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翻译自左传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死。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庄姜则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卫庄公不听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2.文言文石蜡大义灭亲的译文翻译
石蜡是春秋时卫国大夫。他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狼狈为奸,杀了卫恒公。州吁篡夺君位后,不能
平定国内的骚乱。石厚向父亲请教稳定州吁的办法,石蜡说:“州吁若能朝拜周王室,得到天子的宠
信,他的君位就能稳定,现在陈恒公正受到天子的宠信,若先去拜见陈恒公,让他代为请求,目的
就一定能达到。”石厚信以为真,就陪同州吁去了陈国。这时,石蜡又派人去告诉陈恒公:“州吁和
石厚杀死了我们的国君,凡托您处置他们”于是陈人便把这两个人抓住。卫国派人到陈国杀死了州
吁,石蜡派他的家臣到陈国,毅然杀死了儿子石厚。
3.腹黄享大义灭亲的译文墨家有个很有名望的人叫腹黄享,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䵍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禁绝杀人伤人的人,是天下的大义。君王即使因此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令。”腹䵍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已的儿子。
子女,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已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朜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4.腹黄享大义灭亲的原文墨者①有巨子②腹䵍,(此二字加粗斜体其实为一个字,读tūn,是生僻词)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⑤为之赐而令吏弗⑥诛⑦,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⑧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⑨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⑩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5.大义灭亲大义灭亲
解释: 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6.大义灭亲的诗句 名言 格言也行 急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S226;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左传&S226;隐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S226;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S226;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S226;滕文公上》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S226;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S226;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S226;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S226;阶级》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S226;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S226;泛论训》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S226;修务训》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S226;太史公自序》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S226;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S226;赏罚》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S226;通志》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S226;绅瑜》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