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指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下列四个字都是形声字:锯、押、燃、森。
B、“折腾”一词的“折”有三种读音:zhe、zhe 、she 。 C、下面两组词分别为近义词:盘算——计算、丰厚——丰富。
D、“他们提出对我院子里的树做一次‘全面体检’”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用四字短语对下列加点词语表现出来的工作特点或人物心情作出说明。
(1)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林业局的官员已经按响了我的门铃。 ( ) (2)那个看锯树比锯自己还难受的林业局官员,递给我一份账单。
( ) (3)我挥舞着账单,对着“林官”据理力争。 ( ) 3、“这棵树长在您家里,您一直在享受它的阴凉,现在它死了,埋葬费当然该您出”,从这一句话看,德国人在制定保护树木的法律时遵循着什么原则? 4、有人说德国的林业局官员执法如山,你能从本文中找出两条理由来吗?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6、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觉得德国人在保护树木方面有哪些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A(因为“森”是会意字) 2、(1)动作迅速(或“雷厉风行”、“服务主动”、“出动快捷”等) (2)爱树如命(或“视树如命”等) (3)气愤至极(或“胸怀愤怒”、“义愤填膺”等) 3、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4、一是在决定是否砍伐树木前要反复检查测量,确定树是否达到了法定的砍伐标准。
达到了的,依法办理砍伐手续;没有达到的,决不准砍;二是面对“我”的据理力争,依然平静地向“我”宣传法规,并依法收取砍伐费;三是决定树木能否由“我”出卖前,不因同情“我”出了昂贵的砍伐费而擅自作决定,而是坚持先查清树木的主人后再依法办理(任选两条作答均可)。 5、最后一段指出了德国人爱护树木具有很长的历史,而大自然的回报又为他们爱护树木提供了动力 6、略。
《垂柳》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首联写垂柳姿态的美丽和所生长地点的高贵。
小苑当泛指皇家宫廷中的小花园或供皇亲贵戚游乐的去处,如唐玄宗时便有芙蓉苑等。在这里小苑与曲池对举,其语意尤为明显。
曲池即曲江池,在唐代时是西京长安中最为繁盛热闹的地方,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们经常在那里宴游嬉戏。这两句诗是互文见义,大意是说,无论是在小苑里还是在曲江池的堤畔上,都可以看到垂柳那娉婷的身姿和婀娜的倩影。
“娉婷”、婀娜本是形容女子姿容身态之美的,这里借来描绘垂柳,将其拟人化,显得更加美丽动人。颔联则侧重刻画柳条枝叶的样态。
“朝佩皆垂地”是说一串串碧玉般的柳叶都垂拂地面。“佩”本指按一定规则串在一起的玉饰,加一“朝”字则突出其高贵。
柳叶生长枝条上也循一定的规律,尤其是新叶初展之时更碧透润泽,十分娇媚可爱,故以“朝佩”喻之。“仙衣尽带风”暗承第二句而来,形容柳树条随风飘舞的轻柔。
那随风招展,轻轻摇摆的柳条果真象翩翩起舞的美女衣裙那样妩媚动人,确是很精当的比喻。颈联以竹、松被人们称誉封爵来衬出垂柳的高贵,为尾联张本。
“七贤宁占竹”句是用典。《晋书》载:“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共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竹林七贤”是我国文学史上比较有名的故事,较为常见,下句的“三品且饶松”则有些晦涩。据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载:“考少林寺有则天皇后封三品松”,当为这句诗的出处。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说,颇为时人称誉的七位贤士尽管去占领竹林,三品官阶的封爵姑且也让给那棵松树去承领,我垂柳则等待着更高级的奖赏和更尊贵的地位,于是导出尾联。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也是用典。
两句诗一扬一抑,寄寓了无限的感慨。由于这两句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故稍加详析。
前句当是用南朝张绪之事。张绪生活在南朝宋齐两朝,很有时望,倍受皇帝的青睐。
《南史》载:“绪每朝见,(齐)武帝目送之。谓王俭曰:‘绪以位尊我,我以德贵绪。
’……绪吐纳风流,听者皆忘饥疲,见者肃然,如在宗庙。虽终日与居,未能测焉。
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芳林苑始成,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
’其见赏爱如此。”(见《南史》卷三十一)这段话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刘悛之所献的蜀柳,观其状貌正是垂柳,与本诗所咏吻合;二是灵和殿的名称与本诗完全相同;三是齐武帝以柳比人,将“杨柳”之风流比拟为张绪之风雅,这点也值得深思。
此三点便为我们理解此诗提供了线索,前两点可以认定本诗用典确系此事,最后一点则为我们解析诗中的深刻寓意透露了信息。尾联的大意是说,垂柳在太昌灵和殿前曾得到过皇帝的高度重视和赞美,然而可悲的是“先皇玉座空”,先前的皇帝已经阖然长逝于地下,那么这灵和殿前的垂柳还有谁来赏识,靠谁庇护呢?昔日曾沐浴皇恩,身价百倍的垂柳一旦失去权势者的宠顾,其萧条冷落的境况不更令人心寒吗? 至此,我们对本诗的表层意义已基本清楚,前三联从不同角度盛赞垂柳的美丽与高贵,最后一联含蓄地将垂柳昔日荣宠与今日失宠冷落的境遇曲折地表现出来。
那么,李商隐本诗是否有什么寓意呢?我看是有的,冯浩的意见比较有道理。他说:“此借喻朝贵之为新君所斥者,语意显豁,当在文宗后作。
或者垂柳即垂杨,暗寓嗣复之姓欤?”要理解冯浩这几句话,尚须了解甘露之变前后的唐代历史概况。 唐代中叶,社会出现两大弊端,即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唐文宗李昂本是宦官所立,一直受其要挟。他不甘心这种状况,便暗中指示李训、郑注等人计杀仇壮良等宦官头目以扭转这一政治局面。
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宦官们血洗朝廷,诛杀一千多人,许多大臣被害,文宗也被劫持为人质。从此文宗受制于家奴,经常遭到宦官们的凌辱。
文宗死后,仇士良等人拥立皇太弟李瀍为帝,即唐武宗。当朝宰相杨嗣复不赞成此举,武帝即位后便把他罢免,外放为湖南团练观察使,不久又贬为潮州刺史。
杨嗣复本为牛党之中人,曾援引过李商隐,而且在当时亦正器重之。李商隐在牛李党争中很受夹板气,心中郁闷,能得到宰相的青睐,自然非常感激。
正当他对此寄以厚望时,杨嗣复却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中一贬再贬,当然会使他格外失望和悲伤。另外,李商隐是在文宗朝进士及第的,文宗本人又是个尚俭有德的君主,政治上也较开明,要诛除宦官势力即可表现这一点。
因此,李商隐对文宗也颇有好感。然而在与宦官势力的殊死斗争中,皇帝大臣势力却败下阵来。
文宗郁闷而死,杨嗣复屡遭贬窜,宦官势力更加猖獗,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在这种形势下,李商隐不能不感到悲哀、迷惘和绝望。
这便是本诗尾联所表现出来的迷惘情绪的思想根源。 “魂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既然可以解释为赏识垂柳而认为“此杨柳风流可爱”的先皇已不在人世,杨柳已无人来保护之意,这岂不正暗喻文宗已死,杨嗣。
庞安常针
原文:朱新仲.祖居桐城.时亲识间一妇人妊娠将产.七日而子不下.药饵符水.无所不用.待死而已.名医李几道.偶在朱公舍.朱邀视之.李曰、此百药无可施.惟有针法.然吾艺未至此.不敢措手也.遂还.而几道之师庞安常.适过门.遂同谒朱.朱告之故.曰、其家不敢屈先生.然人命至重.能不惜一行救之否.安常许诺.相与同往.才见孕者.即连呼曰.不死.令家人以汤温其腰腹间.安常以手上下拊摩之.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母子皆无恙.其家惊喜拜谢.敬之如神.而不知其所以然.安常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胃.不复能脱.故虽投药而无益.适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儿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令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至此。
译文:朱新仲,祖居桐城,当时他的亲戚或者是朋友中有一家的女人怀孕了要生小孩,七天了都没生下来,医生开的汤药、巫师给的符水,什么都用过了,都不管用,也就在家等死了。名医李几道,正好在朱新仲家,朱新仲便邀他去看看。李几道看了说:“这种情况什么药都不管用,只有针法能治,可是我的技艺还没达到那种程度,不敢下手。”就回去了。这时李几道的老师庞安常正好到他家,于是师徒二人一同来到朱家。朱新仲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说:“他家不敢屈尊先生请您去,可是人命要紧啊,您能不能不惜一行去救救她吗?”庞安常答应了,他们就一同去了,刚见到孕妇,庞安常就连声说:“死不了。”他让家人用热水热敷孕妇的腰腹,庞安常用手上下按揉了一番,这里孕妇觉得肠胃微微作痛,呻吟之间生出了一个男孩,母子平安。那家人惊喜异常,连连拜谢,对庞安常敬之如神,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庞安常说:“胎儿已经娩出了胎胞,可一只手却误抓着了母亲的肠胃,再也放不开,所以吃药是没用的。刚才我隔着肚子按揉胎儿手的部位,又用针扎他的虎口,胎儿一痛就放手了,所以就生下来了,我也没什么特殊的技艺。”他让人把小孩抱来看,果然虎口部位针扎的痕迹还在呢。他的医术居然精妙到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