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悉如外人 ⑧便要还家 ⑨欣然规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⑾渔人甚异之 ⑿阡陌交通 ⒀不足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选择题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1、D 2、C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 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13、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
《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
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得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陋室铭》(刘禹锡 唐) 记住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爱莲说》 (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 重要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可爱者甚蕃 A、fān B、fán C、pán( ) ②濯清涟而不妖 A、zhuó B、dí C、zhuō(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A、zhí B、xiè C、xiē( ) ④出淤泥而不染 A、yú B、yū C、yóu( ) ⑤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xiǎn B、xiān C、xuān( )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可爱者甚蕃(多)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B、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美丽而不庄重) C、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树立) D、陶后鲜有闻(新鲜) 宜乎众矣(应当)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李朝、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C、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用“A”表示,错误的是“B”表示。 [1]《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唐代理学家。
(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 ) [3]《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本文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 ) [4]《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借莲花来表达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 [5]作者写莲花的同时,还写了菊花,牡丹,其用意是以菊花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形象,用牡丹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 ) [6]骈句是相接的两个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两句成联,多句成排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骈句。
( ) [7]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 [8]课文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的修辞方法。
( ) 5、请给下列加点的“之”选择正确的用法 A、代词他(它) B、动词,去、到 C、助词,的 D、代词,这件事 E、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可不译 F、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可不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 ⑤操蛇之神闻之。 ( ) 6、造句练习 模仿造句,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不同流合污,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 《爱莲说》专题练习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1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20、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21、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2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23.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2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2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2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填空题: 1、作者在第一段中从( )( )( )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
4.八上语文复习提纲复习课后字词背课外古诗看、背课后名著导读背课内古诗背文言文和注释(如果太多,背被要求背的)背一些重要的课文的出处像谁写的、选自那儿可以查查作文(口语交际中的,当然你也可以看其他的)有时间背背口语交际中的一些你认为对你有用的资料祝你考个好成绩!例如: 诗歌:要求:会一字不错的默写;会一些名句的理解性默写;会律诗、词的知识点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诗四首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使至塞上 (王 维)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登岳阳楼 (陈与义) 课外古诗词 长歌行 (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野望 (王 绩) 送友人 (李 白) 黄鹤楼 (崔 颢) 秋词 (刘禹锡) 鲁山山行 (梅尧臣) 浣溪沙 (苏 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文言文重点:要求:会重点实词的解释,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词多意现象;会一些名句的翻译;会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一些重点问题桃花源记 (陶渊明)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三峡 (郦道元)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现代文重点:要求: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会就一些重点文段回答一些重点问题;会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闻知识点)芦花荡(孙犁)(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写作手法,人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以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背影(朱自清)(写作顺序,人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重点分析父亲动作、语言和外貌描写;作者的心理活动反应出的作者的感情变化)五篇说明文重点掌握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的特点——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综合性学习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关于战争的名言、格言、成语、诗歌;古今著名战役;你对战争的评价和看法)2、让世界充满爱(爱的歌曲;具体情景下的口语交际,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3、说不尽的桥 (桥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歌、故事;名桥欣赏等)4、走上辩论台 (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比如给出正方一个观点,问:假如你是反方,你会怎样辩论)5、莲文化的魅力 (荷花的别称、诗歌、风俗、用途、传说故事等)6、怎样搜集资料(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以及怎样用电脑搜集资料)名著导读(要求:1、背熟作者、主人公姓名;2、每本书至少掌握3个以上经典故事情节;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评价4、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其他1——4单元的重点字词自渎文言文中要求掌握的重点词语翻译课文(老师讲过的审题、立意、选材、如何写出文学语言的方法;一些素材的准备)。
5.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第一单元基础知识练习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单于 调和 削成 横暴 模仿 哈达 折服 夹住 旋转 参差 浣妆 夔门 滟预 秭归袅袅 万壑 明妃 瞿塘 斑斓 漾动 眩目仲春 晶莹 谛听 娴熟 勾勒 璀璨 摇曳 隐匿 闪烁 剔透 搅动 黝黑 连缀 竹篙深湛 恬静 眸子 魅力 蓼蓝 蔷薇 逶迤安谧 肃穆 潸然 篝火 脍炙 缥缈 涟漪伫立 颠簸 扑朔 砭骨 馋岩 浸淫 镢头烙印 喧嚣 倏忽 扬镳 擎天 嘈杂 享受皑皑 杂沓 丝弦 屋脊 苍穹 繁衍 蒿草2.结合课文解释词语浣妆 斑斓 漾动 晶莹 眩目 参差 谛听 摇曳 璀璨 娴熟 深湛 恬雅折服 魅力 逶迤 安谧 肃穆 沧桑 摩天 浸淫烙印 伟岸 喧嚣 倏忽 相看两不厌 如诉如 难以捉 张灯结 风风火火 容光 发 息万变 稍纵 逝横空出 超凡 俗 然而生 然泪下 毅然 然 分道扬 动听 世外桃 天独厚 炙人口虚无 缈 大步 星3.填字组词屈一指 古壑 小心 屈一指 争先 后 转弯 角眼花 乱 争分 秒 心急火 微不足 重峦叠 群山万 悬 绝壁 一 之地 生机 繁荣昌 名中外 扑 迷离4.文学常识填空1.《巴东三峡》是一篇 (体裁)。
作者是现代学者 ,本文以作者船行 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文章开始先 ,然后 而上,分别记叙、描写 峡、峡和 峡。
2.《周庄水韵》的作者是 , 作家,周庄在江苏昆山,有“ ”的美誉。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选自《 》,作者 ,当代 。
文章自始自终把“ ”与对青海湖的具体描写结合起来。4.《走进纽约》是一篇 (文体),作者是 作家 。
5.游记,要点明 、,交代 和 ,抓住 ,并做到 。6。
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练习题一、给加点的字注音。矜持 夜不能寐 大阪 颁发 噙 浩瀚薄雾 风度翩翩 紫荆花 戗堤 瞩目 凝重荒谬 劫后余生 无稽之谈 溃口 缔造者 障碍 谚语 穿梭 提纲挈领 搜寻 肆虐 籼型 黔阳县 矢志不移 钵 鉴于二、填字组词。
无 之谈 细雨 世人 目 流勇退 风尘 不善言 开 大笑 冷嘲热 洪水肆 流勇退 大相 庭 披挂上 兵不 甲 稳脚跟 志不移 面而来夜不能 后余生 加珍惜 奔乱跑浩 宇宙 久不息 成名就 出 意料 冷 热讽 夜不能 江河 下三、解释词语和加点的字。矜持: 信守:凝重: 掩映:瞩目: 子夜:易帜: 肆虐:灵光: 福音:鉴于: 迂回:率先: 沮丧:苦涩: 截止:奔赴:风度 : 大相径 : 志不移: 后余生: 四、文学常识填空。
1.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和 是新闻最重要的属性。2.新闻的特点可以用 、、、四个字来概括。
3.消息一般有 ( )、( )、( ) ( )、( )、( ),六个要素,简称“六要素”或“六何”。4.消息一般由 、、、四个部分组成, 和 是新闻的主要的部分。
5. 是报纸的眉目,是消息内容的提要。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练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殉职 热忱 狭隘 纯粹 晋察冀 佩服 鄙薄 钦佩 拈轻怕重 时髦 弄巧成拙 圩堤 斟酌 费解 以讹传讹 循环 悲天悯人 摞碗筷 循规蹈矩 阀门 训诫 亲躬 捷径 裨益统筹 2、填字组词。麻木不 轻怕重 清清 精 求精 不关心 见 思迁 远万里 自私自 不足为 无 光荣 浴血 战 弄巧成 死斗争 得其反 不 思索 平易 人 是道 动听 以 传 约定 成 一劳永 不以为 不在乎 言 语 忙忙 偷懒 巧 苦用心 山 岭 小心 错 复杂万事 备,只 东风 小 大做 千头万 3、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字含义。
殉职: 热忱:鄙薄: 不足道:推敲: 失意:亲躬: 捷径:拈轻怕重:冷冷清清: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不假思索:头头是道: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一劳永逸: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悲天悯人:循规蹈矩:4、文学常识填空。(1)《纪念白求恩》选自 ,作者 。
诺尔曼•白求恩(1889—1939), 医生。(2)《谈语言》选自 ,作者 ,字 ,是我国著名 ,广西博白人。
(3)《最苦与最乐》选自 ,作者 ,字 ,号 ,近代 、。广东新会人。
(4)《懒惰的智慧》选自 ,作者 , 国 。5、议论文常识。
(1)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出来,或 ,或 ,或 ,这样的文章叫议论文。(2)议论文有三要素: 、、。
(3)论点是作者要表达的 ,它是议论文的 。(4) ,就是提出论点的理由或 ,有 和 两种。
(5)论证方法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6)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 )— ( )— ( )。
6、默写《纪念白求恩》中“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有益于人民的人。”第四单元基础知识练习题一、下列加点字注音。
唱喏 这厮 聒噪 把盏 恁地 间壁 渭州 绰酒作儿 着落 小种经略相公 掇拾告禀 亲眷 懦弱 盘缠 绰号 腌 揸开 酒肆 臊子 实膘 眼棱 绽裂 磬 钹 铙 赊欠 迸裂 消遣 正着 馄饨 带挈 女婿 亲家 啐 星宿 行事 簇拥 劈手 名讳 报帖 解元 踹 商酌 阎王 兀自 桑梓 侥幸 乡绅 轩敞 作揖 绾 贿赂 招徕 忌讳 罕见 巾帼 忿然 噩梦 许诺 茅塞 严谨 应酬 尴尬 瞥 诅咒 倔强 阿谀 乳酪 豢养 发酵 哽咽 茅塞顿开 鬼使神差 泰然处之 咄咄逼人二、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齐楚阁儿 聒噪 较量 入港恁地 间壁 着落 盘缠腌 泼才 理会 酒肆 揸开钧旨 消遣 无 业火 迸出绽 掇 咄现世宝 相公 带挈 体统 连声 行事 见教 腆 同案 舍与 摸门不着 央及劈手 踹 拙病 尖酸 权变 局不过 小心 何消 兀自 桑梓 谨具贺仪 轩敞招徕 心有余 贿赂 富丽堂 忌讳 不言而 应酬 首当其 巾帼 大红灯 高。
6.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原文注解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就。以,把。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⒌【会意】心意相通,领会其意。会,体会,领会。 ⒍【嗜】特别喜爱指对酒的喜爱。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到,往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不吝(lìn)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的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自若 17.【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18.【赞】传记后面的评论性文字。 19.【黔(qia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0.【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名利。】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1.【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2.【衔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23.【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醇厚朴实。 以上为本文注解。
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有人称赞道: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也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希望采纳!
7.八年级上册语文 《三峡》的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2、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
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文言词语1、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2、一词多义[绝] 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3、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4、常见短语[略无]毫无。
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荣]茂盛。
[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
良,很。 [属引]连续不断。
属,连续。引,延长。
5、其他词语 [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
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
[回]回旋。[巘]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三、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5、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6、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7、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9、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10、“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1、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
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12、“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3、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14、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15、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16、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17、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五、译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挡在这里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天气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时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阙( ) 湍( ) 涧( ) 曦(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属(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
③故渔者歌曰:“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
8.我想要一套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复习资料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讲解 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一、重要实词与句子 从小丘西(名词作状语,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huáng,成林的竹子),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之。
伐竹取道,下(名词作状语,向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清澈)。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chí,水中高地),为屿(yǔ,小岛),为嵁(kān,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翠绿的茎蔓),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参差(cēn cī,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荡)。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约数)头,皆若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游无所依。日光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彻,影布(映)石上,佁然(yǐ,愣住的样子)不动,俶尔(chù,忽然)远逝,往来翕忽(xī,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方)而望,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折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行,明灭(或隐或现)可见。其(指示代词,那)岸势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差(cī)互,不可(能)知其(它的,溪水的)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楚)神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骨,悄怆(qiǎo chuàng,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怆,悲伤)幽邃(suì,深)。
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就)记之(代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而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随从)而从(跟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山冈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石潭边上,四下里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楚,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知识归类 1.文化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被贬。
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把) ②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以(因为)其境过清 其:①其岸势犬牙差互(指示代词,那) ②不可知其源(它的,溪水的) 3、特殊句式 (1)省略句:①影布(于)石上; ②坐(于)潭上 (2)倒装句:①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介词宾语前置,表强调); ②卷石底以出(石底卷以出,主谓倒置,表强调) 4、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③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⑤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名词作状语,向下。
⑥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方。 ⑦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⑧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⑨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楚,使……寒冷。
三、内容赏析 本文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被贬官后悲凉凄怆的心境。 第一段,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进行描绘,着重写了石。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写近处所见。 第三段写小石潭水的来源:写远望之景。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在被贬官后悲凉凄怆的心境。 最后一段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其他的科目我推荐你百度搜索 快乐 学习 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