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意思是:平时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
出处:《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
翻译: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旧时的启蒙读本),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平时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有时给人回复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他而不感到厌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湛绝妙。
扩展资料: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后世影响:
其一,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汇成蔚为大观的吴门书派,使文家笔法风靡江南,大有笼罩一代之盛。从周道振、张月尊同纂的《文徵明年谱》中所附《后裔表》与《及门表》来看,文氏后裔中有擅长文艺者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其后裔则跨越明清两代,门生中则有三十余人兼善书法。
在文徵明后裔中,文彭、文嘉、文振孟等均非常杰出。文彭不仅书画继承家风,而且开创吴门印派,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之祖。
文振孟则有“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其曾祖相”之誉。这一时期文家笔意风靡江南,此间情形在翁方纲一段题跋中有所反映:“予尝见明初人手迹,每多深得赵书神致,实遥接周驰之后。明中叶,而犹未大变。
宋、沈、詹、解虽自成格,而所津逮,无若吴兴之绵远、。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体,乃多用文家笔意,不仅赵体。”
即使到明末董其昌将松江书风推至巅峰,吴门书派衰微之时,吴中一带的文氏书风仍未被董氏取代。其实董其昌的成功也离不开文徵明对他的影响。
其二,对董其昌的影响。文徵明的书艺风靡江南,影响巨大,但吴门书派至明末却日见衰微。而董其昌在此间崛起为一代大师。
董其昌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师文徵明之迹,而师文徵明之心,师文徵明之径一力追古人。董其昌在学书之初即以文徵明为参照与竞争的对象。
参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我们可以了解了董其昌的评论,研习过晋、唐、宋人法书名帖基本上也是文徵明所研习过的,此外董常以己书与赵孟府相比。
这些正是文徵明的学习途径。可见董其昌能在吴门书画衰微之时异军突起,文徵明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三,文氏书艺,远播日本。文徵明生平立下三不应的规矩,即“宗藩、中贵、外国”三不应。文徵明书画不肯应酬外国人,恐怕与他痛恨当时楼寇经常从海上来犯骚扰有关。
尽管如此,他的书画还是流传海外,以日本的最多,并以书法为甚。这一时期,文徵明的书法在日本得到传播。
而当时中国己进入清朝康熙年间,书法专重董其昌时代,至于有清一代,帖学书家并重赵董,而文徵明不与焉。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出自文言文《书林纪事》,其翻译如下: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每天都以临摹十本为标准,所以他的书法进步得十分迅速。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合意的,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从不感到厌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妙。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另外一名勤奋练字的书法家是王羲之。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
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刻苦。17岁时他读过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后,每天刻苦练习书法,练完字就在池中洗笔,久而久之,他竟然将一池清澈的水洗成了黑色。
后来,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