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第五课:《童趣》 作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十课:《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十课:《山市》作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两则 作者:刘义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第三十课:《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忘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忘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文言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5、《世说新语》两则 原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0、《论语》十二章 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整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子曰:“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有危险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0、虽有嘉肴 《礼记·学记》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㘎(hǎn) (28),断其喉,尽(29)其肉,乃(30)去(31)。
【课下注解】
1,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为,以(之)为。以,把。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把它当做神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 9,\\(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 16,习:同“悉”熟悉。益:渐渐。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17,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18,近:(1)稍出近之。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2)稍近,益狎。稍:渐渐。近:走进,靠近。 19,益:更加。 20,狎(xiá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1,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 冒犯 22,驴不胜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4,因:于是,就 25,计之:盘算这件事。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6,技止此耳:技:本领,技能 。止:只,仅。 此:如此 。 耳:罢了 27,跳踉(liáng):跳跃。 28,㘎(hǎn):同“吼”,怒吼。 29,尽:光。(吃完) 30,乃:才。 31,去:离开。
4.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文言文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当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滇。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渺,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成?/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然/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初一(七年级)语文课本上所有的文言文喝古诗词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文言文 《童趣》 主要人物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江苏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文章简介: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文言文原文、翻译和注解: 原文: 童趣 余① 忆童 稚② 时,能 张目③ 对日,明察 秋毫④,见 藐小之物⑤ 必 细⑥ 察其纹理,故⑦ 时有 物外⑧ 之趣。
夏蚊成雷,私⑨ 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⑩ 为之 强一。又留蚊 于二 素帐三 中,徐四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 唳五 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六。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七。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八 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九 一 癞虾蟆十,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其敏锐,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就有时成千上百,果然变成鹤了。
我抬看它们,脖子为此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被它吃掉了。
当时我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让我惊叫起来。心神安定后,我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解: ①余:我 ②稚:幼小 ③张目:睁大眼睛 ④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⑤藐小之物:细小的事物 ⑥细:仔细 ⑦故:所以 ⑧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⑨私:私下 ⑩项:颈,脖颈 一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二于:在 三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四徐:慢慢地 五唳:鸟鸣 六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七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安适、愉快;然:的样子) 八兴:兴致 九盖:原来是 十虾蟆:癞蛤蟆 《十则》 主要人物简介: 孔丘(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 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
文章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就时常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道与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它,看到自己也有他的短处,就改正它。”
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参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肩负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
把实现‘仁’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九、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讨厌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