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高大百科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 > 古文 >

方孝孺文言文阅读

日期: 来源:高大网收集编辑:www.gdy.net.c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方孝孺文言文阅读 1.《“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

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每见,陈说道德。

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

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

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

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

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改)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人目为“小韩子” 目:示意B.父克勤坐“空印”事诛 坐:由……而获罪C.此庄士,当老其才 老:用……到老D.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尤:怪罪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礼遣还”中的“礼”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B。

读书日盈寸C.当死社稷 D。成祖颔之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方孝孺自幼聪颖,读书特别多,被称作“小韩愈”。

B.宋濂门下有名的人后来都向方孝孺学习,以他为师。C.因为姚广孝的求情,成祖也认为方孝孺是著名的才子,所以没打算杀他。

D.方孝孺的文章很好,但在明朝永乐年间,他的文章被官方禁止。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下划线的部分断句。

(3分)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人性质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7分)(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3分)(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4分)参考答案:16.(3分)参考答案:A、目,看作17.(3分)参考答案:B都是名作状。 其他都作动词。

18.(3分)参考答案:B.“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19.(3分)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每错一处扣0。

5分,扣完3分为止。 )译文: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蚊帐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国家要用的人才,大约不过六个方面……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没有惭愧的事了。

(暑假作业十八)20.(1)(3分)参考答案:方孝孺却轻视文辞写作的技巧,常常把阐明王道、获得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重点词: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2)(4分)参考答案:方孝孺竭力请求守住京城来等待救兵,假如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国家而死。

(重点词:即,假如;济,成功;死,为……而死;社稷,国家)。

2.翻一下古文《方孝孺》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方孝孺说:“事情紧急了。马上派人答应他们割让土地,拖延几天.等待东南方向征募的军队迅渐集结。北方的军队不擅长使用船只打仗,在长江上次战,胜败也许还不知道呢。”主帝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陈碹钾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那时是六月小P这一天。皇帝对此非常忧惧,有人劝主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靖竭力请求守住京城来等待救兵,假如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覆而死。乙丑这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捉拿关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咸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被召到宫中后,他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塌,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回头让手下的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投到地下,又哭又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以(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砍下他的头。方孝孺慷慨赴死,时年四十六岁。

3.《吴士方孝孺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吴 士 方孝孺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①称王姑苏,与国朝②争雄,兵未决。

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③为将,听自募兵,戒④司粟吏勿与较嬴缩⑤。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

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 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⑥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⑦。搜得,缚至辕门诛之。

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注】①张士诚:出身盐贩,曾与朱元璋争天下。

朱元璋破平江时被擒,自缢死。②国朝:指明朝。

③俾:使。 ④戒:告诫。

⑤嬴:同“赢”。嬴缩:盈亏,这里指多少。

⑥李曹公:指李文忠,朱元璋的姐姐之子,封曹国公。⑦格:抗拒。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①谓举世莫及(▲ ) ②士谒士诚曰( ▲ ) ③士诚以为然( ▲ ) 2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 ▲26.文中的吴士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参考答案:24.(3分)①没有谁 ②拜见 ③ 对25.(2分)(他)尤其喜欢谈论兵法,每次说起必定推崇孙子和吴起。

26。(3分)吴士是一个自夸、大言不惭、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4.《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读方孝孺的《深虑论》,回答19——23题(每题3分)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借鉴)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 兵革:兵器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治乱:治理乱世 D.笼络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20、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 ②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B.①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 使力弱而易制C.①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 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D.①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 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21、以下符合文章内容或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秦代吸取周代的教训,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于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却因放弃了兵器而失去天下B.汉代吸取秦的教训,镇压了王国叛乱后,又把郡县制恢复为封建制,从而稳定了政局,安定了天下C.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结果导致宋代军队战斗力很弱,被周边政权所困扰D.魏代和晋代,因为能够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积极改进他们的统治策略,因而都有效避免了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危害22、下列对原文有关主旨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发生祸乱或者遭到覆灭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建国者的智慧有限,不能运用谋略来防患于未然B.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仅靠一点智谋是不够的,必须用非常诚恳的态度,修养德行,从而感动上天而获得庇护C.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朝代都产生了自己策略上的错误,前朝的教训虽然吸取了,但本身的问题却被忽略了D.凡能远虑的国君,一定能够找到为子孙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因而上天特别眷顾,即使他是一个不成材的继承者,上天也不想灭亡他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2)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延:邀请(2)首先疏通文意“詹鼎借会众之时,责一驿丞不奉公,斩首示众.在庭内的人都吓得发抖,跪着上前请罪,至到跪得无法站起来,詹鼎才罢休.”“鼎会众于庭”为状语,后停顿.排除B,“责以不奉公”状语后置,应是“以不奉公责”,排除A.“股栗”为一个词语,不可断开.故选C.(3)C 河南行省郎中的请命被丞相否定,未遂.(5)①故,本来;业,继承手艺;奈何…也,反问句,怎么能… ②孰谓…哉,谁说…呢?问,问罪.答案:(1)C(2)C(3)C(5)①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②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丨”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间罪.。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12.A 13.B 14.C 15. (1)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但是(没想到)王莽最终夺取(或更换)了汉家的皇位。

(“以为”1分,“卒”1分,“移”1分) (2)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状语后置2分,句意通顺1分) (3)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岂1分,活1分,工1分,判断句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 项的“区区”是“微不足道的样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包括通假、异义、多义、活用、偏义,此题考查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选取常见义项中的固定用法。

记忆为主,推断为辅。具体答题时,要根据语境采用代入法做出判断。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故”“虽”“而”“此”等固定句式的标志断句。

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因此可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观点理解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对于议论文,一看论点,二看论据,三看论证。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主要观点,然后从论据选择与论证过程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

本题设计观点错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 “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卒”是最终的意思,“移”是夺取或更换的意思。(2)两个状语后置“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一定要倒过来翻译。

(3)“岂……哉?”“乃……也”两个固定句式要译准,“活”,救活;“工”,擅长。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本题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对重点实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一定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

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

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

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

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

7.《明史.方孝孺传》的全文翻译

方孝孺学士(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

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1392-1398),翰林侍讲(1398-1399),侍讲学士(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

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株十族。方孝孺不畏生死、舍身赴义的崇高气节和英勇精神,600多年来,感动了一代代中国文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手机)

相关阅读

  • 十代思域阅读灯怎么拆,十代思域阅读灯怎么拆图解

  • 如何拆解十代思域阅读灯拆解十代思域阅读灯需要一些小工具,包括螺丝刀、塑料挂钩和胶带等。如果你不确定有哪些小工具需要准备,请查看十代思域阅读灯的拆解说明书。拆解前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拆解十代思域阅读灯之前,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先确定自己是否拥有拆解该灯的技能和经验;2.确定自己是否已经备好了所有必要的工具和装备;3.在开始拆解之前,请断开灯的电源。步骤一:拆下筒灯罩首先,需要拆掉灯的筒灯罩。这可以用手或塑料挂钩来完成。用手轻轻扭动筒灯罩,接着,用塑料挂钩或类似工具从侧面挖掉罩子上的小孔。如果拆下筒灯罩
  • 二月兰阅读心得体会 二月兰诗句经典名句?

  • 梦幻绽放的美丽——二月兰阅读心得在春光明媚的二月,当我来到郊外的一片空地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倒吸一口气。一株紫色的二月兰,优美的姿态,让我顿时想起这首名句:“二月兰花香袅”。乍一看,像是彩虹从大地上跃出来的一只鸟,盘旋在空中,为大地增添了一抹缤纷的颜色。二月春色——用笔耕耘在陪伴二月兰这段时间里,我不禁想起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春雨贵如油,兰离香葩秀”。在这个春回大地,大地回春的季节里,万物重返生机盎然的气息,诗人们用笔耕耘,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唤醒了古代浓郁的文化底蕴。而当我们尝试着去欣赏
  • 文言文的解释,文言文在线查询,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现代汉语词典

  • 导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写作形式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领域。文言文因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本篇文章将通过解释、查询和现代汉语词典,深入探究文言文的意义和应用。一、文言文的定义与起源文言文,又称古文、正文、典文等,指汉语的古代书面语言,其产生时间可以追溯至商朝晚期(公元12世纪左右)。文言文拥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和特有的词汇,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的经典文献,如《周易》、《尚书》等。文言文的流行可以追溯至汉朝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掌握着文
  • 如何取消华为阅读护眼模式,华为阅读护眼模式取消方法【详细教程】

  • 摘要:华为阅读护眼模式是一种有益于保护用户眼睛的功能,但有时用户可能希望取消这种模式。本文介绍如何取消华为阅读护眼模式,提供详细教程,并引发读者的兴趣,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一、背景信息阅读电子书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为阅读护眼模式这一功能是华为提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屏幕亮度调节功能,旨在保护用户眼睛。二、为何需要取消华为阅读护眼模式?尽管华为阅读护眼模式有很多好处,但有时候用户希望取消这种模式。例如,用户可能不想让部分页面或应用受到该模式的影响,或者用户觉得该模式对视力有害。三、如何取消
  • 类似倒霉爱上你粘人相公的小说(他超粘人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 本文给出了一部以“类似倒霉爱上你粘人相公的小说(他超粘人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为题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倒霉的女孩爱上了一个超粘人的相公的故事,小说的故事情节动人,可以免费阅读,欢迎大家前来阅读。1、让倒霉的女孩爱上超粘人的相公这是一部以“类似倒霉爱上你粘人相公的小说(他超粘人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为题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倒霉的女孩爱上了一个超粘人的相公的故事。小说主角是一个叫李珊的女孩,她从小经历了许多挫折,她的父母亲都去世了,她十分倒霉。然而,她有一个超粘人的相公,叫做宇,他一直在她身边默默的陪伴着她,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手机)

热门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手机)
  • 含过的文言文(过在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限制在初中和高一高二)

  • 1.过 在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限制在初中和高一高二额。。。我也不太清楚高二是什么水平。。。你看看行不行1、同本义过,度也。——《说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2、超出,胜过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
  • 文言文鸿门宴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D小题2:B小题3:A小题4:(1)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2)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小题1:试题分析:道:名...
  • 示爱文言文女对男(女对男表达爱意的古诗文有哪些)

  • 1.女对男表达爱意的古诗文有哪些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2.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孙吴四英将文言文答案(孙吴四英将文言文阅读答案)

  • 1.孙吴四英将文言文阅读答案译文 孙策、孙权建立的吴国之所以占有江东地区,跟中原地区的曹操对抗,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国家的心腹与梁柱,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 七级上语文文言文练习(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二十五篇)

  • 1.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二十五篇一、寓、矛盾、誉、吾、履、遂二、1.卖;夸耀 2.不;回答 3.这里当“购买”讲;鞋. 4.尺码;相信三、1.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2.用你的矛穿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3.等到了集市上却忘...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