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三个解释 实〈形〉 实〈名〉 实〈副〉 实〈形〉 1. (会意。
从宀,从贯。宀,房屋。
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2. 同本义[prosperous;well-to-do;well-off] 实,富也。
——《说文》 实,满也,塞也。——《小尔雅》 实,荣也。
——《墨子经上》 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素问·调经论》 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
——《孟子·梁惠王下》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汉· 贾谊《论积贮疏》 公家虚而大臣实。
——《韩非子·亡征》 3. 又如:殷实;实核(种子);实谷(子粒饱满的谷类作物) 4. 真实;诚实 [true;dependable;honest] 实,诚也。——《广雅》 夫图画,非母之实身也。
——《论衡·乱龙》 虚则知实之情。——《韩非子·主道》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
——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实充(老实);实受(忠厚老实);实业(实际业绩);实迹(真实的证据,事实);实拍(实在的);实丕丕(实呸呸、实坯坯。都指实实在在);实志(真实的心愿);实理(真实的道理);实音(确实的消息);实户(实际户数);实支(实际支出);实年(实际年龄);实务(实际事物);实福(实际的幸福);实祸(实际的祸害) 6. 广大 [extensive;vast]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诗·小雅·节南山》 7. 坚实;坚强 [solid;firm]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虚实》 8. 又如:实落(结实;实实在在);实拍拍(形容硬、结实);实秘秘(严严实实);实癖癖(硬鼓鼓);实坚(坚定) 实〈名〉 1. [wealth] 聚敛积实。
——《左传·文公十八年》 令尹问蓄聚积实。——《国语·楚语》 好实无厌。
——《礼记·哀公问》 耻费强实。——《礼记·表记》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国语·晋语》 庭实设。——《仪礼·聘礼》。
注:“乘马。” 庭实,贡献之物也。
——《后汉书·班彪传》注 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礼记·表记》 2. 又如:积实(积累财富) 3. 果实;种子 [fruit] 草木之实。
——《礼记·祭统》。注:“菱芡榛栗之属。”
实函斯活。——《诗·周颂·载芟》。
笺:“种子也。” 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又如:结实 5. 实际,事实 [reality;fact]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资治通鉴》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6. 又如:实情 7. 物资,器物 [material] 在军无日不讨军事而申儆之。
——《左传》 8. 结果,效果 [effect] 畏惧存想,同一实也。——王充《论衡》 9. 诚实的人 [honest person]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诸葛亮《出师表》 实〈副〉 1. 真正地;确实;实在 [really;certainly]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邶风·燕燕》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实供(如实招供);实属谣言;实有其事;实然(真实;实在);实稔(确实成熟了) 3. 果然 [certainly] 毕阳实送 州犁于 荆。
——《国语》 4. 终于 [finally] 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吕氏春秋》 5. 实际上 [actually;in fact]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世说新语·自新》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实〈动〉 1. 充满;充实;填塞 [fill with] 实其言,必长晋国。
——《左传·宣公十二年》 狗马实外厩。——《战国策·齐策四》 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实牣(充满;充实);实实窒窒(拥挤不堪的样子);实心(充塞于心);实窒胡同(死胡同);实边(充实边疆);实禀(充实粮仓) 3. 实践;实行 [practise]。如:实其言(实行其所说的事) 4. 结果实;结子实 [fruit]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 5. 使加强,充实 [strengthen] 徙民实边。——《汉书·晁错传》 6. 察实;核实 [check] 阅实其罪。
——《书·吕刑》 7. 即,就是 [namely] 我之先君,实汝伯兄。——明· 方孝孺《祭从兄希声》 8. 据实陈报 [report] 令国中凡有游产,皆使自实。
——《三国志》引《魏略》。
2.初中文言文虚字实字解释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
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3.司马光 字君实一、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峡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担任天章阁特制。司马光七岁时,稳重的样子像一个成年人,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去给自己的家人讲授,就了解它的主要意思。从此,司马光舍不得放下书,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程度。
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玩,一个孩子登上水缸,脚下打滑掉入水中,其他人都抛弃他,逃开了,只有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了缸,水流了出来,孩子得救了。司马光砸缸之后,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宝元元年,司马光年龄刚刚满20岁,中了进士甲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的生活,参加朝廷赐给进士的宴席时只有他没有戴花,同年考中进士的人对司马光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圣意啊。”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二、原文:元末 脱脱、阿鲁图《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二、启示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传为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