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参考:/view/6901344.htm。
2.元宗少聪警绝众的文言文的翻译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两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天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湮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卷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吏裴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3.卢叔武 范阳涿人文言文答案精锐语文老师回答 卢叔武,范阳涿人,青州刺史文伟从子也。
父光宗,有志尚。叔武两兄观、仲宣并以文章显于洛下。
叔武少机悟,豪率轻侠,好奇策,慕诸葛亮之为人。为贺拔胜荆州开府长史。
胜不用其计,弃城奔梁。叔武归本县,筑室临陂,优游自适。
世宗降辟书,辞疾不到。天保初复征,不得已,布裘乘露车至邺。
杨愔往候之, 以为司徒谘议,称疾不受。 肃宗即位,召为太子中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
问以世事,叔武劝讨关西,画地陈兵势曰:“人众敌者当任智谋,智谋钧者当任势力,故强者所以制弱,富者所 以兼贫。今大齐之比关西,强弱不同,贫富有异,而戎马不息,未能吞并,此失于不用强富也。
轻兵野战,胜负难必,是胡骑之法,非深谋远算万全之术也。宜立重镇于平阳,与彼蒲州相对,深沟高垒,运粮积甲,筑城戍以属之。
彼若闭关不出,则取其黄河以东,长安穷蹙,自然困死。如彼出兵,非十万以上,不为我敌,所供粮食,皆出关内。
我兵士相代,年别一番,谷食丰饶,运送不绝。彼来求战,我不应之,彼若退军,即乘其弊。
自长安以西,民疏城远,敌兵来往,实有艰难,与我相持,农作且废,不过三年,彼自破矣。”帝深纳之。
又愿自居平阳,成此谋略。上令元文遥与叔武参谋,撰《平西策》一卷。
未几帝崩,事遂寝。 世祖践阼,拜仪同三司、都官尚书,出为合州刺史。
武平中,迁太子詹事、右光禄大夫。叔武在乡时有粟千石,每至春夏,乡人无食者令自载取,至秋,任其偿,都不计校。
然而岁岁常得倍馀。既在朝通贵,自以年老,儿子又多,遂营一大屋,曰:“歌于斯,哭于斯。”
魏收曾来诣之,访以洛京旧事,不待食而起,云:“难为子费。”叔武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飧葵菜,木碗盛之,片脯而已。
所将仆从,亦尽设食,一与此同。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喂至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选自《北齐书 卢叔武传》,有删节)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平中,迁太子詹事、右光禄大夫 升职 B.叔武劝讨关西,画地陈兵势曰 陈列 C.彼若退军,即乘其弊 疲困 D.未几帝崩,事遂寝 废止1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问以世事,叔武劝讨关西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今大齐之比关西,强弱不同,贫富有异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C.叔武两兄观、仲宣并以文章显于洛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亦尽设食,一与此同 竖子不足与谋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至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B.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至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C.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至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D.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至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叔武淡泊功名。
贺拔胜投奔梁后卢叔武回到本县居住,朝廷两次 征召他,杨愔甚至前去迎候他,他都找借口推辞没有上任。B.卢叔武善于谋划。
肃宗与卢叔武商讨国家大事,他为肃宗分析了齐与关西双方的情况,认为齐应该不出战,与关西相持。C.卢叔武乐善好施。
他在故乡有千石粮食,在春夏之交乡人缺粮食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去拿,秋收后在任凭他们还多还少。D.卢叔武生活简朴。
魏收去拜访他,他就留魏收吃饭,但最后端出来的也只有小米饭、葵菜和几片干肉而已。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人众敌者当任智谋,智谋钧者当任势力,故强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贫。
(3分) (2)魏收曾来诣之,访以洛京旧事,不待食而起(3分)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分)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分)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答案:14 B 15 D 16 C 17 B18(1)双方人数相当就应当使用计谋,计谋相当就应该使用军事力量,所以这就是实力强大的国家能够控制弱小的国家、富庶的国家能够兼并贫穷的国家的原因。
(得分点:敌、任、所以) (2)魏收曾经来拜访他,拿洛阳的逸闻旧事询问他,不等吃饭就起身告辞。(得分点:诣、状语后置、食) (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因、敝、与) (4)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举、刑、胜) (5)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状语后置、渔樵、意动用法) 【参考译文】卢叔武,范阳涿地人,青州刺史文伟的侄子。父亲卢光宗,有志向。
叔武的两位兄长观、仲宣凭文章在洛下非常有名。叔武少年时很聪敏豪放任侠,喜欢奇策,仰慕诸葛亮的为人。
任贺拔胜荆州开府长史。但贺拔胜不采纳他的计策,放弃城池投降丁梁。
叔武回到本县,在池塘旁边盖起房子,悠然自得。世宗下令征召他入京,他推托有病不去。
4.《元乃蛮台传》文言文答案乃蛮台,木华黎五世孙。曾祖曰孛鲁;祖曰阿礼吉失,追封莒王,谥忠惠;父曰忽速忽尔,嗣国王,追封蓟王。乃蛮台身长七尺,挚静有威,性明果善断,射能贯札。大德五年,奉命征海都、朵哇,以功赐貂裘白金,授宣徽院使,阶荣禄大夫。七年,拜岭北行省右丞。旧制,募民中粮以饷边,是岁中者三十万石。用事者挟私为市,杀其数为十万,民进退失措。乃蛮台请于朝,凡所输者悉受之,以为下年之数,民感其德。至治二年,改甘肃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甘肃岁籴粮于兰州,多至二万石,距宁夏各千余里至甘州,自甘州又千余里始达亦集乃路,而宁夏距亦集乃仅千里。乃蛮台下谕令挽者自宁夏径趋亦集乃,岁省费六十万缗。
天历二年,迁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关中大饥,诏募民入粟予爵。四方富民应命输粟,露积关下。初,河南饥,告籴关中,而关中民遏其籴。至是关吏乃河南人,修宿怨,拒粟使不得入。乃蛮台杖关吏而入其粟。京兆民掠人而食之,则命分健卒为队,捕强食人者,其患乃已。时入关粟虽多,而贫民乏钞以籴。乃蛮台取官库未毁昏钞,得五百万缗,识以省印,给民行用,俟官给赈饥钞,如数易之。先时,民或就食他所,多毁墙屋以往。乃蛮台谕之曰:“明年岁稔,尔当复还,其勿毁之。”民由是不敢毁,及明年还,皆得按堵如初。拜西行台御史大夫,赐金币、玩服等物。奉命送太宗皇帝旧铸皇兄之宝于其后嗣燕只哥灒乃蛮台威望素严,至其境,礼貌益尊。
至顺元年,迁上都留守,佩元降虎符,虎贲亲军都指挥使,进阶开府仪同三司,知岭北行枢密院事,封宣宁郡王,赐金印。寻奉命出镇北边,锡予尤重。国初,诸军置万户、千户、百户,时金银符未备,惟加缨于枪以为等威。至是乃蛮台为请于朝,皆得绾符。后至元三年,诏乃蛮台袭国王,授以金印。继又以安边睦邻之功,赐珠络半臂并海东名鹰、西域文豹,国制以此为极恩。六年,拜岭北行省左丞相,仍前国王、知行枢密院事。至正二年,迁辽阳行省左丞相,以年逾六十,上疏辞职归。念其军士贫乏,以麦四百石、马二百匹、羊五百头遍给之。八年,薨于家,帝闻之震悼,命有司厚致赙仪,诏赠摅忠宣惠绥远辅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鲁王,谥忠穆。
子二:长野仙溥化,入宿卫,掌速古儿赤,特授朝列大夫、给事中,拜监察御史,继除河西廉访副使、淮西宣慰副使,累迁中书参知政事,由御史中丞为中书右丞;次晃忽而不花。
评论
5.元方举知原文及翻译【元方举知】
元方免官。荐书复上。举其所知。不问仇党。
【原文】
唐陆元方、擢天官侍郎。或言其荐引皆亲党。武后怒。免官。令白衣领职。元方荐人如初。后让之。对曰。举臣所知。不暇问仇党。后知无他。复拜鸾台侍郎。临终。取奏稿焚之。曰、吾阴德在人。后当有兴者。卒如其言。
许止净曰。元方忠心报国。毫无城府。故虽残忍如武后。亦能以诚感之。至自信后代必兴。与于公同为美谈。盖天道本去人不远。非信子孙当兴之难。唯自信阴德在人之难耳。
【白话解释】
唐朝的陆元方。升到了天官侍郎。有人说他所举荐引进上去的人。都是他的亲戚乡党。这时候、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正做着女皇帝。就大大的生气。把陆元方革去了官职。叫他用白衣人的身分。管理职务。可是陆元方仍旧和从前一样的荐人。武后就着实的责问他。陆元方对答道。我是举荐我所晓得的人。不去问他是我的仇人。或者是我的亲近人。武后知道他是没有什么的。就再用他做了个鸾台侍郎的官。他到了临死的时候。先把从前做的奏章草稿。一概拿火来烧掉了。说道。我积下了阴德在人间。我的后代。将来一定有大兴旺起来的。后来果然应了他的话。
6.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7.文言文《陈元方》翻译1.久而益(敬):____________ 尊敬
2.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____ 曾经
3.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____ 效法
4.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____ 效法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时,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他做了些什么事啊?”元方回答说:“老父在太丘时,性格刚强的人用德行去安定他们;性格软弱的人用仁慈去爱抚他们,让他们顺心地过着安乐的生活,时间越长,大家越是尊敬他。”袁公说:“我过去做邺县县令时,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的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的?”元方说:“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时代的人,虽然相隔很远,但是他们为官处世的做法是一致的。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8.陈元方 文言文的翻译泉州话证《世说》
【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政事第三/3)
【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9.文言文 《元史.王克敬传》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参考译文】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互相贸易。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心理不可揣测,必然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军队,用恩惠抚安抚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样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协定的人照例没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他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除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乱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其所献粮额。
10.关于元方和孔融的文言文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徐孺子(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 徐回答:" 不对。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孔文举有二子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 何以不拜?" 答曰:" 偷,那得行礼!"
孔文举(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趁父亲白天睡觉的时候,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 你怎么不行礼呢?" 小儿子答道:" 偷,怎么能行礼!"
钟毓、钟会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 对曰:"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