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现将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困惑及策略和大家交流一下。
困惑一:倡导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是,低段学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对策:(1)在讨论前,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困惑二:传统观念下的课堂环节观与真实课堂教学的矛盾。以往的教学,考虑环节是否完美,是否紧凑。而真实的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探索为主,由此产生许多预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问题,教师要改变固定课堂环节观,做到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师生产生积极的交流,产生互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强烈,从而往往出现拖堂现象,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降低课堂效益的现象。
对策:尝试引导学生共同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他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与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困惑三:教材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它使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而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则显得导向欠明,这样让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工具性训练的度,尤其针对青年教师来说,就显得难度更大,这便成为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
对策:在语文学科中,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工具素质”,都不是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抽象存在的。我们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响亮流畅地朗读,话要正确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好文章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当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课外积累,扩大知识面。
2.关于现代文言文如何写的困惑现代人写文言文碰到一个很头痛的事情,那就是,不但人家不认可写的文章,就是自己都左看不顺眼,右看不象文言。
追究其原因,我认为大约有以下几个:一、用字不古。这里又有常见两种情况:1)对于常用的现代化名词,如“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无法找到相应古名词代替,结果只能硬在文言文里引用,使得写出来的文言文显得不伦不类,这可见于许多当代老学者的文言文里,也可从廖承志与蒋经国的公开信里发现;2)即使不是一些非要使用的名词,谓词,也习惯于用一些用惯了的现代词使用,这在谓词使用上尤其明显,有些现代文言文不过变成了一种四字一断的形式,似乎有些古味,但实际上并不是文言文。
关于第一点,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文言文被荒芜近一百年(实际上是从清末新政开始的),没有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较大的写作力量,结果使得大量涌现在社会里的现代化名词得不到文言简写的规范。实际上,文言文在古代,也同样碰到新名词涌现的问题,但因为社会上的压倒性写作是文言文(不要以为古代的写作都是文言文,例如唐朝的变文,南宋的朱子语录,明朝的话本小说,如三言二刻,还有介于二者的《三国演义》体裁),使得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名词很快得到规范。
所谓“规范”,就是按照更古的文言文法,把新出现的名词进行统一的简化,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政府命令下进行的,而是由大多数人在交流作品时形成的共识,朝廷定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命题和作文、奏折、塘报公文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如果写作文言文能在将来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运动,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至少部分解决。
清末梁启超就是一个尝试者,梁启超的文言文(见他的《饮冰室文集》)里含有大量的新名词,而他试图对这些名词进行文言规范化,由于他的名望,使得他文章写法为社会上许多人所效法,形成了所谓“梁启超体”,当时有些老学究讥笑梁文是文白夹杂,我认为是偏颇的,除非这些老学究写文章时回避声、光、电、化和其他新名词,但他们做不到。关于第二点,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现代文言文教育的问题,一句话,缺乏练习。
现在中学的文言文课文不是没有,虽则少了些,更重要的是教师从不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甚至连造句都不做。其次,主要因为“小学”的教育进行得很少,所谓古人说的小学,就是文字学,使得现代人掌握的汉字很少,不能变通地使用单个字表达意思。
一旦写起文言文来,字到用时方恨少,写去写来,就是现在知道的几个字,结果当然被人家或自己看来是现代文的简化,而不是道地的文言文了。二、现代文言文在风格上单一。
实际上,古典文言文是有很多文体风格的。例如先秦古文,它已经和两汉以后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异了,《左传》的风格就是其中之一,《论语》则是另一种风格。
魏晋时期兴起的骈文,即四六文又是另外的风格。中唐时期兴起的古文运动,本是反抗骈体文,复古先秦古文,即无韵无格律的古文,但因时代不同,这个古文已经与先秦古文有较大区别了,以后的古文基本上是韩愈的复古运动风格的模子。
但以后的文言文并不都是古文(狭义古文),有些文章实际上是古文和骈文的混合,这在檄文,奏折里大量采用。现代人基本上是模仿韩愈古文的写作,更直接的是追逐清桐城派的写作风格,对于其他文体,如骈体文,练习得不多,结果使文章显得才气不足。
要知道,虽然骈体文辞藻华丽,重形式轻内容,但它却有使文章华丽的优点。完全地模仿桐城派的写作风格,或不自觉地模仿了,使得文章显得很俗气,不客气地说,一些知名老学究的文言文就带有这种俗气。
解决的方法,还是多读古代各种文体风格的文章,多练习。三、诗词化文言文。
许多人练习文言文是从爱好古典诗词以后开始的,古典诗词在现代中国有远多于练习文言文的参与者。古典诗词虽然是古典文学的重要一方面,却决不是文言文,即使使用它来写作增加了文章的优美。
要知道,古人的写诗虽然是广泛的业余爱好,却不是日常最主要的写作方式,以古典诗词的方式写作文言文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必要的虚词使用,如“之、乎、者、也、耳、邪、耶、惟、夫、若”等字的使用,这些字的使用,使文章抑扬顿挫,粘接通畅。要知道,古人写文言文很注意文章的音韵,写完一篇文章以后,常常要反复吟诵,这些虚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典故掌握太少。典故不能多,但在一些关键地方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叙述简练,不需要罗嗦重复,而简洁是文言文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条,是我能想到的原因,肯定还不够。文言文和方块字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保持数千年而不坠的基本原因,以前一些学者忽略了文言文的“公约”(即Protocal)功能,以为只要方块字就能保持传统文化了,这是片面的。
简单举个例子:《朱子语录》就是用南宋福建方言写的,现在没有几个人读得懂。由于中国地形复杂,疆域辽阔,被分成许多方言区,而且难于做到官话被推广到各地(就是现在都还做不到普通话的完全推广),如果写作采用口语化,即白话,相信现在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古代的典籍了。
而且倘若没有文言文规范写作,方块字本身也。
3.学习语文的困惑学习语文的方法如果是学校的语文课程,我觉得主要是学习汉语言文字的构成和应用的基本规律,学校的语文课本鲜少和生活关联,但是又确实是日常文字和口语应用的规范版。
所以,学校的语文课是很重要的基础学科——为日后在社会上与其他人交流的水平打基础的学科。 学好语文是难的,因为它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规范的习惯。
我觉得至少要从如下方面入手: 第一,认真听课,牢记老师提出的有关用词,造句,句型这方面规律性的东西。不管实际中如何应用,不管新的考试方案如何灵活,这都是功底,是基础,是必然涉及又不会表象化的内容。
掌握这些规律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尽量记住并且在实际中应用老师提出的各种文体的标准写法——不是说素质教育就不要标准,这种标准是在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基础上出现的,不是哪个老师编出来愚弄学生的,所以不要瞧不起它,不要勉强做什么创新,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那么厉害。
当然,如果自己确实有想法可以私下和老师,朋友谈谈,不断改进,完善,会有很大作用——考试的时候还是要求稳为上。 第三,多做题,也许你又要说题海是应试教育欺负人的手段,其实,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的是应用。
语文之难,主要就难在它的规范和我们日常的习惯有抵触。要纠正这些抵触,就要通过做题,大量的做高质量的题,把我们日常的不规范在大脑里改过来。
当然具体数量要量力而行。 第四,关于课外阅读和兴趣——我并不很主张大量的把精力放在课外读物上,课外的阅读最好完全的随性,自己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不喜欢读就不要看,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不想就不要看——如果带着这种那种的目的去读,不是最后印象似是而非,就是疲于奔命,耽误正业——有那时间不如多做点题,纠正一下自己的语言习惯。
而且在做课外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要不停和自己比照,我为什么喜欢他这样写,我为什么看这样的文字特别明白——这就是在悟,悟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了,在现在这个社会,就可以称大师了。 最后,你能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你在语文学习上并不成功,但是我还是要说,前三条是硬性的,付出多少就会回报多少,如果你的目标不是一个文人,这样的努力就足够了。
祝你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成功。
4.在我学习古文的时候,对有些字的读音感到很困惑.买本古汉字词典。然后收录到卡片上,一个一个记,而且没事就看看。这样效果很好,我高中时这样做的,高考文言文得了满分。另外,再给你
些
建议吧,不知你现在是什么水平,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说有点像学习英语,首先要掌握文言文中每个动词,名词,语气词的含义和用法,文言文中一个动词有很多解释,一词多解,在不同的场合含义不同,根据情形选择其含义,当然要在你掌握它的所有含义的前提下。名词,文言中,由于有很多活用,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还很多,名词和现代汉语里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最好弄清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事件,从小篇开始读,慢慢积累掌握,厚积薄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切忌不可急于求成,最好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看到不清楚记下,查清楚,要买一本文言文解释工具书,记好,记好
多找一些较易懂的古代白话文来看,等有感觉了再看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先秦时期的比较难,以后看为宜。心要静,多看、多思考、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