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参加了正统十二年的乡试,又考礼部的官职(不确定),但没考上.就跟着吴与弼讲学授课.过了半年回家,读书日夜不停.盖了一座阳春台,在里面静静坐着,几年没有出过门.过了很久,又到太学游学.祭酒邢(不知道叫啥)让他试着写了一首诗《此日不再得》应和杨时,看了惊叹说:“龟山(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也不如你啊.”就在朝廷中宣扬,认为一代学术大家出现了.从此以后名震京城.给事中贺钦听了他的谈吐议论后,当天就直接向皇帝上书辞官,把陈献章当做自己的老师来侍奉他.陈献章回乡后,天天都有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学者(拜访).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共同举荐他,他就被征召去了京城,让他到吏部考核,但是他多次称病不去,上书乞求告老还乡,(最终)被授予了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乡了.到了南安的时候,知府张弼怀疑他被授予官职,和自己不一样(这一处也不确定).陈献章就对他说:“吴与弼先生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举荐,之所以不接受官职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稀的藏书,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当时的宰相却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职然后才能看书,大大的违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坚决地走了.我以国子生的身份等候选用,怎么敢说谎话来沽名钓誉呢?”从此他又屡次被举荐,但是最终没去.。
2.陈献章的《道学传序》原文及翻译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宋史》卷427)
[注]①芦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
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在世上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许文正对人说:“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焚书”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元代编修的《宋史?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到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孔子所说的学习,不是后世之人所说的学习。后世求学的人,只是记忆背诵罢了,只是讲究词章罢了。这样,上天所给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什么原因呢?士人们流连于众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够深入专一,耳目被各家之说所迷乱,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压抑和窒息,君子担忧这些是应该的啊。所以,秦王焚书是有错误的,君子却不忌讳谈它,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孔子死后,他精深的言论也就消失了。经过一千五百年,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许多学者相继兴起,在遗留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没有流传的经学著作,重新宣讲学习并传授它。载于这一编中的,已经很齐备了。既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却听说:《六经》是孔子的著作;学习的人如果只是诵读它的文字而忘记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六经》就只是一种糟粕罢了,仍然不免于在读书中丧失自己的本心。
如今《道学》这一编,杂采了众多学者做事的行为和他们著作中的言论,研究学习的人如果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内心,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致力内在自我的修养,而不是用眼见耳听的东西扰乱内心,除去耳目这些表面的繁琐的功用,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那么,一打开书卷就会有所收获了。这不是说从书中的得到了真谛,而是说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这是我所想献给陈公和各地同仁的浅薄的见解。
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陈公名选,字士贤,浙江临海人。他的父亲曾在新城作县宰,对百姓的关爱深厚。陈公自称这是他的家学内容。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D小题1:C小题1:B小题1:(1) 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2) 你们是我的同乡,今天不幸走到这一步,然而我暗自替你们担忧,负责城防的军队不久就会到来,怎么办呢?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适:恰巧,恰好小题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难道,副词。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C项“以”都是连词,因为。
D项第一个“为”,动词,作为,当作;第二个 “为”,判断动词,是;小题1:隐居医无闾山”是“隐居在医无闾山”的意思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 “即”译为“即使”或“而”译为“然而”,1分;“奚以”宾语前置,译为“拿什么”,1分;译出句子大意、语句通顺,1分。
(2)若等:你们,1分;如之何:怎么办,1分;译出句子大意、语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于定海,父亲贺孟员,按军籍隶属辽义州卫。
贺钦年少时聪慧,学习举子业每每轻视它说:“做学问就终止于此吗?”得到《近思录》阅读,有所省悟。成化二年凭进士(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
由于大旱向皇帝上书尽力规劝,又用言官旷废职守招来灾祸,自我检举请求辞职。适逢陈献章被征召来京,贺钦听他讲学,感叹说:“卓绝的品性不显现,最纯真的道理还被埋藏, 世间(社会)即使用我,但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当天就向皇帝上书解除官职离去,遵照弟子礼师事陈献章。
已别后,画了陈献章的像供奉他。贺钦的学问专门研读《五经》、《四书》、“小学”,希望反过来要求自己履行,主张恭敬谨慎,用以收敛浮躁放荡的内心。
有前来学习的,他总是推辞说:“我自己还没有学好,如何教导别人呢?”不久,跟随他游学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像这样十多年,虽然足不出户,然而听闻、仰慕他品德节操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他坐榻前拜见的。
弘治改用新年号,由阁臣推荐,起用(贺钦)为陕西右参议。皇帝的诏书到来,他母亲恰好病故,于是上书恳请辞职。
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搜刮辽东田地,辽东百姓惊恐,思谋作乱。义州因为地方长官贪婪残暴,变乱先行发生,(作乱者)聚众抢劫掠夺,互相告诫说“不要惊扰了贺黄门”。
贺钦听到后,前往告知他们说“ 你们是我的同乡,今天不幸走到这一步,然而我暗自替你们担忧,负责城防的军队不久就会到来,怎么办呢? ”大家开始时声势盛大,到这时知道后悔了,环绕下拜并流泪呼喊:“你是我们的父亲啊,希望你教导我们。”贺钦说“只要不杀人,大祸可解。
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安分守法的老百姓有什么害怕的呢?”一会儿,有人说负责城防的军队果真到了,大家又大声喧嚷:“贺黄门没有轻侮的言辞(似与上下文不谐,疑“嫚语”应为“谩语”或“漫语”)。”
环跪在贺钦的里门旁。贺钦说:“我本来知道会是这样。
城中像这样骚乱,负责城防的长官怎么会不发兵呢?兵虽然到了,你们没有杀人,一定会宽恕你们的,不要害怕。”大家散去,变乱于是平息。
当时又有把诱杀诈称为战场抓获(冒功之举)的边关将领,上司查验不出实情,(那边关将领)一见到贺钦就马上惭愧地伏在地上说:“别人可以欺骗,我怎么敢欺骗贺先生呢?”贺钦极高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感染改变别人的地步。贺钦居家,增厚恩德情谊,端正人伦道德,厚待姻亲,亲善宗族乡党。
冠礼、婚嫁、丧事、祭祀始终遵循古时的礼制,没有根据的话语丝毫不听,子孙后辈必定用孝悌的道理熏染陶冶。日日改变,月月教化,一乡人都乐于行善。
乡里风俗沉溺于不正统的异端,办理丧事都作佛事,吃酒肉,及至奢侈越礼,不合法度,贺钦以自己的行动来作表率。贺钦晚年更加喜好《易经》,专心研究象数,手不释卷,大臣不断推举引见,最终没有被起用。
年轻时曾隐居在医无闾山,因此用医闾自号,人们于是称他为医闾先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11.C 12. B 13.A 14.B 15.①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离开,实在令人寒心。
②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进”应翻译为“做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进”后面连接的是“侍读”,职位名,解释为“做官”。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2. 试题分析:句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内应填代词,作“命”的宾语,所以应填“之”,意思是“他”;句②“作《心性图说》”与“教士”之间应为目的关系,所以应填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可译为“来”;句③“上”这一动词后应为引出动作对象的介词,而“于”就有此用法,所以填“于”,可译为“给”“向”。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考查文言虚词的应用,注意一定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
如本题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内应填代词,作“命”的宾语,所以应填“之”,意思是“他”;句②“作《心性图说》”与“教士”之间应为目的关系,所以应填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可译为“来”等。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相关重要虚词的用法。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应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前提下,借助助词、代词和连词等标志词的帮助,准确断句。
本句是湛若水对皇帝的劝谏。其中,“而”字前的内容表示一种情况,“而”字后的内容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二者关系密切,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
而“修明”是“先王之道”的谓语、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答案为A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如本题本句是湛若水对皇帝的劝谏。其中,“而”字前的内容表示一种情况,“而”字后的内容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二者关系密切,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
而“修明”是“先王之道”的谓语、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答案为A项。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项“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是第二次上书的内容。由“已,复上疏言”即可得出。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
5.文言文 昔赵文王喜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
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⑤④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休,就舍待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2.C3.D4.B5.(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6.《明史チ6ᆭ1郭应聘传》文言文阅读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历郎中,出为南宁知府。迁威茂兵备副使,转广东参政。
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迁广西按察使,历左、右布政使。
隆庆四年大破古田贼,斩获七千有奇。已,从巡抚殷正茂平古田,再进秩。
正茂迁总督,遂擢应聘右副都御史代之。府江瑶反。
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
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之,至是攻围荔浦、永安,劫知州杨惟执、指挥胡翰。事闻,大学士张居正奏假便宜,寓书应聘曰:“炎荒瘴疠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
应聘集土、汉兵六万,令总兵官李锡进讨。未行,而怀远瑶亦杀知县马希武反。
应聘与正茂议先征府江,三阅月悉定,乃檄锡讨怀远。天大雨雪,无功而还。
怀远,古牂牁,地界湖、贵靖、黎诸州,环郭皆瑶,编氓处其外。嘉靖中,征之不克,知县寄居府城,遥示羁縻而已。
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议筑城,董作过峻,瑶遂乱,希武见杀。
及是,师出无功。应聘益调诸路兵,镇抚白杲、黄土、大梅、青淇侗、僮,以孤贼势,而锡与诸将连破贼,斩其魁,怀远乃下。
事皆具锡传。初议行师,锡以阳朔金宝岭贼近,欲先灭之。
应聘曰:“君第往,吾自有处。”锡行数日,应聘与按察使吴一介出不意袭杀其魁。
比怀远克复,阳朔亦定,乃分遣诸将门崇文、杨照、亦孔昭等讨洛容、上油、边山。五叛瑶悉平。
神宗大悦,进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万历二年,召为户部右侍郎,寻以忧归。
八年起,改兵部,兼右佥都御史,仍抚广西。久之,引疾归。
应聘在广西,奏复陈献章、王守仁祠。刘台谪戍浔州,为僦居供廪,殁复赙敛归其丧,像祀之。
官南京,与海瑞敦俭素,士大夫不敢侈汰。归七月卒。
赠太子少保,谥襄靖。 (节选自《明史·郭应聘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斩获七千有奇 奇:零数B.从巡抚殷正茂平古田,再进秩 秩:官吏的品级C.君第往,吾自有处 第:只管D.久之,引疾归 引:因为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应聘智勇兼备,精明干练的一项是 ( )(3分)①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 ②应聘与正茂议先征府江,三月悉定 ③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 ④应聘益调诸路兵,镇抚白杲、黄土、大梅、青淇侗、僮,以孤贼势 ⑤ 君第往,吾自有处 ⑥官南京,与海瑞敦俭素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郭应聘仕途顺利,战功显赫。
任职以后,担任过多种官职,曾跟随吴桂芳平定李亚元, 攻击张韶南、黄仕良等,后又随殷正茂平定古田。B. 瑶民很不安分,多次发动叛乱。
他们依仗险峻形势为非作歹,拦路抢劫,劫持杀害朝廷官员,无恶不作,朝廷曾多次派人平定。C. 怀远地跨数州,国家编民居住在当地瑶民的外围。
瑶民难治,嘉靖年间,朝廷征伐未果,知县不敢在当地治所办公,致使马希武被杀。D. 郭应聘品格高尚,为人善良,生活俭素。
在广西任职时,请求朝廷恢复陈献章、王守仁祠堂。在刘台遭贬后,全力帮助。
与海瑞一同厉行节俭,使士大夫畏惧。7.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炎荒瘴疠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
(5分)(2)官南京,与海瑞敦俭素,士大夫不敢侈汰。(5分)参考答案:4.D.(假托)5.B.解析:③是马希武的表现;⑥是说郭应聘的简朴。
6.C.“朝廷征伐未果,知县不敢在当地治所办公,致使马希武被杀”因果关系不成立。7.(1)炎热荒凉、瘴气缭绕的地区,役使数万人,不适宜长期逗留,迅速攻破他们的巢穴,那么其余的叛贼就会吓破胆。
(役:役使,驱使。淹留:长期逗留。
破胆:吓破胆 各1分,语句通顺2分。)他在南京做官,与海瑞敦促节俭,士大夫不敢侈奢。
(官:做官。敦:敦促。
侈汰:侈奢。各1分,语句通顺2分。)
《明史·郭应聘传》原文及翻译原文: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南宁知府。
迁威茂兵备副使,转广东参政。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
迁广西按察使,历左、右布政使。隆庆四年大破古田贼,斩获七千有奇。
已,从巡抚殷正茂平古田,再进秩。 正茂迁总督,遂擢应聘右副都御史代之。
府江瑶反。府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亘三百余里。
诸瑶夹江居,怙险剽劫。成化、正德间,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之,至是故围荔浦、永安,劫知府杨惟执、指挥胡翰。
事闻,大学士张居正奏假便宜,寓书应聘曰:“炎荒瘴疠区,役数万众,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则余贼破胆。”应聘集土、汉兵六万,令总兵官李锡进讨。
未行,而怀远瑶亦杀知县马希武反。应聘与正茂议先征府江,三月悉定,乃檄锡讨怀远。
天大雨雪,无功而还。 怀远,古牂牁,地界湖、贵、靖、黎诸州,环郭皆瑶,编氓处其外。
嘉靖中,征之不克,知县寄居府城,遥示羁縻而已。古田既复,瑶慑兵威,愿服属,希武始入其地。
议筑城,督作过峻,瑶遂乱,希武见杀。及。
7.罗生还镯的文言文翻译罗一峰先生(姓罗,号一峰先生),名叫罗伦,以举人身份参加科考会试。
他的仆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镯。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心盘缠不够,仆人说:“不用担心,之前在山东某处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出去作为盘缠。”
罗先生大怒,打算亲自交还给失主。仆人赶紧磕头,并掰着手指说:“这样一来一回一定会错过考试,不可以。”
罗先生说:“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而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考试,也不忍心让别人死于非命。”最后还是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女主人丢失的头饰,而丫环错把金镯扔在地上。
女主人怀疑是丫环偷了,用鞭子把她打得流血,丫环要自杀好几次了。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妻子不止,妻子也愤怒的去上吊,多亏被人解救。
罗先生到了以后,拿出金镯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他。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