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句子的成分就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2、“。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
于。
”
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
所。..。”
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
2.怎么分析文言文的句子成分明确: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主 状 谓 宾主语在谓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谓语:动词,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状语:副词,介宾短语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1、并列关系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2、偏正关系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例如:壮丽山河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1、并列式例如:坚韧和刚强2、偏正式例如:非常生动3、形补:漂亮极了D、主谓短语例如:春天来了E、介宾短语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F、固定短语包括:主要是成语二课时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教学过程:一、展示例子,思考在现代汉语中,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二、明确几个规则: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三、活用原因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1、名词活用(1)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一狼洞其中天雨墙坏(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例如:稍稍宾客其父(4)直接作状语例如:操军破,必北还2、动词活用(1)用作名词例如:惧有伏焉(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3、形容词活用:(1)用作名词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2)用作动词例如:素善留候张良(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4、数词为动词例如:与臣而将四矣四、回顾(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三课时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教学过程: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主 状 谓 宾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三、按类型分析1、判断句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1)……者……也(2)者也(3)……,……也(4)乃、为、即(5)“是”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吴广,阳夏人也.刘备天下枭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省略句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例如:盖以(之)诱敌必以情(处理)(触龙)入而徐趋公弗许(之)问之(于)客曰3、宾语前置句宾语在谓语的前面.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4、主谓倒装主语在谓语的后面.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你不聪明,太厉害了!5、定语后置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例如: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6、介宾短语后置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例如:投之以骨以骨投之用骨头扔给狼。
3.文言文中,句子成分有哪些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成分差不多,同样包括有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五个方面,只是在排序上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排序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和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于介宾短语是最常见的一种语法成分,并经常充当状语或补语,所以在加有介宾短语的文言文中,语法的成分构成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排序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且有些排序是现代汉语的语法排序不存在的。 一、文言文中,介宾短语的基本词序与位置大体示意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文言文叙事句中的语法成分排序。
主语(施事) 状语(介宾短语:偕从、与事,与物、工具、目的) 谓语(行为) 宾语(受事) 补语(介宾短语:与物、工具、对象、处所)”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卫人以燕师伐郑。 (卫国人率领燕国的军队讨伐郑国)由上可见,施事主语“卫国人”排在最前;以宾短语“以燕师”充当状语排在第二;行为动词“伐”排在第三;名词“郑”充当宾语排在第四。
本例中的介宾短语“以燕师”表示偕从,并充当述语“伐”的偕从状语。 这个偕从状语与施事一起参与其后的行为,有较强的活动性,所以排在动词“伐”的前面。
国名“郑”是受事,所以排在动词之后。介词“以”表偕从,可译为:率领。
○《吕氏春秋·贵生》: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由上可见,施事主语“尧”排在最前;以宾短语“以天下”充当状语排在第二;行为动词“让”排在第三;于宾短语“于子州支父”充当补语排在第四。
例句中没有宾语。本例中介宾短语“以天下”表示与物,并充当述语“让”的与物状语。
由于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所以用在动词之前。动词后的介宾短语“于子州支父”充当述语的给予对象补语,其中:“子州支父”表示对象。
介词“以”表与物,可译为:把;介词“于”表对象,可译为:给。 ○《左传·定公十四年》:灵姑浮以戈击阖庐。
(灵姑浮用戈刺阖庐)本例中的介宾短语“以戈”表示工具,充当述语“击”的工具状语。由于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所以用在动词之前,动词后的“阖庐”表示受事。
“以”可译为:用。 二、文言文中,状语后置的基本原因在文言文中,语法成分后置的情况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定语后置,一种是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由于定语和中心语所构成的定中短语的位置,通常出现主语和宾语之前,而定语后置只是定中短语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位置发生了变化,并不影响其他语法成分排序的位置,所以这里就不多说。 而介宾状语后置为介宾补语,则是文言文位置排序的一种常见现象,这也是现代汉语中没得的语法现象。
为了让你能更好理解,多举了以下例句! 受句法、语义、修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介宾状语和介宾补语的位置时常会有变化。 以介词“以”所构成的以宾短语为例,以宾短语最常由状语改变为补语,这种变化常见于以下四种原因造成。
1、述语的结构不复杂,“以”宾短语比较复杂,大多置于动词之后。例如:○《国语·晋语二》: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丧乱并臻。
(加上与敝国国君去世之事重叠发生,丧亡祸乱接踵并至。)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表与物,充当述语“重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谓语之后,改为与物补语。
即以宾短语由原来限定谓语“重”变为补充说明谓语“重”。 “以”可译为:与。
注意: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所表示的与物是事,而非物!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等(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把八十匹马送给他。
)本例中以宾短语“以马二十乘”表与物,充当述语“赠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述语之后,改与与物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把。
“及宋”是及宾短语充当全句的主语,表时间。“及”可译为:等。
○《左传·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侯以师陟、师触、师蠲。 (郑国人将师悝、师触、师蠲赠给晋悼公)本例中“以”的宾语是联合短语,原本表示与物,并充当述语“赂晋侯”的与物状语。
因其复杂而置于动词后,改与物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把。
注意:以宾短语“以师陟、师触、师蠲”所表示的是人,而非物! ○《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 (立适子凭年长而不凭贤德。)
本例中“以”的宾语是两个以字介宾联合短语,原本为表示某一范围的工具的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动词之后,改工具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凭。
注意:虽然“与物”和“工具”都用介词“以”,而且“以”的词义差不多,但由上几例可以看出,与物状语和工具状语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与物”必须是由施事方转移到受事方,而“工具”则不作转移,但对施事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帮助。 2、述语中用“之”等代词作宾语时,为了使“之”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可以后置为补语。
例如:○《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夹持在大国的中间,而大国拿战争威胁施压屈服它,拿灾害饥荒使它相就。
)本例中用在介词“以”前的“之”指代“千乘之国”,为了使他称代词“之”在位。
4.句子成分的古代汉语判断句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进行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谓+宾”,如:“余为伯倏。”4.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因果关系。
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表达方式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1)“于”(“乎”)字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省略“于”字,动+施事者。
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2)“为”字句。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见+及物动词。
如:人皆以见侮为辱。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为+施事+所+及物动词。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为+所+及物动词。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覆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表示被动意义。
(6)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句子成分位置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的种类:(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另外,还有两种固定结构:“惟(唯)+宾语+是(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如“其斯之谓与”。
“此(是)之谓……”,意思是“说这个是……”。代词“是”作宾语有时直接置于动词之前。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第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