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1)以:凭价。
(2)克:战胜.取胜。小题2: B小题3: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界)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小题4:和 天地 君臣 九族小题5: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 以 ”就凭着之意,注意在课下总结“以”字的用法和意义。经常考到。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A项中的“利”解释为:有利的;好处。
B项中的“之”解释为“助词,的。C项中的“而”解释为:译为“却”,表转折;表顺承。
D项中的的“生”解释为:生命;生长。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把“域”、“以”、“固”、“威”翻译出来。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
乙文从“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从天地,君臣,九族三个方面论述的“和”字。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
把“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翻译出来既可作为答案。
2.文言文比较阅读(14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小题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小题1:(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同“屈”,理屈(2)①B ②B
小题1:(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怕的是有埋伏。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小题1:示例: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战机。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
小题1:文言文的句读知识要有所了解,要学会节奏划分。
小题1:(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2)“克”均为战胜;“为”均为作为。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半开放题。选择哪一种都可以,只要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3.求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答案】(10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4.中考必考的16篇文言文有那些原发布者:徐老师117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篇目1、《论语十则》2、《爱莲说》3、《陋室铭》4、《三峡》5、八上《记承天寺夜游》6、《桃花源记》7、八下《马说》8、八下《送东阳马生序》9、八下《醉翁亭记》10、《岳阳楼记》11、《小石潭记》12、九上《出师表》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鱼我所欲也》15、九下《曹刿论战》16、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必背34首古诗词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4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5.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小题1:今 齐 地 / 方 千 里 (1分)
小题2:略(4分)
小题3:广开言路(纳谏) 不杀烛邹 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 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刺”“闻”“轻”等关键词的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从近五年中考本类试题的形式上看,这五年的题目均为填空简答题。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以讽喻方式进谏,使齐王广开言路,战胜于朝廷;晏子正话反说,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