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族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渭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本文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它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作者曾在《答皇甫湜书》中自信地写到:“仆文虽不足以希左丘明、司马子长,足下视仆叙高愍女、杨烈妇,岂尽出班孟坚、蔡伯喈之下耶?”《新唐书·烈女传》所载杨烈妇之事与本文大抵相同,当以此文为据。
文章选取了人物的典型言行来塑造人物性格。杨氏与夫君杨侃的对话,显示其“忠”;对智吏百姓的激厉,显出其“智”;对李侃轻伤下城的责备,显出其“义”。作者最后将杨氏的勇忠智义同文臣武将“弃城而走”的行为对照起来阐发主旨,不仅使杨氏形象更为突出,对现实的批判也更为深刻。
2.杨奂字文言文阅读答案元史 杨奂传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十一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金代末年考进士未中,愤然做书万言。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守御汴京的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军,奂改装平民北渡黄河避难冠氏家中,冠氏待如师友。
东平人严实闻奂之名,多次打听他的行踪,但奂始终不去严家。 蒙古太宗十年(1238),诏令税课使刘用之招考各道进士,杨奂在东平两次因文章优秀而名列第一,于是随考官至燕京拜见耶律楚材。
楚材奏请授奂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临行时对楚材说:“在下不才,错蒙重用。
书生理财本非所长,况河南兵荒马乱之后,遗民不多,今日宜休养生息,否则会引起民怨。希望给我抚恤百姓的时间,得以稳定民心。”
楚材以为此言极是,表示同意。到任后,杨奂召集当地名士讨论如何简政裕民。
他自己巡视境内各地,调查盐课实行情况。有报告说盐课增加,奂责令地方当局减四分之一。
不到一月,政治清明,舆论称赞。奂居官十年后请求告老至燕之行台安度晚年。
宪宗二年(1253),太子忽必烈曾屡召奂出任参议京兆宣抚司事,奂多次谢绝,宪宗五年寿终,享年七十岁,赐谥文宪。 奂天资聪明,记忆力强,文章简练,朝廷老臣也愿与他交往。
关中虽多名士,但名声均不如奂。奂不好财,家虽不富却竭力资助别人,看到别人有长处则大加宣传,若有小过则极力劝改。
所著《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均流传于世。
3.杨烈妇传翻译妇女的美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贤女了。对于分清战争形势,明白攻守、勇敢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自从战争频发,朝廷注重施恩表彰,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蓄如山的粮食,发放军饷从容而不吝啬,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不知有多少人。那些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人也有。她是什么人?像杨氏这样的,只是个妇女,孔子说:“仁者肯定也有勇气。”杨氏算得上这种人了。
评论说:人们的通常观点,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更何况后代了?真的出现了,和古人没什么差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比她们强多少?我担心她们的事迹被湮灭而得不到流传,所以叙述下来,并打算告诉给写史书的官员。
4.文言文杨国夫人梁红玉韩世忠的小妾梁红玉(此名不见史书),嫁给韩世忠之前,做过军妓。
看韩世忠有前途,自赎妾之。
靖康年间,苗傅反。梁红玉勤王有功,被封护国夫人。
后又因黄天荡大捷,被封杨国夫人。而被封为护国和杨国这两个称呼的女子,只有梁一人。
后,梁自帅一军,号娘子军,与金兵战于淮水。被伏击,突围不成,战死,被金军分尸。
金兀术听说此事后,感其忠勇,敛尸还于韩世忠。皇帝为这事赐布银五百匹两
绍兴二十一年八月,韩世忠去世,孝宗把梁和韩世忠葬于灵岩
作者说,梁氏是女英雄,韩世忠和梁氏是上天派下来复兴宋的,然而功败垂成,很可惜。
这是文章大概,逐字逐句的翻译太慢了
5.《杨氏之子》的翻译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作品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扩展资料: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不约时间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并且还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礼貌。并与小儿关系很好。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有杨梅。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21世纪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他的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
6.杨布打狗的翻译杨布打狗
[古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
缁(zī):黑色。
评注: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翻译
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恰好遇上天下雨,他就脱掉白衣穿上黑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是他换了衣服,汪汪叫着扑过来。杨布怒气冲冲地就要打这条狗,杨朱对他说:“你别打它啦,你也可能犯它这种错误。要是你的狗出去时是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你会不觉得奇怪吗?”
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
缁(zī):黑色。
素:白色。
扑:打,敲。
无:不要。
犹:像。
向者:刚才。
向:往日。
反:回来。
使:假使。
寓意: 1.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要学会换位思考。
2.以短浅的目光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最后吃亏的终究是自己.
3.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要视情况变化而变化。
4.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
5.看待事物不能只局限于表面而要透过表面看清事物的实质。
7.房彦谦文言文阅读房彦谦,字孝冲,本来是清河人.世代为名门大姓.房彦谦很早就成了孤儿,对自己的父亲一无所知.他的长兄房彦询,认为房彦谦天性聪颖有悟性,亲自教他读书.七岁时,已经诵读数万字的文章,亲戚朋友认为他很奇特.十五岁时,过继给后叔父房子贞,事奉继母,超过亲生母亲.后来为继母守丧,他不进饮食有五天.事奉伯父乐陵太守房豹,竭心尽力,每当有时令珍果,自己从不先吃.遇到亲戚的丧期,必定以粗米,草菜为食,尽到礼节,宗族中的人都以他为榜样.后来从师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于是广泛涉猎五经.懂得作文,擅长草书和隶书,能言善辩,风采气概超出常人.十八岁时,恰好广宁王孝珩做齐州刺史,征召房彦谦任主簿.当时官场纪律松弛,州郡的官员尤其放纵松懈.等到房彦谦任职,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州郡官员规规矩矩,没有谁不敬畏他. 开皇七年,提拔任命他做承奉郎,不久升迁为监察御史.因为任职期满,改任长葛县令.仁寿年间,皇上叫持节使者巡察各州县,考察州县长官胜任与否,考察结果认为房彦谦是全国最好的,越级提拔为鄀州司马.内史侍郎薛道衡,是一代文豪,地位显赫名望清高,跟他交结的人,都是全国有名之人.他很看重房彦谦的为人,并且对他很友好且怀敬意.炀帝继位,薛道衡改任番州刺史,赴任途中经过房彦谦的官署所在地,逗留了几天后,挥泪作别.黄门侍郎张衡,也与房彦谦很友好.当时皇帝营建东都,极尽奢侈华丽,天下百姓感到非常失望.又加上汉王叛乱,遭遇不幸的人很多,房彦谦看到张衡当权却不能匡正挽救,就写了一封信劝告他.张衡收到信后感慨叹息,但是不敢上奏让皇上知道. 房彦谦知道朝廷法纪不能整治,于是辞官隐居,准备在蒙山下建房居住,来求得自己的心愿.恰逢朝廷设置司隶官,大选天下知名人士.朝廷认为房彦谦公正廉洁之名早已著称,当时为众望所归,征召他授任为司隶刺史.房彦谦也心怀感慨地有清理世乱的志向,凡是他所举荐的人,都是人群中的表率.他有所批评指责,受到批评的人竟然都没有怨言.司隶别驾刘灹,欺上压下,把揭发别人的隐私作为正当的做法,刺史畏惧他,都对他下拜.只有房彦谦坚守志向不屈服,用平等礼节作长揖,有识之士称赞他(的做法).刘灹也不敢对他怀恨.后来隋朝政事渐渐混乱,朝纲败坏,官员没有不改变节操的.房彦谦坚持正道,遵守常法,坚定不移,洁身自立,深被当权的人所忌恨.外放为泾阳县令.不久,死于任上,当时年龄六十九岁. 房彦谦家中留有祖传产业,资产向来殷富,再加上前前后后担任官职,所得俸禄,都用来周济亲朋好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日常开销,务必保持朴素勤俭作风.房彦谦自小到大,一言一行,从没有涉及到私利,虽然常常招致贫乏,但也怡然自得.曾经在悠闲当中独自微笑,回头对他的儿子房玄龄说:"人家都因官俸而富,只有我因做官而贫穷.留给子孙后代的财产,就只有'清白'二字了."他所写的文章,气度博大,闲静文雅,很有古人的情致.还擅长草书隶书,有得到他书信的人,都像对待宝贝一样地玩赏.。
8.高士汪沨传文言文翻译原文(节选):
汪沨,字魏美,钱塘人。明朝遗民。少孤贫,力学,与人落落寡谐,人号曰汪冷。举崇祯己卯乡试,与同县陆培齐名。
甲申后,培自经死,沨为文祭之,一恸几绝,遂弃科举。姻党欲强之试礼部,出千金视其妻,俾劝驾,妻曰:“吾夫子不可劝,吾亦不屑此金也。”尝独身提药裹往来山谷间,宿食无定处。沨故城居,母老,欲时时见沨,其兄澄、弟沄亦弃诸生服,奉母徙城外。沨时来定省,然沨能自来,家人欲往迹之,不可得。
嗣因兵乱,奉母入天台。海上师起,群盗满山谷,复返钱塘。当是时,湖上有三孝廉,皆高士,沨其一也,当事皆重之。监司卢高尤下士,一日,遇沨於僧舍,问:“汪孝廉何在?”沨应曰:“适在此,今已去矣。”高怅然,不知应者即沨也。高尝舣舟载酒西湖上,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已,知其在孤山,以船就之,排墙遁去。沨不入城市,有司或以俸金为寿,不得却,坎而埋之。里贵人请墓铭,馈百金,拒弗纳。徙居孤山,匡床布被外,残书数卷,键户出,或返或不返,莫可踪迹。遇好友,饮酒一斗不醉。
魏禧自江西来访,谢弗见。禧留书曰:“吾宁都魏禧也,欲与子握手一痛哭耳!”沨省书大惊,一见若平生欢。临别,执手涕下。沨尝从愚庵和尚究出世法,禧曰:“君事愚庵谨,岂有意为其弟子耶?”沨曰:“吾甚敬愚庵,然今之志士,多为释氏牵去,此吾所以不屑也。”
康熙四年秋,终於宝石山僧舍,年四十有八。
译文:
汪沨,字魏美,是钱塘人。明朝遗民。少年时失去父亲,家里贫困,学习努力,性情孤傲,很难跟人合得来,人们称他为汪冷。考中崇祯己卯年乡试举人,跟同县陆培齐名。
甲申事件(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陆培自缢而死,汪沨写文章祭奠他,竟痛哭到几乎气绝,于是放弃科举考试。他的亲族想强求他参加礼部的考试,拿出千两银子看望他的妻子,让她促请汪沨起行,汪沨妻子说:“我的丈夫不能被劝服,我也看不起这些银子。”(汪沨)曾经独自一人提着药包在山谷中来往,吃住没有固定的地方。汪沨原来在城里居住,母亲年老,想经常见到汪沨,他的哥哥汪澄、弟弟汪沄也放弃了生员的身份,搬到城外侍侯母亲。汪沨时常来向母亲问安,可是汪沨能自己来,家里的人想要找到他的踪迹,却不能找到。
随后因为战乱,把母亲转入天台山侍侯。海上战事又起,山里到处是盗贼,又返回钱塘。在这时,湖上有三个孝廉,都是高洁之士,汪沨就是其中之一,当权的人都很敬重他们。监司卢高尤其礼贤下士,有一天,卢高在僧舍里遇到汪沨,问:“汪孝廉在哪里?”汪沨回答说:“刚才在这里,现在已经离开了。”卢高很失望,不知道回答的人就是汪沨啊。卢高曾经在湖上划船装着酒,邀约三个高士用世外的礼节相见,只有汪沨没到。不久,知道他在孤山,乘船去拜访他,汪沨仓皇逃走了。汪沨不进入城市,有的官员用自己的俸金给他祝寿,他不能推却,挖坑埋掉它。家乡的显贵的人请他写墓志铭,送给他百两银子,他拒绝不接受。迁徙到孤山居住,除了筐床和布被之外,只有几卷残破的书籍,锁上门出去,有时返回有时不回,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遇到好友,喝一斗酒也不醉。
魏禧从江西来拜访他,推辞不见。魏禧留下信说:“我是宁都的魏禧,想和先生握手痛哭一场啊!”汪沨察看书信后非常吃惊,初次见面就好像一生的老朋友。临分别时,相互拉着手流泪。汪沨曾经跟从愚庵和尚探究出世的方法,魏禧说:“您待愚庵这么恭敬,难道有做他弟子的想法吗?”汪沨说:“我很敬重愚庵,可是现在的有志之士,大多被佛教拉拢过去,这是我感到不值得(加入佛教)的原因。”
康熙四年秋天,汪沨终老在宝石山僧舍,终年四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