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文言文(11篇) 1.《论语》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有人说:“礼的作用,贵在任何事情都能做到恰当。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事大事小,他们都能以礼来衡量,以做得恰当为目的。
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为了求得恰当而一味地求恰当,而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去加以节制,也是不行的。”(和:适合,恰当好处。
先王:前代君王。斯:此。
由:遵循。节:制约、节制。)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孔子说:“用政法来教导,用刑罚来整顿,老百姓只会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
用道德去教化百姓,用礼教来制约他们,老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道:同“导”,引导。
政: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手段。齐:规范整治。
免:免罪,免刑。格:来,引申为归服,向往。)
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④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处身立世;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了解别人。” ⑤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德。孔子道:“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回复到传统的礼所允许的范围,就是仁。
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在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⑥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他人。”
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善于识别他人。”
⑦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樊迟还不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正直。
(错:通“措”。安放,安置。
枉:不正。) ⑧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有仁德的人,是自己想有所成就同时也使别人有所成就,自己想诸事通顺的人。
能从身边的事选择例子推想开来, 可算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⑨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13年) 译:聪明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畏惧。 ⑩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⑾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因为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仁德的。
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必修3)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劝学《荀子》)(必修3)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05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008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陈情表》李密)(。
2.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有:
声声慢(寻寻觅觅)、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并序、长亭送别(节选)、逍遥游(节选)、劝学(节选)、屈原列传(节选)、陈情表、滕王阁序(节选)、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氓、离骚(节选)、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对酒当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序、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锦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鹊桥仙(纤云弄巧)。
扩展资料:
我国的古典诗文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操,是融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结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时,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大量阅读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我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3.推荐几篇适合高中学生背的古文我觉得应该背的很多,基本语文课本上选择的都是精品 推荐>和>两篇,不仅可以学古文功底,也是对学习的一种鞭策,古人诚不我欺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 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
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 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 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方其人之习 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 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 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飧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 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苦者,勿告也。
告苦者,勿问也。说苦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 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 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 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
能定然后能应。能。
4.高中语文经典文言文(一)古文 1、孟轲《寡人之于国也》(必修四 )
2、荀况《劝学》(节选:从“君子曰”到“用心躁也”)(必修一)
3、庄子《逍遥游》(节选:从“北冥有鱼”到“而后乃今将图南”)必修五
4、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从“廉颇曰”到“为刎颈之交”)必修三)
5、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必修五 ) 6、王勃《滕王阁序并诗》(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岂效穷途之哭”)(必修四 )
7、韩愈《师说》(必修一 )
8、杜牧《阿房宫赋》(必修二 )
9、欧阳修《秋声赋》(节选:从“余曰”到“物过盛而当杀”)(必修四 )
10、苏洵《六国论》(节选:从“齐人未尝赂秦”到“是又在六国下矣”)(必修二 )
11、苏轼《赤壁赋》(必修一 )
《论语》 1、《为政以德》2.1、2.3、13.6章和1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克己复礼》12.1、3.1、16.2、13.3章。
4、《知其不可而为之》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5、《仁者爱人》1.6、5.26两章。
6、《君子之风》15.9、4.16、6.11、7.16、7.19、6.23、8.7章。
7、《周而不比》2.14、16.4、15.23、12.24章。
8、《诲人不倦》7.8、11.22章。
9、《高山仰止》17.4、9.11章。
10、《沂水春风》“‘点!尔何如?’ …… ‘吾与点也!’”
11、《中庸之道》11.16、13.23、13.24、17.13章。
(二)古诗词曲 1、《楚辞》——《渔父》(必修五 )
2、李白——《蜀道难》(必修四 )
3、杜甫——《登高》(必修四 )
4、白居易——《琵琶行》(必修四 )
5、李商隐——《锦瑟》(必修四 )
6、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必修四 )
7、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必修四)
8、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必修四 )
9、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二 )
10、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必修四 )
1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修二)
12、王实甫——《长亭送别》(节选:【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必修五
5.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有哪些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园春•长沙》
2.《雨巷》
3.《再别康桥》
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第8段)
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
1. 《诗经•氓》*
2. 《离骚》(节选 )
3.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4. 《兰亭集序》
5. 《赤壁赋》
6. 《游褒禅山记》(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
*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
1. 《蜀道难》
2.《秋兴八首》(其一)
3.《咏怀古迹》(其三)
4.《登高》
*5.《琵琶行》(并序)
6.《寡人之于国也》
7.《劝学》
8.《过秦论》(第3、4、5段)
*9.《锦瑟》
*10.《马嵬》(其二)
*11.《师说》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娇•赤壁怀古》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6.《声声慢•寻寻觅觅》
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
*8.《长亭送别•碧云天》
*9.《望海潮•东南形胜》
*10.《雨霖铃•寒蝉凄切》
高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6.求两篇2010高考的文言文及其翻译(越短越好)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
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
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
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
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
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
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
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
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
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尠有屈焉 屈:屈辱。B.鸠率僧旅 鸠:聚合。
C.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D.遗其珍物 遗:赠送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质 C.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复还焉蜀 且贰焉楚也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17.A 解析:屈:屈服。
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8. B 解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19.D 解析:“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20.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21. (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译文】 胡叟,字叫伦许,是安定临泾人。
他的上代有做官之人,(他的姓)是西夏大姓。胡叟小时候很聪明,年近十三岁,辨析疑难解释事理,在乡国闻名,他心里所领悟的(事理),同成年人辩驳,很少有被折服(的时候)。
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方,它只有《易》吗?(我)还是认为值得思考的地方过半。末世迂腐的读书人,略微转变刚柔的地位,哪里有探索深奥的道理没有征兆的呢?接近真理的精义,不一定在今世了。”
等到他博览群书,再次用眼睛精读,都能在口中背诵出来。(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词句,又精通通俗的词句。
因为姚政将衰,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的京兆尹韦祖思,很少读典章,蔑视当时的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宣召他与他见面。
祖思像平常看待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招待胡叟很轻慢。胡叟略微与祖思说了几句天气冷热的话,就拂衣而出来了。
祖思坚决挽留胡叟,说:“正想同你谈论天人的时候,为什么急匆匆地要回去呢?”胡叟回答说:“谈论天人的人大概消亡很久了,同你互相了解,何必像这样夸耀自己啊。”于是不落坐就离开了。
到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写完成,当时他年龄十八岁。他的文章记述前人的记载,不违背旧美,叙述中世之事,有调和当时的事,然而不涉及轻贱侮慢之词。
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笔。世人还传诵他的文章,认为(他的文章)纯属玩笑不庄重。
胡叟孤身飘零困顿不得志,没有做官入仕的路,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时梁、秦二州的刺史冯翊(yì)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对他相当地礼待。
授予胡叟辅佐之职,不适合(胡叟)的志向。没有多久,吉翰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时常被豪俊所尊崇。
当时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带领僧兵,(人数)差不多达到千人,铸造丈六高的金像。刘义隆憎恨法成聚众,将对他施加杀头刑罚。
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开口申诉法成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