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匹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敬畏他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2.少壮怀志写了项羽年少时的哪两件事学习和观始皇出行两件事。
以下仅供参考
(1)项羽年少时曾见秦始皇巡视会稽(古地名),见其阵势威武,而周围的老百姓都很敬畏,于是说:彼可取而代也(意思说秦始皇也可以被取代)。他叔叔项梁大惊,掩住他的口说:不能乱说,这是要诛灭全族的。
(2)项羽年少时,读书不成;学剑,又不成。他叔叔项梁很生气,项羽说:读书只能记记人的名姓而已,学剑只能抵挡一个人,我要学习打败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很高兴,但依然是会一点点就不肯再学了。
3.留侯论的文言文翻译和答案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释 ①本文为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辅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②节:操守。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总有不能忍耐的时候。④见:被。
⑤卒:同“猝”。突然,仓猝⑥临:逼近。
⑦加:侵凌。⑧挟持者:指怀抱的理想。
⑨圯:yí桥。⑩隐君子者:隐居逃避尘世的人。
⑾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⑿平居:平日。⒀贲、育:战国时勇士。
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⒁《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此语即说张良暗杀秦始皇的事。⒂伊尹、太公之谋:用智慧化解危机的谋略。
伊尹,商之贤相,名挚。太公,太公望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时太师。
整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秦始皇当然不能使他惊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
4.文言文《范滂》阅读答案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贪污腐败。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7.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土砾凸者为丘 B. 以其境过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⑵疑有私故 ⑶即自诣狱 ⑷引与俱亡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2分) ⑵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 参考答案:更多文章请参考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7.(2分)B(因为) 8.(2分)C(并非主动揭发,而是受诏奉命。) 9.(4分)①情绪激昂的样子 ②原因,缘故 ③到,到……去 ④逃跑(每个1分) 10.(4分)⑴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2分)(臧污、望风、解印绶)⑵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3分)(举、自、奸暴、岂、以、污)。
5.鸿鹄之志文言文翻译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 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对秦王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忿恨不平,就决心摆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并对他的同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家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
同伴们讥笑他:“你受雇给人家种地,怎么能发家富贵呢?”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唉,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