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译文: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无赖子好作十七字诗,对平常过目的事物都能出口成章。当时天气干旱,该地太守去祈雨,却因心不虔诚,鬼神未达其愿。那人遂作诗嘲讽太守:“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太守得知此事,命差役将那人捕来,对他说:“你不是擅长作十七字诗么?那么便请再作一首,若是作得好,便放了你。”于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西坡”为题,命那人作诗。那人应声吟道:“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大怒,将他重责十八大板。那人又吟道:“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太守忍俊不禁,便把他赶了出去。
原文:
正德间,有无赖子好作十七字诗,触目成咏。时天旱,府守祈雨未诚,神无感应,其人作诗嘲之曰:“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守知,令人捕至,曰:“汝善作十七字诗耶?试再吟之,佳则释尔。”即以别号“西坡”命题。
其人应声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守大怒,责之十八。其人又吟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守亦哂而逐之。
扩展资料:
十七字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流行一种长起短结、滑稽诙谐、情趣盎然的诗体。“十七字诗”又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这种诗体是由张山人首创的,张山人善作长短句,以诙谐独步京师。
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十七字诗不仅保持了一般诗歌的概括性、抒情性和音乐性,又往往在协调中增加不协调的成分,增加了趣味性、通俗性,极具幽默诙谐的韵味。来自民间,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二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具“画龙点睛”之妙。
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后来,这种变体诗最终发展成为一种“顺口溜”(“打油诗”)式的民间曲艺形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七字诗
2.十七字诗>的译文译文: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无赖子好作十七字诗,对平常过目的事物都能出口成章。
当时天气干旱,该地太守去祈雨,却因心不虔诚,鬼神未达其愿。那人遂作诗嘲讽太守:“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太守得知此事,命差役将那人捕来,对他说:“你不是擅长作十七字诗么?那么便请再作一首,若是作得好,便放了你。”于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西坡”为题,命那人作诗。
那人应声吟道:“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大怒,将他重责十八大板。
那人又吟道:“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太守忍俊不禁,便把他赶了出去。
原文: 正德间,有无赖子好作十七字诗,触目成咏。时天旱,府守祈雨未诚,神无感应,其人作诗嘲之曰:“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守知,令人捕至,曰:“汝善作十七字诗耶?试再吟之,佳则释尔。”即以别号“西坡”命题。
其人应声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守大怒,责之十八。
其人又吟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守亦哂而逐之。
扩展资料: 十七字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流行一种长起短结、滑稽诙谐、情趣盎然的诗体。“十七字诗”又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
这种诗体是由张山人首创的,张山人善作长短句,以诙谐独步京师。 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十七字诗不仅保持了一般诗歌的概括性、抒情性和音乐性,又往往在协调中增加不协调的成分,增加了趣味性、通俗性,极具幽默诙谐的韵味。来自民间,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二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具“画龙点睛”之妙。
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后来,这种变体诗最终发展成为一种“顺口溜”(“打油诗”)式的民间曲艺形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七字诗。
3.文言文启蒙读本上的第230篇的翻译 十七字诗 请在五分钟之内原文:
正德间,有无赖子好作十七字诗,触目成咏。时天旱,府守祈雨未诚,神无感应,其人作诗嘲之曰:“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守知,令人捕至,曰:“汝善作十七字诗耶?试再吟之,佳则释尔。”即以别号“西坡”命题。其人应声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守大怒,责之十八。其人又吟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守亦哂而逐之。
译文: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有位无赖子好作十七字诗,对平常过目的事物都能出口成章。当时天气干旱,该地太守去祈雨,却因心不虔诚,鬼神未达其愿。那人遂作诗嘲讽太守:“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太守得知此事,命差役将那人捕来,对他说:“你不是擅长作十七字诗么?那么便再作一首,若是作得好,便放了你。”于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西坡”为题,命那人作诗。那人应声吟道:“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太守大怒,将他重责十八大板。那人又吟道:“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太守忍俊不禁,便把他赶了出去。
4.《阳货第十七》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本篇引语】 本篇共26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原文】 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
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原文】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评析】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
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原文】 17?4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注释】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原文】 17?5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 【注释】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泄,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
之,到、往。末之,无处去。
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译文】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原文】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原文】 17?7 佛肸(1)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3)磷:损伤。
(4)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5)缁:音zī,黑色。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结,扣。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
’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
5.作诗十七字,要打十七板,若上万言书,打散这个三句半来自一个故事(见下),说的是我写了一首诗十七个字,你要打我十七大板,若我写了一篇万言书,你要打我一万大板,那还不把我身子骨打散了。
古时候有一书生自视甚高,恃才放旷,常自诩出口成章。可惜在实际写作中,就是一首绝句,也常常在念最后一句时卡了壳,只得匆匆用二个字结束,于是获得了“三句半”的雅号。
一年,家乡旱灾。县令去求雨。
他便做诗:县令去求雨,百姓下跪忙。半夜推窗望,——月亮!这事传到了县令那儿,县令恼——居然讽刺本官求雨未果!这首诗十七个字,每字打一大板。
书生在堂上辩解:“作诗十七字,要打十七板。若上万言书,——打散。”
县令更生气,眼珠一转说:本官字西坡,你将我和苏东坡一起做一诗。做的好便饶你。
书生一想就念道“昔人有东坡,今人有西坡,两坡一相比,——差多。”众衙役听了都忍俊不禁。
县令气的脸通红。正待发作,太太出来了。
县令命做诗一首赞扬一下太太。书生认真看看太太的石榴裙,略一思量,张嘴便来,“太太出厅堂,环佩叮当响,金莲三寸小,——横量。”
几个衙役实在忍不住,哄堂大笑。县令和太太气的小脸黢紫。
这时丫头突然冲上堂来:“恭喜老爷,姨太太生啦。”县令大喜过望:“书生你再做一首,这首写好了,老爷既往不咎,饶了你”。
书生想这次得要力挽狂澜了,兴冲冲的吟道:“丫头来传讯,生下一令郎。”丫头在旁忙解释,不是,是位小姐,书生一惊脱口而出:“仔细一打听,——像娘。”
县令脸色墨绿!“来啊,将书生发配去辽阳!”书生的娘哭着说,儿啊,到了那儿找你的娘舅照应你,千万不要再胡作诗了!书生含泪答应,追悔莫及。押送到了见到独眼娘舅,伤心感慨,书生诗兴又大发:“充军去辽阳,见舅如见娘。
二人双流泪,——三行。”。
6.十七岁用古文如何说舞象之年 年龄称谓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