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郑兴裔》译文:郑兴裔幼年丧父,叔父郑藻把他当作儿子抚养,把多余的财产分给他,郑兴裔不接受,请求设立义庄来赡养宗族内的贫户。
等到郑藻去世,他就辞去官职表达追念和报恩之义。乾道初年,建康留司请求修建行宫以备皇帝巡游驾临,郑兴裔上奏说这样做劳民伤财,请求免除这项徭役。
郑兴裔迁任福建路兵马钤辖,经过宫阙,进入拜见皇上,皇上拿地方官员的好坏来询问他,郑兴裔分条剖析来回答。皇上说:“你很识时务,熟悉政事,正应重用你。”
恰逢朝廷重新设武臣提刑,就任命他去担任。郡县积事日久玩忽懈怠,监察法度都废弛了,郑兴裔创设条目,分发给下属各县,官吏都无法为非作歹,于是将这些条目制成法令。
建、剑、汀、邵等地盐务政策屡次变吏,管漕运的官吏请求将成批运送大宗货物变为凭钞交易,郑兴裔极力奏陈此事不可行。皇帝赞赏他屡次上书议论政事,下诏加封为成州团练使。
当时传闻金国想要毁弃盟约,召命郑兴裔担任贺生辰副使(出使金国来)探查此事,出使回来,说并没有别的事,最终如他所料。郑兴裔屡次被派往浙东、浙西、江东担任提刑,请求回来担任散官。
不久下诏让他担任知阁门事,兼任干办皇城司,又兼任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氏杀了邻居的儿子,取走了他的镯子,扔掉了他的尸体,定案之后,刑部因为没有证据佐助,因此放了她。
又让郑兴裔复査,最终查得实情,皇帝很高兴,赐给他房屋。为母服丧离职,丧期过后,官复原职,授任均州防御使。
第二次出使金国,回来后,升任潭州观察使。请求告老担任散官,又被起用为庐州知州,迁任扬州知州。
扬州与庐州相邻。一开始,郑兴裔在庐州曾拒绝相邻地方互相送礼,等到迁任此处,查阅郡中文籍,看到之前拒绝的礼物只有送出的记录,没有收回的记求,于是上奏严明这项禁令。
扬州有很多屯兵,粮食匮乏,按照惯例要从其他地区买进,郑兴裔搜求财政耗蚀来填补,粮食于是充足了。百姓以前都住茅草屋,容易被火焚,郑兴裔把官府的钱借贷给人民,命令建瓦房来取代茅草屋,从此火灾隐患就平息了。
他又上奏朝廷免除他们的债务,百姓非常感激他。他又修建学校,设立公墓,制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中因此政治修明,局势安定。
楚州上奏议改动筑城,有人说韩世忠的遗迹不能改动,让郑兴裔去看看,到了之后,挖地一丈多增筑了城池。皇帝读了奏章,高兴地说:“郑兴裔没骗我。”
《郑兴裔》原文:郑兴裔字光锡。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
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
徒福建路兵马钤辖,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
“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
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
累差浙东、浙西、江东提刑,请祠以归。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
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
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
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
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自是火患乃息。
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
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
《郑兴裔》作者为元代诗人脱脱。扩展资料:郑兴裔的贡献 郑兴裔的忠于职守为四代皇帝所赞许。
乾道(1165—1174)初,当时国家尚在恢复元气之中,有人起课头,要大兴土木,“治行宫备巡幸”,郑兴裔坚决反对。后来,他做福建路兵马钤辖,稳妥平息了建、剑、汀、邵一带海寇之扰。
当时朝廷上下还日夜担心金兵入侵,又是郑兴裔前往金国,将事情处理停当,没造成社会动荡。郑兴裔先任庐州知州,后任扬州知州,扬州与庐州是邻近的两个州。
在庐州时,郑兴裔曾下令退还包括扬州府在内的所有相邻府郡送给庐州官府的礼物。到任扬州后,他认真检查相关记录,发现当时所令退还扬州的礼物,并没有真正退还到位,被两地经办的相关官员私下侵吞了;于是就上奏朝廷,细陈弊端,要求下令严禁州郡官府之间相互送礼,得到了孝宗皇帝的首肯,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这种不正之风。
皇帝曾叹曰:“兴裔不吾欺也。”可见对他的信任。
乾道年间朝廷恢复提点刑狱司(相当于今天的司法、监察等事务性机构),郑兴裔担当“提刑官,加遥领高州刺史”。在此之前,就像现在的文革动乱,“郡县积玩,检验法废”, 一切都处于无序状态。
郑兴裔恢复法制,改革旧的一套,创行“检验格目”等影响深远的司法检验制度。同时。
2.《和峤性至俭》的翻译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①。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②。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
【注释】 ①王武子:王济,字武子,是和峤的妻舅,勇力过人,很有名望。 ②上直:当值;值班。率将:带领。 性:本性
【译文】 和峤本性极为吝啬,自己家有良种李树,王武子求他给些李子,只给了不过几十个。王武子趁他去值班,带着一班喜欢吃李子的小伙子,拿着斧子到果园里去,大家一起尽情地吃饱以后,把李树砍掉了,给和峤送去一车树枝。并且问道:“比你家的李树好不好?”和峤收下了树枝,只是笑一笑罢了。
3.文言文翻译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4.《明史译文:谭纶,字子理,宜黄人。
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进士。授职为南京礼部主事。
历任职方郎中,调任台州知府。谭纶沉着坚毅,懂军事。
当时东南边疆已经遭受了四年的倭患,朝廷商议训练地方乡兵来抵御敌人。参将戚继光请求给他三年的时间训练地方乡兵而后将他们派往前线。
谭纶也训练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约束队伍的纪律,从副将以下节节相互制约。
分配明确,进止整齐划一,不久就成为精锐部队。倭寇侵犯栅浦,谭纶亲自带队迎击,三战三捷。
倭寇又从松门、澶湖劫掠附近的六个县,进而围攻台州,没有攻克只得离去。敌人转而侵犯仙居、临海,谭纶将他们全部擒拿、斩杀。
他升任海道副使,招募更多浙东地区的良家子弟加以训练,而且戚继光所训练的兵马也已经到期,谭纶趁机收编了他们,罢除外地兵,不再调派他们。倭寇从象山冲击台州,谭纶在马岗、何家石览接连打败他们,又与戚继光一起在葛埠、南湾打败倭寇。
他被加封为右参政,遇上父母的丧事而离职。因为尚书杨博的推荐而复出,又统率浙江的部队,讨伐饶平的乱贼林朝曦。
林朝曦是大强盗张琏的余党。张琏已被消灭,林朝曦占据巢穴不投降,并攻击程乡。
知县徐甫宰严阵以待,并且派遣主簿梁维栋到叛贼中去,告谕乱党解散。林朝曦众叛亲离,弃巢逃走,谭纶与广东兵追击并擒获了他。
不久,他改任福建,请求回家守完丧事去职。戚继光屡次击败倭寇,浙东略略安定。
倭寇转移到了福建。从福宁到漳、泉地区,千里之地尽是倭寇的穴窟,戚继光逐渐剿灭了他们。
部队刚刚凯旋,倭寇又侵犯邵武,攻陷了兴化。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天,再次启用谭纶。
升任右佥都御史,辖治福建。倭寇驻扎在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在激战中牺牲,倭寇占据了平海卫,攻陷了政和、寿宁,各自扼守海道作为退路,谭纶用栅栏环绕使他们的退路被截断。
倭寇不能逃走,就转移到了渚林。戚继光赶到了,谭纶亲自统率中军进逼,总兵官刘显、俞大猷统率左、右军。
他命令戚继光率中军进攻敌阵,左右军紧随其后,大败倭寇,光复了一府二县。诏令加封他为右副都御史。
谭纶认为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残破不堪,请求缓期征收已经蠲免的赋税,又考察旧制,建立了五座水寨,扼守海口,推荐戚继光担任总兵官镇守该地。倭寇又围攻仙游,谭纶、戚继光在城下大败敌人。
不久戚继光在王仓坪、蔡丕岭打败倭寇,其余的敌人逃跑了,广东境内全部安定了。谭纶上奏再次请求回乡服丧,世宗同意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冬天,他出任原职,巡抚陕西。还没上任,大足县的民众就叛乱了,攻陷了七座城镇。
诏令谭纶改任四川,他到任时乱民已经被平定。云南叛民的首领凤继祖逃入会理,谭纶调集军队讨伐并平定了他。
谭纶被升任兵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统辖两广的军务兼理广西。将岑岗的乱贼江月照等人招降了。
谭纶熟悉兵事,朝廷依靠他对付倭寇,遇到警讯就调动他们,他任官没有满一年的。等到南部的倭寇大略平定后,北部边关的祸患却方兴未艾。
隆庆元年(1567),给事中吴时来奏请征召谭纶、戚继光训练兵马。诏令谭纶回兵部,升任左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
谭纶上奏说:“蓟镇、昌平的兵丁不满十万人,而且老弱者占一半,分别隶属几位将领,分散于二千里的防区。敌人集中兵力来攻,我们分兵防守,众寡强弱不等,所以言事者请求赶紧训练兵马。
然而四大困难不解决,最终不能训练兵马。“敌人擅长骑射,不招募三万人经常练习车战是不能制服敌人的。
统计三万人的月饷,每年五十四万两白银,这是一大困难。燕、赵的兵丁的锐气在边防中耗尽了,不招募一万二千多名熟谙战事的吴、越士兵,掺杂在他们中间教练他们,必然难以成事。
我与戚继光受召就可以立马赶到,议论的人认为不可能,不始终信任,这是第二大困难。军事崇尚严格,然而燕、赵的士卒一向骄惯,骤然被处以军法必然大为震惊骇然。
况且又离京城很近,容易产生流言蜚语,徒然使忠诚、明智的士卒受到掣肘而废弃了功力,进而酿成其他祸患,这是第三大困难。我方兵士一向没有直接与敌作战,就是打败了敌人,敌人不心服,能够再次打败敌人,才能使敌人终身受创,但是这容易产生忌恨与妒嫉;想再有作为,祸患已经先到了。
这是第四大困难。“按现在的情况考虑,请求调集蓟镇、真定、大名、井陉和督抚的标兵三万人,分成三个营,指令总兵、参将、游击分别统率他们,而且授予戚继光总理练兵的职责。
春季与秋季两个防御期,三营的兵马各自调至边关附近。敌人来了就能将他们遏制在关外,敌人攻进来了就能与他们在关内决一死战。
这两方面没有效果,我不逃避罪责。而且训练兵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在秋季防御已经临近,请迅速调集三千名浙江兵,以缓解急迫的形势。
三年之后,边防军训练好了就遣返浙江兵。” 世宗下诏全部同意了他的请求,仍指令谭纶、戚继光商讨分别成立三个营的事情。
谭纶趁机说:“蓟镇训练了十多年的兵马,然而最终不见成效,是因为任务不专一,训练也不落实。现在应。
5.文言文,杨洗马次驿翻译【杨洗马次驿原文】
杨守陈以洗马乞假觐省,行次一驿,其丞不知其为何官,与公坐而抗礼,卒然问曰:“公职洗马,日洗几马?”公漫应曰:“勤则多洗,懒则少洗,无定数也。”俄而报一御史且至,丞乃促令让上舍处。公曰:“待其至而让未晚也。”比御史至,则公门人也,跽而起居。丞乃睨御史不见,蒲伏阶下,百状乞怜,公卒亦不较。
【杨洗马次驿译文】
杨守陈凭洗马的身份,请假回家探望亲人,途中住在一所驿站,驿丞不知道他是什么官,和他一起坐下,施平等的礼节,驿丞突然问杨守陈说:“你的职务是洗马,那么一天能洗几匹马呢?”杨守陈随便答道:“勤快就多洗几匹,懒惰就少洗几匹,没有一定的数量。”一会儿,有人报告一位御史快到了,驿丞就催促要杨守陈让出上等房子给御史安歇。杨守陈说:“等他来了再让也不迟。”等那御史到了,原来他曾是杨守陈的门客,御史跪着给杨守陈请安。驿丞竟然不正眼瞧他,匍匐在台阶下,百般乞怜,杨守陈也不和他计较。
6.《谏院题名记》原文及翻译谏院题名记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 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 灭。嘉佑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 曲。”呜呼!可不惧哉!
【译文】:
在古代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都可以规劝君王。(等到)汉朝兴盛开始,才有了谏官的称号。
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国家社稷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交萃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谏官)的责任相当重啊!要当好一个谏官,(应当)注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要将自己放在国家前面。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会在利益方面贪图。(如果这样成为一个谏官的话)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
天禧初年的时候,真宗下诏设立谏官六名,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于是)在嘉佑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样)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名字议论道:“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哎,真是令人警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