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2014安徽语文中考文言文题目2014年安徽省【三】(15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亭亭净植 植:
(5)宜乎众矣 宜: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三】(15分)
14.(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当然(5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2分)
17.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4分)
(9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永之人争奔走焉。 余闻而愈悲。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3分) (1)然得而腊之 (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3)苛政猛于虎也 ( )2、能统领第一段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异。
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说明: 。(2分)3、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⑴去死肌,杀三虫 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 ⑶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⑷挈妻子而去之走 A ⑵⑶ B ⑴⑵ C ⑶⑷ D ⑵⑷ 4、翻译句子(2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译文: 答案:1、(1)腊:把肉晾干 (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比2、赋敛之毒甚是蛇 3、D 4、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二.2005年浙江省绍兴市(三) (9分) 蒋氏大戚-----虽鸡狗不得宁焉……”16.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3分)( ) (A)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C)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3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 18.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汪然出涕”的原因。(3分)答: (三) (9分) 16.D 17.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18.苛捐杂税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评分标准]:第16题3分。第17题3分。
第18题3分。三.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以尽吾齿。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2分) 彻: 齿: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1)傲尔远逝 译文: (2)斗折蛇行 译文: (3)犯寒暑 译文: 11.填空、简答。
(3分)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 上添花 朝(代)的 (人名)。(1分) (2)甲文段运用 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 和 形成强烈反差。
(2分)8.彻:笔直照射齿:年龄 9.B l0.(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3)冒着严寒酷暑 11.(1)唐柳宗元 (2)动静结合 “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四.2006年常州市(四)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8-21题。(12分)永州之野产异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岁赋其二( ) (2)几死者数矣( )( ) (3)更若役( )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分)译文: 20.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答: 21.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4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
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⑤识之, !” (选自《礼记·檀弓》)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
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
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四)(共12分)18.(1)每年 (2)几乎、多次 (3)更换 (4)冒着 (2分。答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
意思对即可。)19.(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分。
意思对即可。“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
20.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如简单摘录原文,即使意思全对,也只能得2分。)21.(1)苛政猛于虎也。
(2分,缺“也”不扣分。语言表达不同,意思对得1分。)
(2)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2分。
意思相近即可,“目的”(躲避苛政),不避“危险”(猛虎伤人)各1分。字数不同,意思对得1分;字数相同,意思对,但结构完全不同,得1。
2014年安徽省【三】(15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亭亭净植 植: (5)宜乎众矣 宜: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 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三】(15分) 14.(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
(5)当然(5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2分) 17.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