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dù
①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汉书?律历志》:“~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
②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则物力必屈。”
③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④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
⑤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⑥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若飞。”《凉州词》:“春风不~玉门关。”
⑦次;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闻。”
duó
①量(长短)。《齐桓晋文之事》:“~,然后知长短。”《郑人买履》:“鸹自~其足而置其座。”
②计算;估计。《垓下之战》:“项主自~不得脱。”《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③砍伐。《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之。”
1、度在古文中有“夺(duo二声),”音,有揣摩、思量、猜测、估计的含义。
2、du四声百度如下
字义
〈名〉
1. (形声。从又,庶省声。“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本义: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
2. 同本义 [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
度,法制也。——《说文》。按,五度,分寸尺丈引也。度起于人手取法,故从又。
同律度量衡。——《虞书》
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执鞭度守门。——《周礼·司市》
吾忘持度。——《韩非子》
3. 又如:尺度
4. 法制;法度 [rule;law]
公室无度。——《左传·昭公三年》
度不可改。——《左传·昭公四年》
九曰以度教节。——《周礼·大司徒》。注:“谓宫室车服之制。”
度作刑以诘四方。——《书·吕刑》。马注:“法度也。”
5. 又如:度轨(法度轨范);度矩(法度;法则)
6. 限度,限额 [limit]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7. 又如:每月扣5元,扣满150元为度
8. 胸襟;器度 [style of conduct]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战国策·燕策》
9. 又如:气度
10. 心意,考虑 [consideration]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置之度外(不介意);度内(计虑之内;意料之中)
12. 程度 [level]。如:强度;力度;高度
13. 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 [degree]。如:温度;湿度;浓度;弧度;角度;经纬度
14. 常规 [convention;rule]。如:度程(格式,标准);度制(制度)
15. [电]∶量词。千瓦小时的俗称,测量电能的单位 [kilowatt-hour;kwh]。如:一度电就是一个千瓦小时
16. 计划 [design;plan;programme]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7. 姓
〈动〉
1. 度过,越过 [pass]
年忽忽而日度。——《楚辞·刘向·九叹·惜贤》
度百里之限。——《汉书·王莽传》。师古曰:“度,亦逾越也。”
将欲度唐虞之隆。——《汉书·匡衡传》
则必度越诸子矣。——《汉书·扬雄传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秋月春风等闲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度岁(过年);度与(递给;交给);度嘴(糊口;维持生计);苦度年关;虚度年华
3. 僧尼道士劝人离俗出家 [try to persuade sb.to become a monk,nun or Taoist priest]
有一个道士三言两语把人度了去。——《红楼梦》
4. 超度;宗教说法,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诸苦难 [say prayers or perform Buddhist service to release souls from purgatory]
据说虬早已被 吕洞宾度上天了。——《雨中登泰山》
5. 又如:度说(道教佛教语。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到达仙佛境界);度脱(使人脱离人世苦难,到达仙、佛境界);度数(星相家迷信说法,以七曜与二十八宿度数相配,推测人事的吉凶)
6. 谱写[乐曲] [write]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宋· 姜夔《扬州慢》
7. 又如:度词(依词谱曲);度声(按曲谱唱歌)
<;量词>
1. 次 [times]
一年一度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缀>
1. 词缀。加在“年、季、月”后,指时间段落 [in stage of]。如:年度;季度;月度
原文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厘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厘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
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
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
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传体,不敢弗搏戚,无私贤哲之臣,无私 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感。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
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
外使诸候,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
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
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
"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
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
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
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之。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贰错,制不共门。
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故绳直而枉木断,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译文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
楚庄王并吞国家二十六个,开拓疆土三千里、庄王灭了他国,楚也就衰弱了。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开辟疆土三千里;桓公灭了他国,齐也就衰弱了。
燕昭襄王把黄河作为国界,把蓟城作为国都,外围有涿和方城,攻破齐国,平定中山,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昭襄王灭了他国,燕也就衰弱了。魏安厘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取河东地,全部攻占陶、卫领土;对齐用兵,占领平陆;攻韩,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边;眼阳交战,楚军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战,楚军败;魏军遍布天下,威振于中原各。
4.文言文中“持”和“度”的所有意思持:1.拿着,握着。
2.掌握,主持。
3.执行。
4.主张。
5.制约,挟制。
6.治理。
7.支撑,扶助。
8.守,保持。
9.相持不下,对抗。
10.对峙。
11.携带。
12.奉侍。
13.依,凭借。
度:一、du(第四声)1.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2.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计量单位。
3.标准,限度。
4.制度,法度。
5.常态,容度。
6.度量,胸襟。
7.渡过。
8.使人出家为僧道。
9.量词,次、回。
10.通“镀”
二、duo(第二声)11.衡量。
12.揣测,估量。
5.”自“在初中文言文中的意思“自”在文言文中有多种含义和用法,而在初中文言文中又因地域不同教科书也不同。
故,详解“自”的含义和用法,如下:〈名〉1. (象形。小篆字形。
象鼻形 古文形体 。“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鼻子)2. 同本义 [nose] 自,鼻也。——东汉·许慎《说文》。
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3. 始;开头 [beginning]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韩非子》4. 起源 [origin]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5. 又如:自顷(最近)1. 自己,自我;本身 [self;oneself;one's own]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诗·小雅 ·节南山》自引而起,绝袖。——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吴中豪子弟王士骕、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袁可立)独谓是狂生。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而又遗书登抚袁可立,使激登帅沈有容自奋。——明 茅元仪《督师纪略》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度”,估计;“得”,指圆满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
淖(nào)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
(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
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
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唐· 白居易《琵琶行》2.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介〉1. 由;从 [from;since] 自,从也。——《广雅》自天右之。
——《易·大有》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出自东方。
——《诗·邶风·日月》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宋·苏轼《超然台记》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自张柴村。
——《资治通鉴·唐纪》自公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感觉何自起。
——蔡元培《图画》越朕嗣服,起自田间。——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自南海还。
——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2. 又如:自从(介词。
表示时间的起点)3. 在;于 [at;in]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4.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副〉1. 自然,当然 [naturally]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自足制之。
——《资治通鉴》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
——宋· 沈括《梦溪笔谈》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2.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3. 本是;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
——汉· 王充《论衡》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乐府诗集》4.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5. 仍旧,依然 [remain the same;as before]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6. 亲自 [personally;in person] 早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王自往临视。
—— 晋· 干宝《搜神记》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7.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8. 别自、另外 [besides;in addition] 一板已自布字。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连〉1. 假如,苟。与“非”连用 [if]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2.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3. 即使,虽 [even if]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
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4. 却,可是 [but] 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记梦》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5. 因为,由于 [because]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
——《易·需》〈动〉1. 用 [use;employ]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荀子·儒效》2. 是 [be;really]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6.初中文言文解释大全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
7.求文言文《仁者为天下度》的翻译你好
【原文】
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
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翻译】
现在的孝子为双亲谋划,将怎么样呢?即是:双亲贫穷,就设法使他们富裕;人数少了,就设法使其增加;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谋不足知,然后才罢了的。但没有人敢于舍弃余力,隐藏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双亲办事的。像上面这三件事,孝子为双亲打算,已经如此了。
即使仁者为天下谋划,也像这样。即是:天下贫穷,就设法使之富足;人民稀少,就设法使之增多;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力不足知,然后才罢了的。但没有人敢舍弃余力、隐藏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天下办事的。像上面这三件事,仁者为天下谋划,已经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