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原句】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译文】村里有见过世面的人。
【附录】(2014年浙江卷高考试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10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
当时,原来的承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怕找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是当代文章的典范。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很多文章和诗作,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翻译:陆卬,字云驹。
年少机智聪明,风韵神态美好,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能通晓大义。善于写文章,很被河间邢邵赏识。
邢邵又与陆卬父亲陆子彰交往,曾经对陆子彰说:“我认为你是老蚌出了明珠,我想与你为纪群之交可以吗?”因此陆卬名声日渐提高,儒者与官员尤其推崇赞许。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还以本职兼任太子洗马。
自从梁、魏两国交好,每年互派使者。陆卬屡次兼任宴请接待的官吏,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陆卬一定先完成,虽然不是全都精巧工整,但是凭借机敏迅速被称赞。
任中书侍郎,撰修国史。因为父亲去世离任,守丧尽礼,因哀痛身体受损消瘦到极点。
皇帝下诏以原来的官职起用,文襄当时镇守邺城,嘉奖他的卓越品行,亲自登门来宽慰勉励他。陆卬的母亲是魏上庸公主,当初封于蓝田,是个显贵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
陆卬兄弟六人,全都是公主所生。所以邢邵常对人说:“蓝田生玉,果然名不虚传埃”公主教育小孩,都秉承大义方略。
即使创伤巨大悲痛深重,出于天性,然而行为依照礼数法度,也是母亲的训导埃陆卬兄弟相继在墓侧建造守丧的草庐,背土堆成坟,朝廷十分赞叹推崇。陆卬服丧完毕应当承袭父爵,却不忍心继承(他父亲的)侯爵。
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荐陆卬的气度才干,文宣帝当面授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任清都尹,征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的俸禄。
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毁形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病势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又感染了风疾。
第五个弟弟陆搏生病临终时,对他的兄弟们说:“大哥瘦病成像这样,性格又极其慈爱,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能让大哥知道这件事,哭泣声一定不可太大而让他听到,使他感伤悲痛。”家人到了葬礼时,才告诉他。
陆卬听说而悲痛,一痛便断气,当时四十八岁。陆卬自从在朝中,宽厚谨慎,严谨小心,不说人家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朝野之人都非常悲痛惋惜他。
追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号为文。所著文章十四卷,流传于世。
北齐的祭祀祖先神明的各歌赋,大多是陆卬所做。儿子陆乂,继承始平侯爵位。
原文:陆卬,字云驹。少机悟,美风神,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通大义。
善属文,甚为河间邢邵所赏。邵又与卬父子彰交游,尝谓子彰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意欲为群拜纪可乎?”由是名誉日高,儒雅搢绅,尤所推许。
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历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以本职兼太子洗马。自梁、魏通和,岁有交聘。
卬每兼官燕接,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虽未能尽工,以敏速见美。除中书侍郎修国史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诏以本官起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
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甚有志操。卬昆季六人,并主所生。
故邢邵常谓人云:“蓝田生玉,固不虚矣。”主教训诸子,皆禀义方。
虽创巨痛深,出于天性,然动依礼度,亦母氏之训焉。卬兄弟相率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朝廷深所嗟尚。
服竟当袭,不忍嗣侯。天保初,常山王荐卬器干,文宣面授给事黄门侍郎,迁吏部郎中。
上洛王思宗为清都尹,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干。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笃,顿昧伏枕。
又感风疾。第五弟搏遇疾临终,谓其兄弟曰:“大兄尫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
家人至于祖载,方始告之。卬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
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曰文。
所著文章十四卷,行于世。齐之效庙诸歌,多卬所制。
子乂嗣,袭爵始平侯。此文出自隋唐·李百药《北齐书•陆卬传(第二十七)》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北齐书》是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北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据唐代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抄补修成的。在科学技术方面,书中记载了信都芳和綦母怀文的事迹。
从《北齐书》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信都芳是个发明家,他明习算学,为发明之事常常废寝忘食。他著有《器准图》3卷,书中把古来浑天、地动、欹器、漏刻等发明汇编在一起,配上图样及文字说明,是一部可贵的古代科学发明史专著。
綦母怀文是灌钢技术的发明者。他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发明了用生铁灌注熟铁之中的灌钢冶炼法,用这种材料制造的刀,能砍透三十层铠甲。
作者简介:李百药(564年—648年),字重规,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隋唐时期大臣、史学家、诗人,隋朝内史令李德林之子。
博学好文,初。
译。
【附】蒲松龄《陆判》: 陵阳朱尔旦,字小明,性豪放,然素钝,学虽笃,尚未知名。一日文社众饮,或戏之云:“君有豪名,能深夜赴十王殿,负得左廊判官来,众当醵作筵。”
盖陵阳有十王殿,神鬼皆以木雕,妆饰如生。东庑有立判,绿面赤须,貌尤狞恶。
或夜闻两廊拷讯声,入者毛皆森竖。故众以此难朱。
朱笑起,径去。居无何,门外大呼曰:“我请髯宗师至矣!”众皆起。
俄负判入,置几上,奉觞,酹之三。众睹之,瑟缩不安于座,仍请负去。
朱又把酒灌地,祝曰:“门生狂率不文,大宗师谅不为怪。荒舍匪遥,合乘兴来觅饮,幸勿为畛畦。”
乃负之去。次日,众果招饮。
抵暮,半醉而归,兴未阑,挑灯独酌。忽有人搴帘入,视之,则判官也。
朱起曰:“意吾殆将死矣!前夕冒渎,今来加斧锧耶?”判启浓髯,微笑曰:“非也。昨蒙高义相订,夜偶暇,敬践达人之约。”
朱大悦,牵衣促坐,自起涤器爇火。判曰:“天道温和,可以冷饮。”
朱如命,置瓶案上。奔告家人治肴果。
妻闻大骇,戒勿出。朱不听,立俟治具以出。
易盏交酬,始询姓氏。曰:“我陆姓,无名字。”
与谈古典,应答如响。问:“知制艺否?”曰:“妍媸亦颇辨之。
阴司诵读,与阳世略同。”陆豪饮,一举十觥。
朱因竟日饮,遂不觉玉山倾颓,伏几醺睡。比醒,则残烛昏黄,鬼客已去。
自是三两日辄一来,情益洽,时抵足卧。朱献窗稿,陆辄红勒之,都言不佳。
一夜朱醉先寝,陆犹自酌。忽醉梦中,觉脏腹微痛。
醒而视之,则陆危坐床前,破腔出肠胃,条条整理。愕曰:“夙无仇怨,何以见杀?”陆笑云:“勿惧!我与君易慧心耳。”
从容纳肠已,复合之,末以裹足布束朱腰。作用毕,视榻上亦无血迹,腹间觉少麻木。
见陆置肉块几上,问之。曰:“此君心也。
作文不快,知君之毛窍塞耳。适在冥间,于千万心中,拣得佳者一枚,为君易之,留此以补缺数。”
乃起,掩扉去。天明解视,则创缝已合,有线而赤者存焉。
自是文思大进,过眼不忘。数日,又出文示陆。
陆曰:“可矣。但君福薄,不能大显贵,乡、科而已。”
问:“何时?”曰:“今岁必魁。”未几,科试冠军,秋闱果中经元。
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见闱墨,相视而惊,细询始知其异。共求朱先容,愿纳交陆。
陆诺之。众大设以待之。
更初陆至,赤髯生动,目炯炯如电。众茫乎无色,齿欲相击,渐引去。
朱乃携陆归饮,既醺,朱曰:“湔肠伐胃,受赐已多。尚有一事欲相烦,不知可否?”陆便请命。
朱曰:“心肠可易,面目想亦可更。山荆,予结发人,下体颇亦不恶,但头面不甚佳丽。
尚欲烦君刀斧,如何?”陆笑曰:“诺。容徐图之。”
过数日,半夜来叩关。朱急起延入,烛之,见襟裹一物。
诘之。曰:“君曩所嘱,向艰物色。
适得美人首,敬报君命。”朱拨视,颈血犹湿。
陆立促急入,勿惊禽犬。朱虑门户夜扃。
陆至,一手推扉,扉自辟。引至卧室,见夫人侧身眠。
陆以头授朱抱之,自于靴中出白刃如匕首,按夫人项,着力如切腐状,迎刃而解,首落枕畔,急于生怀取美人首合项上,详审端正,而后按捺。已而移枕塞肩际,命朱瘗首静所,乃去。
朱妻醒,觉颈间微麻,面颊甲错,搓之,得血片,甚骇,呼婢汲盥。婢见面血狼藉,惊绝。
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夫人引镜自照,错愕不能自解。朱入告之。
因反覆细视,则长眉掩鬓,笑靥承颧,画中人也。解领验之,有红线一周,上下肉色,判然而异。
先是,吴侍御有女甚美,未嫁而丧二夫,故十九犹未醮也。上元游十王殿,时游人甚杂,内有无赖贼窥而艳之,遂阴访居里,乘夜梯入,穴寝门,杀一婢于床下,逼女与淫,女力拒声喊,贼怒,亦杀之。
吴夫人微闻闹声,呼婢往视,见尸骇绝。举家尽起,停尸堂上,置首项侧,一门啼号,纷腾终夜。
诘旦启衾,则身在而失其首。遍挞侍女,谓所守不恪,致葬犬腹。
侍御告郡,郡严限捕贼,三月而罪人弗得。渐有以朱家换头之异闻吴公者。
吴疑之,遣媪探诸其家。入见夫人,骇走以告吴公。
公视女尸故存,惊疑无以自决。猜朱以左道杀女,往诘朱。
朱曰:“室人梦易其首,实不解其何故。谓仆杀之,则冤也。”
吴不信,讼之。收家人鞠之,一如朱言。
郡守不能决。朱归,求计于陆。
陆曰:“不难,当使伊女自言之。”吴夜梦女曰:“儿为苏溪杨大年所贼,无与朱孝廉。
彼不艳其妻,陆判官取儿头与之易之,是儿身死而头生也。愿勿相仇。”
醒告夫人,所梦同。乃言于官。
问之,果有杨大年。执而械之,遂伏其罪。
吴乃诣朱,请见夫人,由此为翁婿。乃以朱妻首合女尸而葬焉。
朱三入礼闱,皆以场规被放,于是灰心仕进,积三十年。一夕,陆告曰:“君寿不永矣。”
问其期,对以五日。“能相救否?”曰:“惟天所命,人何能私?且自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朱以为然,即治衣衾棺椁。
既竟,盛服而没。翌日,夫人方扶柩哭,朱忽冉冉自外至。
夫人惧。朱曰:“我诚鬼,不异生时。
虑尔寡母孤儿,殊恋恋耳。”夫人大恸,涕垂膺,朱依依慰解之。
夫人曰:“古有还魂之说,君既有灵,何不再生?”朱曰:“天数不可违也。”问:“在阴司作何务?”曰:“陆判荐。
4.唐崔群为相,清名甚重【原文】 唐崔群为相,清名甚重。
元和中,自中书舍人知贡举。既罢,夫人李氏因暇日常劝其树庄田以为子孙之计。
笑答曰:“余有三十所美庄良田遍天下,夫人复何忧?”夫人曰:“不闻君有此业。”群曰:“吾前岁放春榜三十人,岂非良田耶?”夫人曰:“若然者,君非陆相门生乎?然往年君掌文柄,使人约其子简礼,不令就春闱之试。
如君以为良田,则陆氏一庄荒矣。”群惭而退,累日不食。
(《独异志》卷下) 【译文】 唐代的崔群做宰相,清正廉洁的名声很大。元和年间,(崔群)以中书舍人之职主持科举考试。
(考试)结束以后,(崔群的)夫人李氏趁闲暇的日子常常劝他建立大片田庄来作为子孙的生机。(崔群)笑着回答说:“我有三十所没好的庄园、田地遍及天下,夫人还担心什么呢?”(他的)夫人说:“(我)没听说您有这项产业。”
崔群说:“我前年发布春榜(选中了)三十人,(这些人)难道不是‘良田’吗?”(他的)夫人说:“如果这样的话,您不是陆贽宰相的门生吗?然而往年您执掌考选文士的权柄,派人罗织他的儿子简疏礼仪的罪名,不让他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您认为(自己的门生)是‘良田’,那么陆贽宰相的一处庄园荒芜了。”
崔群很惭愧地退下了,好几天吃不下东西。【注释】1、这段文字出自唐李冗撰《独异志》卷下。
原本10卷已散佚,传世明抄本与《稗海》本均为3卷。此书《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署作者为李冗,《崇文总目》作李元,《四库全书》作李冘,疑皆形近而讹。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李亢,源出赵郡李氏东祖,曾任慈州别驾,未知即其人否?2、清名:清正廉洁的名声。3、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时间为806-821年。
4、中书舍人:官职名。简称舍人。
三国魏于中书省置中书通事舍人,掌宣传诏命,晋及南朝沿置,梁除通事二字,直称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参预机密,权势日重,甚至专断朝政。隋先改称内史,再改内书舍人,专掌诏诰。
唐初称内史舍人,不久改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兼管中书省事务。《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5、知:动词,主持;主管。6、贡举:指科举考试。
《旧唐书·玄宗纪上》:“三月乙未,始移考功贡举,遣礼部侍郎掌之。”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清卢文弨《应殿试策》:“虽然贡举者,取士之法也,而教之则在于平日。”
7、既罢:结束以后。既:时间副词,已经。
罢:结束。8、因:趁;趁机。
9、暇日:空闲的日子;闲暇的时日。《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唐杜甫《北征》诗:“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清华园图记》:“余家距清华园不半里,暇日尝访其遗构。”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倘再与叭儿较,则心力更多白费,故《围剿十年》或当于暇日作之。”
10、树庄田:建立大片的田庄。庄田: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室、贵族、地主、官僚、寺观等占有并经营的大片土地。
《旧唐书·宣帝纪》:“官健有庄田户籍者,仰州县放免差役。”《明史·宪宗纪》:“夏四月乙未,清畿内勋戚庄田。”
《清史稿·食货志一》:“考各旗王、公、宗室庄田,都万三千三百余顷。”刘师培《悲佃篇》:“明代开国之初,凡王侯将相皆有钦赐之庄田。”
11、美庄:美好的庄园。唐李亢《独异志》卷下:“崔群知贡举,夫人李氏常劝其树庄田,以为子孙计。
答曰:‘余有三十所美庄,良田遍天下,夫人何忧?’”12、业:产业。13、前岁:前年。
14、放春榜:发布春榜。春榜:亦作“春牓”。
春试中式的名榜。唐许浑《赠桐庐房明府先辈》诗:“帝城春榜谪灵仙,四海声华二十年。”
宋欧阳修《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之二:“青衫日照夸春牓,白首余年哭故人。”明吴承恩《贺阎双溪令嗣登科障词》:“秋榜高魁,行魁春榜。”
15、陆相:指陆贽(754~8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
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宰相、卓越的政治家。16、文柄:考选文士的权柄。
唐黄滔《上杨侍郎启》:“伏以侍郎荣司文柄,弘阐至公,历选滞遗,精求文行。”宋王谠《唐语林·德行》:“(崔枢)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清赵翼《胡豫堂视学江南相见话旧》诗:“回翔散地无营竞,十年偏屡持文柄。”17、约:求取。
这里引申指罗织罪名。18、简礼:谓疏忽礼仪;少礼。
《淮南子·人间训》:“令尹子国啜羹而热,投卮浆而沃之……子朱曰:‘令尹轻行而简礼。’”清吴敏树《与杨性农书》:“此吾友也,能好善者也,其官位又非骤高,不至简礼于我,其有他故焉,未可以是罪而弃之也。”
19、就:参加。20、春闱之试:即春试。
唐代考试定在春夏之间。宋诸路州军科场并限八月引试,而礼部试士,常在次年的二月,殿试则在四月;于是有春试、秋贡之名。
元代于八月乡试,二月会试,明清相沿。故也称会。
5.《世说新语》 翻译华歆遇子弟甚整①,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②;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③,而二门之里④,两不失雍熙之轨焉。⑤
「注释」
①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遇:对待。整:严整,严肃。
②闲室:私室,家中。朝典:朝廷拜见皇帝的礼仪典制。
③恣:放纵。
④二门:两家。
⑤雍熙:和乐。
「译文」
华歆和晚辈相处很严肃。即使在家中,也仪态庄重,犹如朝见皇帝那样讲求规矩。陈元方兄弟却极随和,两家之间并没有因性格不同而失和。
十一割席分座
管宁①、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③,曰:" 子非吾友也!"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时人,不仕而终。
②轩冕:此单指车子。
③宁割席分坐:后人以" 管宁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断交。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十二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①。歆腊日尝集子侄燕饮②,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③,张曰:"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注释」
①王朗:字景兴,汉末魏时人,儒雅博学,官至司徒。推:推崇。
②腊日:年终祭祀的日子。燕饮:举行宴会饮酒,燕,同" 宴".
③张华:字茂先,以博学著称,官至司空,被赵王司马伦杀害
「译文」
王朗常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和气度。华歆腊日那天曾召集子侄们宴饮,王朗也学着华歆那样做。有人把这事儿说给张华听,张华说:" 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外表的东西,所以王朗和华歆的距离就更远了。"
十三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十四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①。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②,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
①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以孝著称。因侍奉母亲,很晚才出来做官。谨:谨慎,小心。
②私起:起来小便。
「译文」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一直看着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为此事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后母于是感动醒悟了,从此像关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爱王祥。
十五嗣宗谨慎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①,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②。
「注释」
①晋文王:司马昭,司马懿的二儿子。魏时任大将军,专揽朝政,死后谥" 文" ,因此称晋文王。阮嗣宗:阮籍,字嗣宗," 竹林七贤" 之一,好老庄,纵酒放达。
②臧否:褒贬,评价。
「译文」
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籍极其谨慎,每次和他聊天,说的都是玄虚高远的事情,从不评判人物。
6.《陆判》翻译陵阳人朱尔旦,性情豪放,只是反应有些迟钝,所以虽然学习很用功,却还 没有出名。
有一天,文社的人在一起饮酒。有人跟他开玩笑说:“你有豪放之名,如果 能在深夜到十王殿,把左边走廊的那位判官背到这里来,我们大家凑钱设宴请你 。”
原来,陵阳有座十王殿,殿里供的神鬼像都是木雕的,但经过精心装饰,他 们都跟活了似的。站立在东庑①的判官,绿脸红须,相貌尤为狰狞可怕。
有人曾 在夜里听到过两侧走廊有拷打讯问的声音。即使大白天进去,也叫人毛骨悚然。
因为朱尔旦豪放胆大,所以文社的人就拿这件事来刁难他。但朱尔旦却不以为然 ,只见他对大家笑了笑,真的奔十王殿去了。
过了一会儿,他就在门外大叫:“ 我已经把髯宗师请来了!”文社的人一听喊叫,都站起来了。这时,朱尔旦背着 那个木雕的判官进了屋,把他放在桌子上,给他敬了三杯酒。
文社的人见此情景 ,都吓得发抖,一个个坐立不安。他们只好请求朱尔旦把判官背回十王殿。
只见 朱尔旦又往地上倒了几杯酒,他祷告说:“弟子放浪无礼,大宗师千万不要怪罪 。寒舍不远,如果宗师大人高兴,请随时来喝酒,千万不要见外。”
说完,这才 把判官背走。第二天,文社的人践约宴请朱尔旦。
他喝到傍晚,才半醉而归。但 他觉得意犹未尽,便挑灯独饮起来。
忽然,有个人掀开帘子进来了,朱尔旦一看 ,竟是判官。他连忙起身,对判官说:“嗨,我快要死了!前天晚上冒犯了您, 现在您就要惩罚我吗?”判官抚了抚浓密的胡须微笑着说: “不是,不是。
昨天 承蒙你盛情相邀,正好今夜得空,故特地前来造访。”朱尔旦听这么一说,非常 高兴,连忙给判官让坐,又是洗杯盘,又是生火烫酒。
判官见他忙个不停,说现 在天气和暖,可以喝冷的。朱尔旦便将酒壶放在桌上,跑去告诉家人准备菜肴果 品下酒。
谁知他妻子听说是判官,害怕极了,劝丈夫不要与判官一起喝酒,朱尔 旦不听。他把酒菜备齐后端到桌子上,与判官开怀大饮。
朱尔旦边喝边问判官姓 氏,判官说:“我姓陆,没有名字。”跟他谈起天文地理,陆判官竟应答如流。
问他会不会作八股文,他答道:“文章的好坏是可以分辨得出的,阴间的诗文, 与阳世大体相同。”陆判官酒量过人,能连饮十大杯。
朱尔旦因喝了一天的酒, 不知不觉醉倒了,便伏在桌子上睡下了。等他醒来时,已是烛光昏黄,鬼客早已 离去。
从此以后,陆判官每隔两三天就到朱尔旦家来喝酒,有时喝到深夜,就和朱 尔旦同床而睡。朱尔旦拿出自己的文章向他请教,他用红笔勾划,总说朱尔旦作 得不好。
有天晚上,朱尔旦喝醉酒先入睡了,陆判官还在自酌自饮。忽然,朱尔 旦在醉梦中感到腹部有些痛,睁开眼一看,竟是陆判官在给自己清理肠胃。
朱尔 旦以为陆判官要加害于他,陆判官解释说,你的文章作不好,是因为心窍被堵住 了,所以我从阴间挑选了一颗最好的心替你换掉。天亮时,朱尔旦解开衣服一看 ,发现伤口已愈合。
后来,朱尔旦的文章果然大有长进,读书也能过目不忘。过 了些时候,朱尔旦拿出文章给陆判官看,陆判官说:“可以了。
只是你的福气薄 ,不能做大官,中个举人而已。”朱尔旦问:“什么时候能中举?”“今年必能 夺魁。”
陆判官说。不久,朱尔旦在府考中夺冠,继而又在乡试中名列榜首。
文 社里的人向来喜欢嘲弄他,看到他应试的文章作得很精彩,无不吃惊。仔细询问 ,才知道换心的事。
大家纷纷求朱尔旦在陆判官面前引荐,愿意和陆判官结交。 陆判官听说后很痛快地答应了。
于是,大家设宴等待他。初更时,陆判官来了, 只见他红胡须不断飘动,目光闪闪如电。
众人大惊失色,哆嗦得牙齿直打颤,最 终一个一个都溜走了。朱尔旦三次进京参加会试,都因犯规被除名,因此对读书 做官彻底灰了心。
光阴飞逝,一晃30 年过去了。有天晚上,陆判官告诉朱尔旦:“你的寿数不 多了。”
朱尔旦问还有多久,他说仅有五天。朱尔旦希望陆判官帮他延长寿命, 但陆判官说:“这是天命,人不可违抗。
况且,从达观的角度看,生和死是一回 事,生即死,死即生,何必活着就快乐,死就悲哀呢?”朱尔旦认为这番话讲得 有道理,便准备后事,五天后,穿戴整齐地死去了。第二天,朱尔旦的妻子正伏 棺哭泣,朱尔旦忽然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
妻子见状很害怕。朱尔旦说:“我是 鬼魂,但和活着的时候一样。
想起你们孤儿寡母,我实在放心不下。”妻子悲伤 不已,捶胸顿足,泪水横流。
朱尔旦慢慢安慰她,她说:“古来就有还魂的说法 。你既然有灵,为什么不复活?”朱尔旦说:“天命不可违抗啊。”
朱尔旦的魂 灵告诉妻子,他是和陆判官一起到家中来的,并叫她快去备些酒菜。妻子把酒菜 端上桌后,只听见屋里杯碟作响,欢声一片,跟朱尔旦生前的情景没有两样。
7.今玺出,适在臣疆,既不当复埋地下,又不合私秘人间 翻译成古文,本句出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 天启四年,历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
宗室居仪封者为盗窟,绍列上其状,废 徙高墙。临漳民耕地漳滨,得玉玺,龙纽龟形,方四穿俯扁谎壮荷憋捅铂拉寸,厚三寸,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献绍。
绍闻之于朝,略言:“秦玺不足征久矣。今玺出,适在臣疆,既不当复埋地下,又不合私秘人间。
欲遣官恭进阙廷,迹涉贡媚。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故先驰奏闻,候命进止。
昔王孙圉不宝玉珩,齐威王不宝照乘,前史美之。陛下尊贤爱士,野无留良。
尚有一代名贤,如邹元标、冯从吾、王纪、周嘉谟、盛以弘、孙慎行、钟羽正、余懋衡、曹于汴等皆忧国奉公,白首魁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