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说酪病!?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记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10)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11)隐逸者:隐居的人。
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少。(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邻居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惊讶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下,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
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对不起啊,我是天津的,教材和你不一样,这篇我学过,那两课你说一下题目可以吗?】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持着条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阻隔了。
爱莲说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嗟来之食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许仲平义不苟取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
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依靠打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河行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小河两岸生长,在几百步的范围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他想走道林子的尽头看看究竟。
桃林在小河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挨着的就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仿佛有些光亮。渔人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初进时,洞里很窄小,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前面突然开阔敞亮了。
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能听见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着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的往来。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也各自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上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便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求访的人了。 2.短文两篇 一、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3.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4.人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 古文翻译《桃花源记》翻译 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行驶,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一棵杂树,散发着清香的草又鲜艳又美丽,落下来的桃花瓣散乱在地上。渔人感到很奇异,就再向前行驶,想走完这片桃树林子。
桃树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一到就看到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好像有点发亮。
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摸进去。开始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那里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众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男女女的服装,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孩子全都愉快的自在逍遥。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请他吃喝。
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居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件一件地全都给他们说了,他们都惊奇感叹。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
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能对外面的人讲这里的情形呀。”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
回到郡里,渔人就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不能再找到那条道路。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清高的人。他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寻找,没有实现,不久,他就患病去世。
以后就不再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陋室铭》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爱莲说》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核舟记》翻译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
5.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解释观潮(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注释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就是钱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方,当……时。其,指潮。
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接着天。⑦〔沃日〕冲荡太阳。
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⑩ 注释: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
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
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
骑,马。弄,舞动。
标,树立、举。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舸,船。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⑩〔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15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
文,动词。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
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④。
注释:①〔江干〕江岸。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
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
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容,许,使。译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
6.八年级上册所有文言文逐字落实翻译及注释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 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
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
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
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7.8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朱元思书>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漂漂荡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犹如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这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长,这些山峦仿佛互相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管理世俗之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只求领会文章主旨,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从不客气。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用文章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价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因贫贱而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急不可待。’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饮酒作诗,以这种志向为乐趣。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在这以后才能有了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名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u)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当我) 成年时,(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我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书房,他(却)从不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愈加恭顺,礼数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还言;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和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围裹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帽带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仿佛神仙一般;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8.初二上人教版语文文言文以及古诗翻译【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陶渊明像(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
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邻居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惊讶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下,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品德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词义}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缘:沿,沿着。 武陵:古代郡名。
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
行:划船上行。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芳:芳香。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非常。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欲:想要。 穷:尽,走完,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形容词动用。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
才:副词,仅仅,只能。 才通人:仅仅容得下一个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旷:空阔,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通达。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表征,借指老年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髫,小孩下垂的头发。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竟然 从来:从……地方来。 具:同“俱”,详细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的总称。 邑人:同县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
焉:谦词,于之。 隔绝:不通音信。
今:现在。 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叹息。
惋:惋惜。 延:邀请,聘请。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具:通“俱”,完全。
9.语文8年级人教版文言文所有字词翻译以及注音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
(养)2、卑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犹得备晨炊( 准备)4、被被于来世( 影响)皆被绮绣( 通“披”,穿)5、鄙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6、毕毕力平险( 尽)群响毕绝( 全部)7、薄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8、策执策而临之( 马鞭)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策勋十二传( 记录)束手无策( 计谋)9、长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死者长已矣( 长远)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10、称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èn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11、诚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惩山北之塞也(苦于)惩善扬恶(惩罚)13、驰愿驰千里足(骑)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4、出皆出酒食(拿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计将安出(产生)15、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未尝稍降辞色(语言)16、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18、当当之无愧(承当、承受)当奖率三军(应当)今当远离(将要)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19、道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伐无道,诸暴秦(道义)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20、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21、等等死,死国可乎(同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22、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23、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人皆吊之(慰问)24、度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关山度若飞(过,越过)25、端左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26、恶恶能无纪(怎么)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27、发有时朝发白帝(出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28、凡则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凡三往(总共)29、方方七百里(见方)有朋自远方来(地方)长方形(方正)30、分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必以分人(分配,分给)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31、奉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32、否尚能饭否(fò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陟罚臧否(恶、坏pǐ)33、夫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夫鼾声起(丈夫)罗敷自有夫(丈夫)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34、扶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出郭相扶将(挽扶)35、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以手拂之(轻轻擦过)36、福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37、富与仓禀府库池苑囿之富且大(富丽)家富良马(富有,充足,有许多)38、更即更刮目相待(重新)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更相庆(互相)更上一层楼(再、又)举杯消愁愁更愁(更加)39、苟苟富贵(如果)故不为苟得(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40、固固以怪之矣(本来)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君子固穷(安守,固守)41、故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所以,因此)42、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4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44、冠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既加冠(男子成人礼)45、光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仿佛若有光(光线)46、归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47、过过秦汉之故都(经过)及鲁肃过寻阳(到)人恒过(犯过失)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48、好秦氏有好女(美)好鸟相鸣(美)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好为梁父呤(喜欢)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49、号阴风怒号(háo大叫,呼啸)故自号曰醉翁也(hào别号)号为张楚(国号)号令召三老(号令)50、还飞鸟相与还(回家)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同“旋”,xuán回转,掉转)51、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忧患)为乡人所患(当作祝害,认为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