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暑旱苦热》宋代: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2.《夏夜苦热登西楼》唐代:柳宗元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3.《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唐代: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4.《夏夜追凉》宋代: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5.《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唐代: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1、可不堪暑热浪,外务省事,以防中暑,不急之事,过一程子于忙乎亦道缓亦 。
1、第一个翻译:
“酷暑热浪令人难耐,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防止中暑,没有什么着急的事情,过一程子在忙乎也可以的事情缓一缓吧。”
2《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
3《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苦热行》:“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意思是,汗如雨下,坐立难安。好不容易吹来一小阵风吧,这风却像热汤一般,凉意就甭说了,就差把人吹得外焦里嫩。
1、《大热五首》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灼热的天气仿佛是熊熊燃烧的炭火窑.)
2、《苦热行》唐·王毂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高温环境热得像大洪炉)
3、《苦热》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日光火辣辣的,人觉得如坐在蒸笼里,身上汗水滂沱.)
4、《仲夏即事》北宋·晁补之
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
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
(闷热得没一丝风,屋柱下的石墩都湿透了,树林里的蝉被热气蒸熏得疯了似的号叫着.)
5、《和蔡仲谋苦热》宋·梅尧臣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天气热得干柴将要起火,禽兽也想剥了自身的皮毛,真是热到极点了.)
6、《苦热行》 南朝梁·萧纲
六龙鹜不息,三伏起炎阳.
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
(日神被六龙拉着在天上狂跑,床席火燎似的灼热,盼望风快点吹来,可是风即使来了也犹如烧开的滚汤.)
7、《书斋夏日》宋·郑刚中
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
幽禽荫嘉木,水鸟时翻飞.
(农历五月,暑湿炎热,人们如放炊笼中蒸.禽鸟躲藏在树阴里……)
8、《剧暑》 宋·范成大
赫赫炎官张伞,啾啾赤帝骑龙.
安得雷轰九地,会令雨起千峰.
(热,盼望响雷下雨.)
9、《苦热》唐·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再絺绤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热、焦燥得实在要命,真想到宇宙中去凉快凉快.)
4.表现“炎热”的文言文句子1. 《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意思是: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
2. 《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意思是: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
3.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苦热行》:“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意思是:汗如雨下,坐立难安。好不容易吹来一小阵风吧,这风却像热汤一般,凉意就甭说了,就差把人吹得外焦里嫩。
4. 北宋 晁补之《仲夏即事》:“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意思是:闷热得没一丝风,屋柱下的石墩都湿透了,树林里的蝉被热气蒸熏得疯了似的号叫着。
5. 宋 梅尧臣《和蔡仲谋苦热》:“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意思是:天气热得干柴将要起火,禽兽也想剥了自身的皮毛,真是热到极点了。
6. 宋 郑刚中《书斋夏日》:“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
幽禽荫嘉木,水鸟时翻飞。”意思是:农历五月,暑湿炎热,人们如放炊笼中蒸。禽鸟躲藏在树阴里……
5.寻文言文<<孔子祭鱼>>翻译.原文: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
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翻译:孔子到楚国去,有一位渔夫非常恳切地把一条鱼献给孔子,孔子不肯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热,到远处市场上去卖,卖不出去,就想把它扔掉,(可这样还)不如送给您。”
孔子拜了两拜以后就接受了。让弟子们将鱼清洗干净,并要祭祀它。
弟子们说:“别人要丢掉它,现在您反而还要来祭它,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过致力于施舍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现在我接受了圣人的赏赐,怎能不祭祀呢?”。
6.古文《杞人忧天》和《穿井得一人》的注释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是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
7.在文言文中天气炎热怎么表达 最好用****,**** 这样的句式表达,八个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也可称“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烧”。
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形容天气非常热。亦作 骄阳似火
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如:炎炎夏日海滩上到处都是戏水的人潮。
炎阳炙人——炙:烤。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近义 火伞高张
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如:古代骆驼商队行经戈壁,常需忍受狂风烈日的恶劣天候。
火伞高张——比喻烈日当空。如:夏日炎炎,火伞高张。近义 烈日当空
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气酷热。唐·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流金铄石——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亦作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烁玉流金 例:“炎炎火日当天,烁石流金之际,只得赶早凉而行。”(《
8.《记雪月之观》文言文翻译记雪月之观·(明)沈周 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8]。
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
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 注释: [1]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 [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 [5]虚澄:空虚清彻。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蒙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 [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 [14]挟:依仗。
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及长,郡守欲以贤良荐,周筮《易》,得循之九五,遂决意隐循。
巡抚王恕、彭礼先后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沈周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
书学黄庭坚;画擅山水,兼工花鸟,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合称“明四家”。其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学《左氏传》,并为世所重。
诗文著作有《石田诗选》、《沈石田先生诗文集》。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文章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时作者六十二岁。
吴地连下两天大雪,天气特冷,雪几天都没有融化,这在江南是少见的。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跃下的雪景,如“若涂银,发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好个“骨肉相莹”,把人都净化了。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翻译:(在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博客找到的)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
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
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
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
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
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
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精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
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
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
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思考与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是实词,并写出一个含有此字的成语或短语。
①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②五日始霁 ③月与雪争烂 ④骨肉相莹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意义或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 ①离离然可爱 ②觉明彻异常 ③俯而恍然 ④殆不可以笔画追状 三、作者所描述的“雪月之观”极富诗情画意,请简要说明。四、作者写作该文时已六十二岁,因此他笔下的感受也打下了年龄的印记。
试想,如果是一位风华少年,临此雪景当是日、如何感慨?老年沈周的心境又是如何体现的?五、将“是夜月出……因凭栏楯上”一段话改写成现代文。【参考答案】 一、①下雨,下雪;风雨大作。
②天放晴;云销雨霁。③灿烂,明亮有光彩;春光灿烂。
④明净、纯净;晶莹美丽。二、② 三、月映积雪,雪月交辉,如画;情景交融,融合了作者沧桑的心境与独特的人生体验。
四、作为血气方刚的风华少年,其特定的年龄印记应该是热情、奔放、飘逸、浪漫;老年沈周的心境则如从容平淡中流露沧桑与茫然心境,美丽中孕含着凄寒,快乐中孕含着茫然与无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