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原文: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译文:孟门,指龙门的入口。河中巨大的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在中国古代传说的叙述里,龙门是大禹凿出的,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夹着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悬挂在悬崖上,好像就要掉下来一样。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真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白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笼罩着,往云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瀑布好像有一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侍郎李绂,生性聪明。
1、“李侍郎绂,性聪慧”出自《啸亭杂录》。
2、具体原文如下: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3、译文为:
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借贷在邻居。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库中的旧收藏有《永乐大典》,您都读的。同事拿书架上所有,抽用难公,没有不立刻回答,人都惊骇。
4、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 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1、翻译:
杭州的八字桥,相传有鬼,迷惑行客。东边有澡堂,深夜就有热水,有人夜半独自行走,途中遇雨,他打开雨伞,忽然看到有人躲在他雨伞下避雨,他暗想此必是“鬼”了。他忙快步走,当行至桥上时,他把“鬼”逼下河水中,便匆匆跑开,赶到到了澡堂。不久,见一人满身湿淋淋进来,口喘着气说:“我被打伞鬼逼下河中,几乎被淹死。”这时,他们讲起刚才的遭遇,才明白这是一场误会。
又有一人半夜行走,但是没有灯而且下着小雨,(他)听到身后面有木屐的响声,回头一看,是一个大头,身高二尺多,他立定想仔细观察,看到“大头”又随即立定不走,他开步走“大头”又跟着走,他走快点“大头”又走快点。他恐慌起来,怀疑是自己遇到了“鬼”,急忙跑进澡堂,未及掩门,“大头”也跟着闯进来,把他吓得胆都快破了。他在灯光下一看,原来“大头”是一个小孩。小孩戴着一顶大斗笠挡雨,也怕“鬼”,故紧紧跟着大人的身后面,寻求大人的保护,所以他停小孩也停,他走小孩也走。这也是一场误会。
现在(那些以为)看见鬼的人,还值得惊慌失措吗?
2、这篇文章出自:《七修类稿》卷十四
3、具体文章如下:
吾杭八字桥,相传多邪秽,蛊于行客.东有浴肆,夜半即有汤.一人独行迂雨.蓦有避雨伞下者.其人意此必鬼也,至桥上,排之于水,乃急走,见浴肆有灯,入避之.倾一人淋漓而至,且喘曰:带伞鬼挤我于河中,几为溺死矣."两人语,则皆误矣.
又一人宵行,无灯而微雨.闻后有屐声,回头见一大头,身长二尺许.伫立观之,头亦随立.及行,头亦行,及趋,头亦趋.其人大恐,缜驰至浴肆,排闼直入;未及掩门,头亦随入.此人几落胆矣.引烛观之,乃一小儿也.盖以大斗障雨,亦惧鬼,故紧随之耳.是亦为错者也.
向使此四人各散去不白,则以为真鬼矣.今之见鬼者,可卒惧也哉?
4、启示:大凡人怕"鬼",必先从心理上恐惧,往往先入为主,产生误会,误将人或其他事物看成是"鬼",并以此以讹传讹,以为真见"鬼"。其实,这是自己吓自己。要使这些人明白世上本无"鬼","鬼"是自己心造的"幻影"。要弄清"鬼"的真相,就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凡事必细心观察,弄清实情,才下结论,绝不能捕风捉影,臆测有"鬼",自造恐慌。当今,社会改革复杂繁纷,常人往往为一些假象所迷惑。也会生出许多"暗鬼",使一些人无所适从,以至走入歧途。警惕啊,世人!
5、作者:郎瑛,(1487~1566)明藏书家。字仁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因身患疾病,而淡于功名。稍长,乃博览艺文,探讨经史。家藏图书有经史文章,杂家之言、乡贤手迹等,每日坐于书斋中诵读,揽其要旨,撮取精华,辨同异,考谬误,著《书史衮钺》60卷。另著有《萃忠录》2卷、《七修类稿》55卷。
4.范式字巨卿文言文翻译范式字巨卿文言文翻译
【原文】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翻译】范式,字巨卿。年少时去太学学习,和汝南的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后来两人同时请假回故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以后,我将到你家拜访你的父母,来看你的子女。”就一同约定了时间。后来约定的时间快到了,张劭把这事详细的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食物来等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已经分别了两年,与远方朋友的相约之言,你怎么敢相信它是真的呢?”张劭说:“巨卿是讲诚信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他)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应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一天,范式果然到了。两人登上厅堂一同喝酒,尽兴后分别。
5.欧阳公四岁而孤 文言文翻译【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6.《马援少时》阅读答案及翻译(2019年广东省中考题)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暑假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B. 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C. 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D. 闻隗器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7.【答案】 (1)C(2)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3)因为马援①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②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解析】【分析】A.告辞;推辞。B.到;的。C.更加。D.投奔;由。 (2)这句话的大意是: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没有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根据句意断句为: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7.《《李光地》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6分)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
力学慕古,康熙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
十四年,密疏言:“闽疆褊小,自二贼割据,诛求敲扑,民力已尽,贼势亦穷。南来大兵宜急攻,不可假以岁月,恐生他变。
方今精忠悉力于仙霞、杉关,郑锦并命于漳、潮之界,惟汀州小路与赣州接壤,贼所置守御不过千百疲卒。窃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
宜因贼防之疏,选精兵万人或五六千人,诈为入广,由赣达汀,为程七八日耳。二贼闻急趋救,非月余不至,则我军入闽久矣。
贼方悉兵外拒,内地空虚,大军果从汀州小路横贯其腹,则三路之贼不战自溃。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谍虚实,随机进取。”
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上得疏动容,嘉其忠。
十六年,复泉州,光地谒拉哈达于漳州。拉哈达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命优叙,擢侍读学士。
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
未几,锦遣其将刘国轩陷海澄、漳平诸县,断万安、江东二桥,南北援绝。光地遣使赴拉哈达军告急,值江水涨,道阻,乃导军自漳平、安溪小道入。
光地从父日蚃①,率乡勇度石珠岭,芟荆棘,架浮桥以济。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迎巡抚昊兴祚军于永春。
师次泉州,击破国轩,窜入海。拉哈达上其功,再予优叙,迁翰林学士。
光地上疏推功将帅,辞新命,不允。十九年,光地至京师,授内阁学士。
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
上用其言,卒平台湾。(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九》) [注] ① 蚃,音未详,人名用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不可假以岁月 假:给予。 B.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谍虚实 谍:侦察。
C.遣使间道赴京师 间道:从小路。 D.师次泉州,击破国轩 次:处所。
5.从全文看,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李光地“矢志为国”的一组是(2分) ( ) ①十四年,密疏言 ②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 ③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 ④光地上疏推功将帅 ⑤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 ⑥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耿精忠和郑锦曾经一起派人招抚李光地,后来得知汀州有危险后又一起发兵援助汀州,说明二人的立场是一致的。 B.李光地在密疏中提出了对反贼宜采取急攻的建议,根据是闽地本身狭小,再经反贼劫掠后民力已尽,反贼的实力也已相应削弱。
C.郑锦的部将刘国轩攻陷海澄等县后,李光地陷入险境,后来他的叔父李日蚃率领乡勇赶来救助,可见李家对朝廷的忠诚。 D.在与蔡寅的交锋中,李光地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采取了断绝敌人粮道的方法,迫使敌人撤退,这体现了他的作战才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窃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
(5分)。(2)拉哈达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命优叙,擢侍读学士。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