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
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 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
《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 2。佛经中的目莲救母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译音,原意为「救倒悬」,也就是解救在地狱里受苦的鬼魂。
据《佛说盂兰盆经》(西晋武帝二六五-二九0时由竺法护翻译)记载: 大目乾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佛告目连,十方众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目连依法施行后,其母果然得以脱离一切饿鬼之苦。仁慈的目连就告诉佛祖,将来佛门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
佛祖闻言大悦,便传言弟子们,年年七月十五,为七世父母作盂兰盆施佛与僧。从此中元节供盂兰的习俗便广为流传。
目连戏宣传三教一家,戏中僧、道同行,反映出我国历史上儒、释、道、巫间关系融洽。
目连故事出于佛经。目连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戏中的目连成了中国的和尚,俗名傅萝卜。
戏中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都是中国的。从中可探讨佛教传入后中国化的过程和原因。
印度佛教是出世的,僧尼出家后不认父母、不拜君王。佛教入中国后变成入世的。
提倡信徒诸恶不作、诸善奉行、忠君孝父母。目连僧是个孝子,历尽艰辛到地狱救母亲。
这种变化为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佐证。一、题材出自佛经,处处有道教题材出于佛教的目连戏,处处有道教的烙印。
如连台目连戏每天开台锣鼓后,都有《加官赐福》、《天将迎台》。目连父亲傅相博施济众后,有《三官奏事》;傅相病逝是骑鹤升天等。
真武、三官、四大元帅、天将天兵、雷公电母、周公、桃花女是道教诸神。他们影响着剧情发展,增添舞台上道教氛围。
二、道教也有目连戏除社会上的戏曲班社演目连戏外,道教有自己的目连戏班和目连戏。贵溪龙虎山是道教的圣地。
据江西省戏曲研究所毛礼镁先生调查,贵溪聚居在道观里的道士不演目连戏;散居在家的道士因酬神还愿和做道场的需要,常聚拢来演目连戏。江西吉水县黄桥乡滥塘村道士杨村恩,道虢丕化,自稻是强道陵第三十六代徒弟。
他说,做道场唱目连戏是祖师爷传下来的。他们唱目连戏,不化妆也不带面具。
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是国内外闻名的,过去称为目连傀儡,原因是他们以演目连戏为主。据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沈继生先生调查,泉州提线木偶班是元妙观办的。
咸丰六年(1856),元妙观专门建造了傀儡棚(演傀儡的剧场),成为泉州五个地方剧种最早的室内演出场所。目连傀儡可演七天七晚,内容包括李世民游地府、唐三藏取经、目连地狱救母等内容。
在泉州,和道教元妙观同样有名的佛教庙宇开元寺也曾演过目连戏。因为由和尚来演,叫和尚戏;取“打破铁围城,让地狱成空”的意思,也叫打城戏;是用来配合佛教法事演出,又叫法事戏。
近代文学家、福州人林纾(1852—1924)《畏庐琐记·泉郡人丧礼》说:“僧为《目连救母》之剧,令梨园演唱,至天明而止,名之曰和尚戏。”可见曾成泉州乡俗。
目连戏保留了许多民俗民风,戏中的人物和故事都被地方化。比如四川射洪曾有目连故居,湖南常德曾有傅母墓。
戏中说目连的曾祖当过长沙太守,目连回家回到茶陵。湖南民间都愿养子如目连,骂最坏的女人作刘四娘等等,是研究民俗和民俗史的学者所感兴趣的。
丧礼中演目连戏,很多地方有此习俗。湖南地方志中不乏记载。
目连戏保留了从戏曲初期开始积累的表演手段和表现手法。单说曲牌,有北曲、南曲、南北合曲和地方民歌,演唱形式有独唱、众唱、众帮。
祁剧、辰河戏的目连戏,都保存各自剧种的200多支曲牌,几乎包罗了所有的曲牌。其中原始曲牌很宝贵,变体曲牌反映出高腔变化规律,是研究戏曲艺术史不可少的资料。
目连戏,也被称作“还愿戏”,起源于唐代目连变文,以 “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主要情节。
明、清时期流行于皖南等地。 九华山以及青阳、石台、贵池一带均为目连戏的流行地。
明朝万历年间,徽州祁门人、剧作家郑之珍(1518 ~ 1595 年)根据民间流传的变文和说唱“目连僧(俗名‘傅罗卡’) 冥间救母”的故事编写出《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简称《劝善 记》),共分为上、中、下3卷,总计108折(出),历叙傅相的 妻子刘青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她的儿子傅罗卡救母心切, 遍历十殿地狱,终于母子团圆的过程。 剧中吸收了许多民间传 说和故事,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出中将“唱、做、念、打” 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等杂技表演,在戏曲表演 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剧种产生较大影响。
剧中融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为一体,融会贯通,流布广泛,在中国戏剧发展 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青阳县及九华山一带,目连戏演出形式有两种:一是演 员直接扮演,称为“大目连”;二是演员操木偶演唱/称作“托 目连”。一般以春、秋两季为盛,有“稻旺戏”(秋收)、“堂会戏”(公堂办,每5年或10年一届)、“庙会戏”(朝九华山)、平安戏、香火戏(还愿)等名目。
演唱时间分为1、4、7、10- 天不等。唱腔多保留青阳腔“滚调”的特点;角色分生、旦、末、净、杂、襟;脸谱有鬼脸、标脸、花脸等5类。
4.目连戏的代表剧目目连戏几乎演遍全国,现有资料表明,高腔系统的剧种,曾有过高腔或与高腔有过渊源的剧种,都有或曾有过目连戏。
如京剧、昆剧、绍剧、汉剧、徽剧、湘剧、川剧、赣剧、闽剧、蒲仙戏、粤剧、山西和陕西的清剧等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戏曲舞台上看到的目连戏散折和片断,有《思凡》、《双下山》、《王婆骂鸡》、《游六殿》、《滑油山》、《哑背疯》、《舞钟馗》等。
鲁迅专文谈及的目连戏有《女吊》、《男吊》、《五猖会》。周作人《乡村和道教思想》文中谈到的《张蛮打爹》,是绍剧目连戏的一折。
湘剧《目连传》中傅相博施济贫的戏叫《会缘桥》。《哑背疯》是《会缘桥》中一段戏。
抗日战争中田汉“赋予它完全不同的意义”,用来宣传抗日。这出《新会缘桥》,1942年9月3日由中兴湘剧团的吴绍芝、欧元霞、陈绮霞等,在桂林高升戏院演出。
1961年,衡阳地区祁剧团整理演出的《海氏悬梁》,也是目连戏中的一段。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京剧《目连救母》,以老旦的唱功为主,是整本目连戏中的散折《游六殿》。
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代张照《劝善金科》四川高腔《目连传》绍剧《救母记》莆仙戏《目连救母》 《下山》《定计化缘》《戏目连》《调无常》《男吊》《女吊》。
5.铁杵成针文言文翻译我的翻译是:
有一天,李白偷偷地逃出学堂去玩。他走到小溪边,看到有位婆婆拿着大铁杵在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走上前问:“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老婆婆说:“我要把这个铁杵磨成针。”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每天坚持磨,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
权威的翻译是: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