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根据读音的不同,“施”字在古文字的意思如下:
一、读音:shī
1、用作动词,意思是:实行、推行。
2、用作动词,意思是:给予。
3、用作动词,意思是:加。
4、用作动词,意思是:设置、安置。
5、用作名词,意思是:恩惠、德泽。
6、姓。如汉代有施雠。
二、读音:yì
1、用作动词,意思是:及、延及。
2、用作动词,意思是:移动、变化。
三、读音:yí
1、用作副词,意思是:斜的古字。即斜行,迂回曲折着走路。
2、用作副词,意思是:舒缓前进的样子。
扩展资料
“施”的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施,旗皃。从㫃,也声。齐栾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施,旗帜飘动的样子。字形采用“㫃”作边旁,采用“也”作声旁。齐国栾施字子旗,由此可知施是旗。
词语解释:
1、施工 [ shī gōng ]
释义:实施工程。指按照设计建造房屋、桥梁,修建道路、水利工程等。
2、布施 [ bù shī ]
释义:佛教用语。指把财物施舍给别人。也指僧尼给人讲解佛经。
3、施舍 [ shī shě ]
释义:出于怜悯或积德思想,把财物送给穷人或寺庙。
4、措施 [ cuò shī ]
释义: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用于较大的事情)。
5、施事 [ shī shì ]
释义:语法上指动作的主体,也就是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的人或事物,如“爷爷笑了”里的“爷爷”,“水结成冰”里的“水”。表示施事的名词不一定做句子的主语,如“鱼叫猫吃了”里的施事是“猫”,但主语是“鱼”。
2.施在古文中的用法动词〉 1.(形声。
从( yǎn),也声。本指旗帜) 2.旗飘动 [wave] 旖施,柔顺摇曳之貌。
——《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 施,旗貌。——《说文》 旖旎(施)从风。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
3.假借为“吔”。给,给予。
引申为施舍 [give] 施,予也。——《广雅》 德施普也。
——《易·乾》。释文:“与也。”
施其功事。——《周礼·内宰》。
注:“赋也。” 齐侯好示务施。
——《国语·晋语》。注:“惠也。”
旅有施舍。——《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施舍不倦。
——《左传·昭公十九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图。——《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又如:施予(给,给别人恩惠、财物);施生(施惠于人,给人生路);施人(施恩于人);施香(施舍香火钱);施食(施舍食物);施报(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施赈(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施遣(施舍赠送);施泽(给予恩惠);乐善好施 5.设置;安放 [set up] 施于中林。
——《诗·周南·兔罝》 施三川而归。——《史记·韩世家》。
正义:“施犹设也。” 秦政不施。
——《汉书·蒯通传》。师古曰:“施,设也,立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6.又如:施髟(安上假发);施灵(设置灵堂);施关(设立关卡);施置(处置;安排) 7.施行;实行;推行 [put into force] 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包注:“行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
——《孟子·梁惠王上》 8.又如:施为(施展;作为);施巧(施展巧技);施令,施命(施行政令);施张(施行);施呈(施展);施敬(施行庄敬之教) 9.散布;铺陈 [spread] 云行雨施。——《周易·乾卦》 阴谢阳施。
——潘岳《闻居赋》。注:“布也。”
10.又如:施布(散布;传布);施散(布施散发);施属(散布连缀) 11.加;施加 [apply]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红楼梦》 12.又如:施肥;施朱(涂以红色);施粉(涂粉);施检(加印密封) 13.判罪 [convict] 施生戮死。
——《左传·昭公十四年》。注:“行罪也。”
14.又如:施行(处决,执行死刑;处置,发落) 15.陈尸示众 [display corpse] 及文公入,秦人杀 冀芮而施之。——《国语·晋语》 君子不施其亲。
——《论语》 为大戮施之。——《国语·晋语》 16.用;运用 [use] 施则行。
——《礼记·礼器》。疏:“用也。”
爪牙之士施。——《荀子·臣道》。
注:“谓展其材也。”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靡计不施,迄无济。——《聊斋志异·促织》 〈名词〉 1.恩惠,仁慈 [kindness]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2.又如:报施(报恩) 3.旄羽珥,旗竿头上缀饰物 [flag ornament] 楼烦以星施。
——《逸周书》 4.姓。施琅 Shī Láng [Shi Lang] (1621—1696) 中国清朝时将领,福建晋江人。
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
封靖海侯。
3.文言文《施则奢,俭则吝》翻译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
翻译
孔子说:“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那样的美,“但只要他既骄傲且啬吝,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也不体恤。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进入到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合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文言文《施则奢,俭则吝》选自《颜氏家训 治家篇》你可以到 颜氏家训·治家篇全文_原文|翻译_古诗文网寻找
祝你语文越学越好
4.《施氏有二子》原文与翻译原文: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翻译: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喜爱学问,另一个喜爱兵法。喜爱学问的用学术去劝说齐侯,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到了楚国,用兵法劝说楚王,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使家庭富有,他们的让亲属感到显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他们羡慕施家的富有,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谋取功名的方法。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
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是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向卫侯谋取官职。
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国家安全的策略。如果依靠兵法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
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时机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
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永远正确,事情没有永远的错误。以前采用的东西,今天有可能舍弃;今天所舍弃的东西,以后可能会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没有一定的是非。”孟氏父子这才释然,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讲了。”
扩展资料:
本文出自《列子·说符》。故事通过施氏、孟氏两家子弟求仕的不同结果说明:事物在变化,人的对策也应作出相应变化。否则,即使知识渊博,才智超人,也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 寓言和说理。
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鲁施氏有二子
5.古文施字读音施shī 基本字义1. 实行:~工。
~政。设~。
~展。~教(jiào )。
~为(wéi)。~威。
实~。措~(办法)。
发号~令。2. 用上,加工:~肥。
~粉。3. 给予:~礼。
~诊。~恩。
4. 姓。详细字义〈动〉1. (形声。
从( yǎn),也声。本指旗帜)2. 旗飘动 [wave]旖施,柔顺摇曳之貌。
——《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施,旗貌。——《说文》旖旎(施)从风。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
3. 假借为“吔”。给,给予。
引申为施舍 [give]施,予也。——《广雅》德施普也。
——《易·乾》。释文:“与也。”
施其功事。——《周礼·内宰》。
注:“赋也。”齐侯好示务施。
——《国语·晋语》。注:“惠也。”
旅有施舍。——《左传·宣公十二年》王施舍不倦。
——《左传·昭公十九年》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图。——《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 又如:施予(给,给别人恩惠、财物);施生(施惠于人,给人生路);施人(施恩于人);施香(施舍香火钱);施食(施舍食物);施报(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施赈(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施遣(施舍赠送);施泽(给予恩惠);乐善好施5. 设置;安放 [set up]施于中林。
——《诗·周南·兔罝》施三川而归。——《史记·韩世家》。
正义:“施犹设也。”秦政不施。
——《汉书·蒯通传》。 师古曰:“施,设也,立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6. 又如:施髟(安上假发);施灵(设置灵堂);施关(设立关卡);施置(处置;安排)7. 施行;实行;推行 [put into force]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包注:“行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 贾谊《过秦论上》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
——《孟子·梁惠王上》8. 又如:施为(施展;作为);施巧(施展巧技);施令,施命(施行政令);施张(施行);施呈(施展);施敬(施行庄敬之教)9. 散布;铺陈 [spread]云行雨施。——《周易·乾卦》阴谢阳施。
——潘岳《闻居赋》。注:“布也。”
10. 又如:施布(散布;传布);施散(布施散发);施属(散布连缀)11. 加;施加 [appl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红楼梦》12. 又如:施肥;施朱(涂以红色);施粉(涂粉);施检(加印密封)13. 判罪 [convict]施生戮死。
——《左传·昭公十四年》。注:“行罪也。”
14. 又如:施行(处决,执行死刑;处置,发落)15. 陈尸示众 [display corpse]及文公入, 秦人杀 冀芮而施之。——《国语·晋语》君子不施其亲。
——《论语》为大戮施之。——《国语·晋语》16. 用;运用 [use]施则行。
——《礼记·礼器》。疏:“用也。”
爪牙之士施。——《荀子·臣道》。
注:“谓展其材也。”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靡计不施,迄无济。——《聊斋志异·促织》〈名〉1. 恩惠,仁慈 [kindness]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2. 又如:报施(报恩)3. 旄羽珥,旗竿头上缀饰物 [flag ornament]楼烦以星施。
——《逸周书》4. 姓。施琅 Shī Láng [Shi Lang] (1621—1696) 中国清朝时将领,福建晋江人。
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
封靖海侯。
6.文言文《施公论“兽面人心”》翻译 急漕宪施公,貌奇丑,人号为“缺不全”。初仕县尹谒上官,上官或掩口而笑,公正色曰:“公以其貌丑耶?人面兽心,可恶耳。若某,则兽面人心,何害焉!”
施世纶的面容相当丑陋,人们给他起了给外号叫“缺不全”。传说他刚上任县尹的时候去拜见上司,上司见了他的尊容忍不住掩口发笑,他却不紧不慢的说:“公是因为我的貌丑吗?人面兽心,才是可恶的。象我这样的兽面人心,有什么不好吗?”
施世纶(?—1722),字文贤,是渡海降服台湾的清大将施琅之子,1685年以“荫生”(靠父亲功劳获得秀才头衔)出任泰州知州。
施世纶在任上执法严明,多破疑案,很快就被老百姓誉为“青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江南大水,淮安告急。两名钦差带了数十名随从奉命前往运河泰州段监督堤工。这些人督堤工之余喧骚驿站、肆意扰民,更有滥竽充数的滥官冗吏为非作歹,真是水患未除又遭“吏患”。施世纶立即上奏弹劾,对于不法的予以处罚。
同年六月,绿营裁兵,湖广督标(为总督所统辖,相当于团长)夏逢龙带头发动兵变,朝廷赶紧派兵进剿****。大军过处,一路祸害百姓。当这支官军经过泰州时,施世纶在空旷地点准备好粮食、饲料之类的军用物资,整齐堆好,同时部署州里的衙役民壮手持大棒夹道列队,随时准备弹压。官军不敢胡来,安静的取了供给物资就走。施世纶真正保了一方平安。
康熙二十八年,由于在承修大运河京口段沙船发生迟误,按照条例施世纶应该受到降级调用的处分。可是两江总督傅腊塔上疏力保,说施世纶“清廉公直”,是个难得的好地方官。康熙皇帝特批留任。不久又指示提拔他为扬州知府。扬州是个商业城市,统治者认为当地民俗“好游荡”,施世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变民俗,得到好评。后来转任江宁知府不久,他的父亲施琅去世,按照传统法律,施世纶应该立即去官回家“守制”三年。江宁的老百姓听说了,纷纷到衙门口情愿,请求留任。两江总督范成勋上疏,提出施世纶深受百姓爱戴,是否可以允许他在任守制。但施世纶还是坚持离职,万余市民拦路挽留未果,人捐一钱,建“一文亭”以为纪念。
施世纶为父守丧未满,母亲又去世,又为母守丧。多年后才重新到北京吏部报到选官。大臣们都推举施世纶为湖南按察使,可是康熙帝却说:“朕深知施世纶廉明,但他遇事偏执,凡百姓和秀才诉讼,他必定偏袒百姓;穷秀才和富豪诉讼,他必定偏袒穷秀才。处事惟求得中,怎么可以这样偏执。像施世纶这样的,还是适宜于担任财政方面的职务。”施世纶改任湖南布政使,从此以后不再担任司法官职。
从康熙皇帝对施世纶的评论,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位“兽面人心”的法官的裁判特色了。后来施世纶官至漕运总督,死于任上。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施世纶的传奇故事,被后人编为《施公案》,但大多与史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