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组词释义
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例1: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政事通畅,人民和乐……
二、照录或更换
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2: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例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可已经比较生涩了。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三、增补与删除
文言文里有很多省略句,而且省略的内容往往多而灵活。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
例5: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左传·曹刿论战》)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文言文用的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四、合译与分译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例8: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五、调换顺序
文言文中有一些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9: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此外,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用作补语,而现在多用作状语,翻译时也需要酌情调换顺序。
例10: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六、直译与意译
直译力求逐字翻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直译准确而简洁,意译灵活而流畅。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11: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翻译: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画横线的词语用的就是意译。有时整句也可以用意译。
例1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2.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组词释义 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
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例1: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政事通畅,人民和乐…… 二、照录或更换 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2: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例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可已经比较生涩了。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三、增补与删除 文言文里有很多省略句,而且省略的内容往往多而灵活。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
例5: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左传·曹刿论战》)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文言文用的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四、合译与分译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例8: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五、调换顺序 文言文中有一些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9: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此外,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用作补语,而现在多用作状语,翻译时也需要酌情调换顺序。 例10: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六、直译与意译 直译力求逐字翻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直译准确而简洁,意译灵活而流畅。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11: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翻译: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画横线的词语用的就是意译。有时整句也可以用意译。
例1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3.文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4.古文类比的原则1:归纳论证(例证论证) 2:演绎论证 3: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 4:比喻论证 1:归纳论证(例证论证)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2: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3: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
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充实。 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但是,作为一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
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比。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
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
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4: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