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这两者没有区别,只是称呼不同罢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
懂了吗?
文言文状语后置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一,宾语本来就是放在谓语后的呀,是否说的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二,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三,定语本来也是放在要修饰的词前做修饰语的啊~应该是定语后置吧?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4.文言文状语后置的句子有哪些状语后置也就是介宾短语后置,有很多例句,例如: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3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世家》4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孔子世家》5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世家》6 管仲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管仲列传》7 太子欲图国事于先生也。 《刺客列传》 8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淮阴侯列传》9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10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也应该提到前面。这时,介词“以”一般可理解为把、用。
11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书》12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13 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高祖本纪》14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高祖本纪》1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16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孔子世家》17 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賷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滑稽列传》18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
《刺客列传》1、“欲为圣明除弊事,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莫道不消魂, , 。”
(李清照《醉花阴》) 3、“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蝉则千转无穷, 。” (吴均《与朱元思书》) 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历来为人们传诵的两句是: , 。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寓情于景是诗句是: , 8、《别云间》中深刻的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亡国之痛十分深沉的诗句是: “ , !” 9、《水调歌头》中诗句“ , , 。”到出了世间万事万物不可能永远完美、团圆,人生有聚也有散的自然规律,富含人生哲理。
《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10、人们常引用韩愈《马说》中的句子:“ , 。 , 。”
来说明:人才需要有人来发现和培养,发现人才的人很重要,比人才更难得。《马说》中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马说》中写千里马的屈辱至死的句子是:“ , 。”
《马说》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 。” 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 12、《陈涉世家》写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对封建贵族制度不满的句子是:“ !” 13、生活中,许多人(比如优秀的人民教师)有极强的奉献精神,我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 , 。”来称赞他们。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寓情于景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15、《天净沙.秋思》中表现了游子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16、《雁门太守行》中表达欲报效朝廷的诗句是: , 17、《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的主旨句是:“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和“怒”分别从 觉和 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 。 附:文中出现的要求记诵的名句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3.《气候的威力》)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邓家先》)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2.《核舟记》)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语文书221页)。
5.古文中状语后置是介宾短语结构吗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不能说介宾短语后置就是状语后置,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
6.在文言文中,什么叫做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