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卷班别: 姓名: 学号 分数: 命题人:王绥辉(海口市义龙中学)一、积累运用(每小题2分,共24分)1、《春望》一诗表现诗人对国土沦陷触目伤怀的句子: 。
2、《泊秦淮》中把读者引入朦胧迷离意境的诗句是: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作者由自然界风雨交加联想到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的诗句是: 。
4、《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舍生取义的句子是: 。5、同是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到”的哲理,《望岳》的诗句是: ;《登飞来峰》的诗句是: 。
6、《钱塘湖春行》一诗通过野花和春草表表现自然界生机盎然的景象的对偶句是: 。7、《夜雨寄北》诗中表现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心情的句子是: 。
8、《雁门太守行》诗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守军披坚执锐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 。9、《别云间》中表现诗人坚强不屈、宁死不屈、抗清到底决心的诗句是: 。
10、《论诗》中赞美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 。11、某作家封笔以后,仍然关注着文坛的动态,指导年青作者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的诗句所说的“ ”那样。
12、步入大自然,面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许多有关景物描写的优美诗句总是不断涌入脑海,请你分别写出一句本册中学过与山水有关古诗:山: 水: 二、阅读欣赏: (一)《小石潭记》(共23分)从小丘西行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 ,为岸。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①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② 。
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③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3、在横线处填出课文原句。 (6分)① ② ③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3)以其境过清 (4)不可久居 _15、用现代汉语写出“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的意思。
(3分)16、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闻水声,如鸣佩环”?(3分)17、按符号要求画出限定句子。 (4分) (1)用“ ”画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2)用“( )”标出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18、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3分) (二)《记承天寺夜游》(共26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给下列汉字注音。(4分)遂: 荇: 横: 柏: 20、解释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6分)(1)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欣然起行( )(4)盖竹柏影也( )21、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句子描绘的画面?(4分) 22、“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指的是: 。 这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在文章内容上起 的作用。
(6分)23、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分)24、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给我们描写一幅生动形象、清雅自然的月色画面。
你能否再写出一句苏轼其它作品中直接描写“月”的诗句。(3分)(三) 《治水必躬亲》(共27分)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8分)(1)泥于掌故 (2)妄意轻信人言 (3)盖地有高低 (4)潴有浅深 (5)非咨询不穷其致 (6)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7)昔海忠介治河 (8)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26、翻译下列句子:(6分)(1)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2)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3)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7、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3分) 28、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3分)29、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3分)30、海瑞是咱们海南的骄傲,做为海瑞故乡的一名中学生,你对海瑞的了解有多少?请你写一段50字的介绍词,向浏览海瑞公园的游客介绍海瑞。
(4分)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参考答案1、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2、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3、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5、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为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
一、《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解释加点的词春往而冬反( )迷惑失道( )遂得水( )翻译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参考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赵襄主学御全文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
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
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
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二)、老马识途全文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一、《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
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2)、然后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3)、或失则易 _______________(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注释:①缁衣:黑色的衣服。
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阅读训练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C、莲,花之君子者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2)、衣缁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3)、子亦犹是也3、翻译句子。
(1)、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悉如外人 ⑧便要还家 ⑨欣然规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⑾渔人甚异之 ⑿阡陌交通 ⒀不足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选择题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1、D 2、C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13、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
4.求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RT~全部谢谢~附答案``求八年级语文 爱问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柳宗元) 西宁市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1—14题。
(9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2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4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1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 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
1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 11.(1)鱼的影子。(:)忧伤(的样子)。
2分,各1分。 1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每小题只要意思表达基本符合原意,语句通顺,即可得分。各2分,共4分) 1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全写对给1分,写对1个或书写有错不给分,共1分) 1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
(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分) 答: 答案: 5.(1分) 柳宗元 6.(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 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
文学成就:诗:宋诗的代表。词:与辛弃疾齐名。
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二、理解句子 1、写月光如水景象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 3、点睛之笔:闲人。
4、本文结构: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二层:描写月光清澈。
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5、表达方式:记叙‖景物描写‖抒情 6、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