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关于运城受灾情况的调查报告 要速度罕见冻灾对运城市春季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4月12日至14日,运城市13个县(市、区)普遍遭遇强降温天气,史所罕见,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灾害发生: 霜冻加雨雪,最低气温下降到-5℃,最厚积雪深度达7厘米 4月12日晚至13日早上,运城市普遍出现低温冻害气象过程,全市最低气温下降到0℃~-5℃,地温降到-2.5℃~-8.2℃。其中,夏县13日的最低气温为-5℃,闻喜最低气温为-4.4℃;地表温度最低为稷山县的-8.2℃以及万荣县的-7.6℃。
4月14日1时至8时,该市又普降雨雪。全市过程平均降雨量5.9毫米,平均积雪深度3厘米。
其中垣曲、绛县雨雪量最大,分别达到8毫米和8.2毫米,最大积雪深度分别达到4厘米和7厘米。 据运城市气象台预报,15日凌晨气温仍然较低,大部分地区有可能继续出现霜冻,16日后气温会回升。
灾害特点: 发生时间晚,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冻害范围广,涉及作物多 这次低温冻害是运城市近十几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霜冻,而是一次强度较大的低温冻害,降温幅度大、冻害时间长。从调查情况看,一些果园虽然采取了点火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发生时间晚。与多年来尤其是2007年较大冻灾相比,此次冻灾发生时间晚。
2007年是4月2日至4日发生,今年晚发生10天。 降温幅度大。
2007年冻害发生时,全市平均最低气温为-1.4℃,今年是-2℃;2007年冻害发生时,地表平均温度为-2.7℃,今年达-5.8℃。 持续时间长。
12日晚至13日早,全市冻害过程普遍持续数小时,部分县市达9个小时;14日1时至8时,全市又普降雨雪。预计低温过程将持续到16日。
冻害范围广。此次冻害,涉及全市13个县(市、区)。
涉及作物多。不但是水果、小麦、棉花受冻,瓜菜、芦笋等作物和新栽树木幼苗也普遍受到冻害影响。
受冻面积: 小麦260万亩,占到总面积的一半;水果210万亩,占总面积的67%;棉花30万亩,占已播面积近半。 据运城市农委、果业等部门13日初步调查统计,全市小麦受冻面积260万亩,占到总面积的一半。
水果受冻面积210万亩,占总面积的67%。其中:苹果155万亩,梨16万亩,桃22万亩,杏6万亩,其他11万亩,绝收面积约3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
棉花已播60万亩,受冻面积近一半,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目前,灾害损失还难以估计。
运城200万亩小麦20万亩棉花210万亩果花受冻 4月13日凌晨,运城全市出现较重的霜冻天气过程,致使农作物普遍产生冻害。霜冻天气出现后,市、县气象部门迅速与当地政府和果业、农业等部门联系,通报气象情况,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调查灾情。
据了解,未来几天的气温还将持续偏低,14日、15日早上还将有霜冻天气出现,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应加紧继续做好熏烟、灌水等防冻工作,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据运城市气象局有关人员介绍,4月12日,全市范围出现大风天气,13日凌晨,又发生较重的霜冻,全市除河津市外,其他12个县(市、区)最低气温均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数个小时。
其中夏县、芮城和闻喜三县零摄氏度气温从12日23时至13日7时持续9个小时,最低气温达-5℃,最低地面温度降到-8.2℃。 据初步调查,大部分杏花、桃花、梨花、果花和芦笋等受害严重,绝收面积较大;冻前浇过水的果树受冻害要轻一些;冬小麦、棉花、瓜菜等也不同程度受到冻害影响。
张店镇:坚定抗灾救灾信心 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一场不期而遇的雨雪冰冻,给平陆县张店镇的小麦、设施蔬菜和桃果生产带来严重灾害。据了解,张店镇6.5万亩耕地中,有4.7万亩小麦、6530亩桃树、1848亩苹果树、300亩油菜、300个西红柿大棚、50个烟叶大棚不同程度遭受冰冻灾害。
其中,桃、果受冻程度最为严重,部分果园可能绝收。面对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张店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立即行动起来,坚定抗灾救灾信心,带领全镇人民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4月14日,在该镇张店村路旁麦田里的积雪还有两三厘米厚,麦秆中心挂有冻珠。该村第六村民组村民杨志强的4亩小弓棚西红柿育苗田里,棚跟尚有冰凌,棚内的西红柿苗大部分被冻,杨志强正和请来的帮工在给弓棚加盖草苫。
在侯王村村南的一片桃林里,树下白雪皑皑,枝头挂着冰冻,花朵受冻萎蔫,园主正在清除树上的积雪。农场村村北一片果园里的梨花、苹果花柱头被冻坏,园主们正在和村干部商量如何采取补救措施。
张店镇党委书记介绍,4月12日晚接到该县气象局发来的降温预报后,镇上当即组织包村的镇干部下到各村,和村干部一起组织群众,采取在果园熏烟、给果树喷水等办法积极预防。冰冻发生后,镇党委、政府立即组织40多名镇干部分赴全镇15个行政村,组织群众采取抖树震雪、清雪破冰、加固大棚、苫盖草帘塑膜等办法减灾升温,以防冰雪再次来袭。
同时,开动水井给麦田灌水提温。镇农科站的同志深入田间果园,指导群众给未受冻的果树涂抹或喷施营养液,养根壮树,促进果实发育,尽量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苹果树遭受严重冻害,专家建议—— 保花保果保明年 4月12日夜间至13日凌晨,运城各县市普遍遭受严重冻害。4月13日上午,运城市果业发。
2.2010旱灾情况报告快急用,不要太长一、旱灾基本情况去年7月以来,我县气候较为异常,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库塘蓄水大幅减少,全县遭遇了6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
全年平均气温较历年偏高1.4摄氏度,城区累计降雨量为623.4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少161毫米,其中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降雨量仅294.3毫米,是会泽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值。此次旱灾给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较大困难,给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即将开始的春耕生产造成极大威胁,也给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
截止2月25日灾情如下:(一)冬季作物受灾严重。全县68.3万亩冬季农作物受灾53.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8.5%,成灾37.68万亩,绝收1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23.5万亩、占74.9%,成灾17.6万亩,绝收5.9万亩,预计减产1819.7万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8亿元。
(二)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因持续干旱、少雨,地下水水位降低,部分山泉水干涸,大部分山泉水出水量减少,山区、半山区人畜饮水管道效益发挥不充分,县城和者海、迤车、娜姑等坝区集中供水设施来水极为不足,农村和集镇人畜饮水极为困难。
全县因旱造成12.26万人、12.44万头(只)大小牲畜饮水困难。(三)库塘蓄水严重不足。
持续干旱造成地下水补给和水库来水偏少,库塘蓄水量极为不足,特别是承担全县重要供水和灌溉的重点水源地的毛家村水库蓄水严重不足,会泽县城和乡(镇)集镇供水紧张,金钟、娜姑、者海、迤车等坝区农业灌溉矛盾突出。全县塘坝以上蓄水工程蓄水13209万方、占正常库容的24.4%,其中:毛家村大(二)型水库蓄水9749方、仅占正常库容的20.7%,跃进中型水库蓄水1856万方、仅占正常库容的42%,长海子小(一)型水库蓄水55万方、仅占正常库容的14.9%,分布在者海、火红、乐业、纸厂等9乡(镇)的13座小(二)型水库蓄水100万方、仅占正常库容的36.8%。
(四)大春生产严重受阻。持续干旱不仅给小春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也给大春作物播栽带来了严重影响,田间水分蒸发量加剧,旱地土壤墒情急剧下降,工程及农田蓄水急剧减少,存在无水育秧、无水栽秧的问题,等雨栽秧现象突出,大春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五)护林防火形势严峻。持续高温干旱致使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森林火灾频发,护林防火工作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干旱造成核桃育苗基地苗木受灾262亩、云南松等造林绿化苗木受灾2.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578万元,全县受害森林面积59.39万亩,已发生森林火灾8次、火场总面积1372.65亩。二、抗旱减灾采取的措施面对特殊的旱情和严重的灾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做到组织领导到位、人员力量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全县上下全力以赴,强化措施,积极应对,迅速组织力量抗旱减灾、生产自救、稳定民心,切实做到了抗旱保春耕、保生产、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全面动员,积极组织开展抗旱救灾。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
灾情发生后,县委、政府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全县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进行紧急部署,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指示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确保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制定下发《关于切实做好今冬明春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2月1日全面启动防汛抗旱预案,2月3日组织召开全县抗旱救灾和护林防火工作视频会议,2月10日召开全县第一把森林火灾现场会议,认真分析旱情,对做好全县上下抗旱减灾工作作了明确部署,提出了严格要求,强化了责任、明确了任务、完善了措施。
二是各级部门通力合作。各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协调配合,并肩合作,及时组织开展有效的抗旱减灾工作。
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2名副职轮流下到挂钩村带班指导,2名工作人员驻村工作,确保随时有1名领导、2名工作人员坚守在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一线,指导和帮助群众进行抗旱救灾。并结合部门职责,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抗旱救灾工作,在项目安排、资金下达时与抗旱救灾保春耕有机结合,统筹安排。
三是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省市驻会单位、社会各界都纷纷举行抗旱救灾献爱心捐款仪式,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及时对接,真帮实扶,与灾区群众携起手来,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旱救灾,目前已募集资金327万元,形成了大灾当前、匹夫有责、齐心协力抓抗旱的浓厚氛围。
四是广大群众不等不靠。大灾面前,广大群众克服“靠天等雨”的松懈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及时动手,不等不靠,疏浚渠道、打井、筑坝引水、购买小型抗旱机具,开动一切水利设施,抽、引、提相结合,渠、井、塘一齐上,多引、多提、多拦、多蓄水,增加抗旱水源,积极开展抗旱保苗活动,多渠道开展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确保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
(二)立即行动,认真落实各项抗旱措施。一是抓核查保实情。
全县迅速组织人员,加强灾情的核查、统计和上报工作,全面掌握全县旱情灾害实际情况。挂钩乡(镇)的县级领导、分片包干。
3.受灾 申请书范文同学们: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看着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哀思和捶叹。
伸出我们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以捐款方式为受灾人民提供援助,帮助四川汶川县灾民度过难关! 在地球的大家园中,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共同承受着生命的疼痛。我们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我们对生命有着共同的尊重,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作为郑州大学的研究生,我倡议大家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希望咱们捐出的不仅仅是金钱和爱心、更是当代学子报效祖国的壮志之心!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吧!你的一颗爱心就可能救助一位处于风雨之中的四川灾民,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 最后,向在四川汶川县地震中遭遇不幸的罹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受灾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我们相信四川汶川县人民一定会战胜这次地震带来的困难,重新建立美好的家园。
4.2010旱灾情况报告连续3年干旱的云南,目前旱情仍在持续加重。
此次旱灾,灾情较严重地区为滇东、滇中及以北以及滇西部分地区,受灾程度较2011年同期偏重。来自云南省民政厅的消息说,旱灾已造成云南昭通、曲靖、昆明等13州市91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已有242.76万人、155.45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因干旱造成大春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51.08千公顷,成灾面积达376.17千公顷、绝收面积达62.48千公顷;因灾造成全省需救助人口231.38万人,其中,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182.99万人;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3.4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2.19亿元。
去冬今春以来,云南省出现持续气象干旱与气候干旱叠加天气。气温高、风速大、湿度小、蒸发大、太阳辐射强,造成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旱情严重,是继2010年和2011年遭受严重旱灾之后发生的3年连旱。
据气象部门最新预测,到了3月和4月,云南仍不会出现明显的降雨,目前全省的库塘蓄水量为43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17.7亿立方米。旱情出现以来,受灾较重的昆明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近2.76亿元,但随着旱情持续蔓延,拉水、送水的成本不断增大,抗旱物资用量大幅增加,将使云南全省抗旱经费缺口越来越大。
保供水、保民生成为云南各级政府当下的头等大事。据悉,目前云南省已有195万人(次)投入抗旱救灾,投入2590眼机电井、2124处泵站、8.89万台(套)抗旱机动设备,出动机动运水车辆5.47万辆(次),抗旱用电1303万度、用油1514吨,临时解决了315.4万人、15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临时浇灌农田296万亩。
5.关于粮食的调查报告(范文)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按照国务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工作小组的统一安排,由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有关同志组成“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专题调研小组,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赴粮食主产省湖北省和粮食主销区浙江省进行实地调研,听取省、市、县农业、粮食、计划、农发行等部门的专题汇报,深入乡村,听取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并安排四川、河北、吉林等7省进行调研并提供报告。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
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
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
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
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
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
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
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2000年的8.08亿亩。
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51亿元增加到1999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
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97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
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1999—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
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90.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
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2000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
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01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
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01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01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
浙江全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97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
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