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本文目录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自然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这句话对吗?
这个论断是错误的。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也是很幼稚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这个论据并不能证明人不需要社会。不要说人了,自然界除了人类还有一些物种也具有社会性(即群居,有分工)如蜜蜂、蚂蚁、大象,甚至猴子、狼……它们尚且知道群体的力量会弥补个体独立生存的艰难,难道作为高级动物,不知道一个人离开社会虽然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是百分之百保全了,但将陷于什么样的困境?难道那种生活真是自已想要的结果吗?
单说每个人的吃饭穿衣住宿,完全靠自己就只能茹毛饮血,摘果吃草,披树叶搭草棚了,更别说还要有什么器具供娱乐休闲了。仅此就可以证明人类只能组成社会进行分工协作,才能有像样的日子过。
当然既然生活在社会里,就会与其他社会成员产生联系,发生矛盾,即可能有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这就有个属于什么矛盾、主要还是次要的问题,应该考虑的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这种矛盾,而不是非要远离社会之类的极端行为来解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形态会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和幸福的。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都会有些许甚至严重的不如意,甚至不满。但这些都不能作为否定社会利益对个人利益的正面影响。
要善于发现对手的优点和缺点,学会趋利避害,作文?
作文如下:
在我们眼中,总是把自己的对手视为“敌人”,不顾一切地想去击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所谓的对手,其实更是我们自己成功的助手。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竞争对手。以前我认为,对自己的对手一定不能心慈手软,因为只有他(她)的失败,才能搭起我胜利的桥梁,才能体现出我是强者,显示出我的进步。
每次竞争失败,我脸上总是阴云密布,好似落荒而逃的士兵,全身“遍体鳞伤”,“痛不欲生”。此时,胜利无疑是我疗伤的最佳良药,只有拥有胜利,我才能活蹦乱跳,笑逐颜开。于是,我就使出吃奶的劲儿背呀,学呀……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寒冷的冬天之后,自然又迎来了一个温暖的春天,我获得了成功。之后的日子里,失败时的上进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把学习全然置之度外,整天飘飘然,如坠入云雾中。当然,骄傲之后,等待我的必然是以失败收场。
有过这次经历,现在的我与以前是大不相同了,因为我的竞争对手使我深有感触:失败何尝不是一种胜利,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待它。只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更完美地展现自己。而恰恰失败的原因,往往总是胜利之后的喜悦所酿造的。而每一次胜利,则就是超越自我的一个证明。
我要感谢我的竞争对手,如果没有他们,我也只是一个不能爆发真实力量的懦弱之人,是他们赋予了我力量。在此,我要对我的竞争对手说一声:感谢你们,是你们的存在,让我学会了挑战,懂得了超越,拥有了进步!
人性的本质除了趋利避害还有什么?
人性本质的精华有:趋利避害,趋炎附势,喜新厌旧,嫌贫爱富,等等。
一、趋利避害
地震来了,火山爆发,没有哪个人原地不动,坐以待毙,连动物都懂得仓皇脱逃,逃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保住性命。人也不例外,“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危险来了,出于本能,大家都想着逃命。这是很正常的求生现象。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曹操的老窝许都,遭人放火,曹操于教场立红旗于左、白旗于右,下令曰:“耿纪、韦晃等造反,放火焚许都,汝等亦有出救火者,亦有闭门不出者。如曾救火者,可立于红旗下;如不曾救火者,可立于白旗下。”众官自思救火者必无罪,于是多奔红旗之下。结果,曹操教尽拿立于红旗下者,众官皆言无罪。操曰:“汝当时之心,非是救火,实欲助贼耳。”尽命牵出漳河边斩之,其立于白旗下者,尽皆赏赐,仍令还许都。当时,立于红旗旁边的官员远远多于白旗旁边的,大家都出于求生的本能,想不到,弄巧成拙。
二、趋炎附势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不只是一种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规律。一个人飞黄腾达,功成名就,每天门庭若市,络绎不绝;一个人贫困潦倒,每天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是不是这种现象?
农村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古诗:“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人穷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你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攀九重天,有酒有肉多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胜者为王败者寇,只重衣冠不重人。”这首俗语,读起来句句在理。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给一个势利眼的茶楼老板写过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泡茶泡好茶。”
郑板桥所写这副独特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店老板对“穷人”的鄙视,还有,对有身份的人的高攀。这也同时从侧面反映了贫穷、落后会受到鄙视的客观事实,同时也鞭策大家,积极努力,奋发向上,做别人眼中有身份的人。
三、喜新厌旧
衣服破了,换掉;家俬旧了,换掉;房子老了,换掉……每个人都心中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情结,这很正常的,追求新鲜,淘汰落后,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相信,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年代,大家更乐意过一种崭新、鲜亮、有品质的生活。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中追求无数次的“喜新厌旧”,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途径,是正常并且普遍的。
正是人们有了“喜新厌旧”的思维方式,这个社会才会在新旧交替中前进,不断地向前发展;才会在厌旧之后改造或创造出为大家所喜的“新”来,也才有了所谓的“新时代”。
在感情上也是如此,“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红楼梦》的“好了歌”提到“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很正常的,没可能人家年纪轻轻的,就为你守活寡,尤其是现代人。有人说:“男人失去健康,老婆会成为别人的新娘;女人失去健康,老公会重新妆点洞房。”说得也有道理,旧事物不行了,新事物就会补充进来,名正言顺取代它。
四、嫌贫爱富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每个人心中都存在嫌贫爱富的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相信,没有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也没有富人终日混迹于穷人的朋友圈里,更没有人渴望一生贫穷、生活在社会底层。
社会还是比较现实的,对富裕的向往和憧憬,对贫困的鄙夷和唾弃,也符合社会进化的方向,与动植物的趋光性一样,无可厚非。
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不太好,说白了就是嫌贫爱富。那时流行一种民俗,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各家各户都把衣物拿出来晒晒,让紫外线消消毒,但这习俗慢慢却变了味,成了富人炫富显摆的节日。王公贵族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跟开床上用品和服装展销会似的,这使得穷人们都不太好意思把旧衣物作为陪衬晾出来……
人性有缺点,也有劣根性,那么,有没有跨越人性的人?当然有。自古以来,舍生取义、大公无私、淡泊名利、毫不利己的人还是有的,但愿我们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做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
趋利避害的意思?
趋利避害 - 释义
趋:奔赴。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
拼音
qū lì bì hài
例句
自私是人类一种被严重扩大化了的本能。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若一个人在展现这种本性的同时严重妨碍他人对这一需求的满足,或去攫取他人的正当利益,这就该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