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高大百科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释迦牟尼佛学的哲学思想(佛道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影响?)

日期: 来源:高大网收集编辑:www.gdy.net.c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释迦牟尼佛学的哲学思想(佛道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影响?)

本文导航目录

  1. 1.佛学属于哲学吗?
  2. 2.释迦牟尼是反对宗教的吗?
  3. 3.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
  4. 4.儒佛道思想?
  5. 5.佛道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影响?

佛学属于哲学吗?

佛学属于哲学。

1、佛学:是对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又名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经典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释上。

2、它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通常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考证,梳理式研究。一种是实证佛学所蕴含的深刻义理的领悟式研究。

释迦牟尼是反对宗教的吗?

以金刚经来验证您这个问题,可以得出怎样的回答呢。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概述图片:[1])

本名

乔达摩·悉达多

别称

释迦牟尼、佛陀、薄伽梵(世尊)

所处时代

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

民族族群

古印度释迦族人,刹帝利种姓

古印度原住民黄种人,非雅利安人

出生地点

蓝毗尼园,位于现在尼泊尔的蒂莱

成道地点

菩提伽耶,位于现在印度的巴特那

逝世地点

拘尸那迦,位于现在印度的卡西亚

教化区域

古代印度恒河流域

地位

古印度宗教家,佛教的创立者

学派

古印度沙门非吠陀教派

受影响於

古印度东方宗教,并扬弃之

施影响於

东西方思想界,主要在亚洲世界

佛教世界特别是东南亚佛教

思想特质

中道、无我、缘起

思想领域

被认为是无神论或反神论

本质上无关形而上学或本体论

伦理学和辩证法的运用等

佛教形成于公元前五百年,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被尊为释迦牟尼佛,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没有神话佛,不提倡偶像崇拜,但这和我们今日所见之佛教貌似相悖,其实佛祖和佛教原始教义都是不提倡偶像崇拜的。

虔诚

“一切众生皆得如来智慧。”这个思想是佛教兴起的重要原因,印度种姓制度森严,下层人民受压迫颇深,所以在此时期众生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短时间内受到很多印度穷苦人民追随,释迦牟尼佛将人和智慧比作江河,当江河注入海洋时,江河里的每一滴水就与海里的水无异、难以分别了;“依法不依人”这句话出于佛涅槃前,依法这个“法”的指向很多,佛法、方法、道理都可以,那么不依人就体现一种反对偶像崇拜的思想,这两点通俗了讲:大家都一样,没什么分别,都可以获得大智慧、大解脱。

智慧

但为什么如今我们看到佛教却也充斥神话佛、崇拜佛呢?其实佛教到中国后历程也是在不断的中国化,大乘、小乘佛教分成两派,又逐渐分出八大宗派,其中净土宗以和禅宗最为著名,也是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两大宗派,净土宗以念佛往生为修行目标,禅宗以破我执、得智慧称修成正果,虽然说“一切众生皆得如来智慧”,但禅是充满智慧、充满辩证的哲学,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修行方法太过深奥、复杂,所以兴起了净土宗派填补这一空白,但就佛教原教旨而言禅宗是最接近、最贴切原意的,历史上禅宗大德辈出,随性自由的禅宗在历史上书写下很多故事,清规戒律、冷淡无欲等僧人的代名词在禅宗僧人里荡然无存,举一个故事:

苏东坡在黄州时,多年研究佛学有心得,于是写了一首赞美佛陀的诗

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稽首即跪拜,天外天指佛祖。

毫光照大千即指佛祖的一毫光芒便能照耀大千世界。

八风(得、失、谤、扬、赞、嘲、忧、喜)也吹不动了。

由诗中看来,明是赞佛,实是赞自己已俨然成佛,不仅佛光普照大地,而且佛性坚定如盘石,连八风也吹不动。

东坡写完,欣喜导常,当下就差人过江去金山寺,将这首诗面交佛印禅师。佛印禅师看完,在诗上批了“放屁”两字,交给来人带回

东坡看了回书,肺都气炸了,心想我如此心血,写出如此好诗,你竟然说是放屁,遂乘船度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论。

哪知佛印料到此着,吩咐不见客,苏轼怒气冲冲的冲进去一看,佛印的门框上写的十个字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辩证

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佛教的充满幽默趣味,充满辩证的智慧,这和其他宗教分别立出,其他宗教我们从来都是庄严、严肃来代之,而佛教不尽如此,上篇文章笔者谈到唐朝开放之风,也与重佛道的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所以很多人把宗教与迷信划上等号,实为大谬,其他宗教笔者不能说很了解,但佛教还是略知一二,浩瀚的佛海里充满了哲学思辨、趣事妙文,等待您去探索,而非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释迦牟尼是印度佛教创始人,本来就是宗教之一。反对不同观点教派是宗教本能,有的极端,有的较平和相处。佛教是属于较平和的宗教,能与不同教派和平共处。

相比之下,由古希腊天神教,演变而成的天主教,是较难与其他教派相处,是不温和的教派。从英国传入我国的东渡教,是对我国神教抵制。相反我国神教比较友善,不会抵制天主教。

这事要问释迦摩尼本人吧,我又不是他。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

佛陀释迦牟尼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才。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就只能从释迦牟尼的经历说起了。释迦牟尼出生于距今大约2500年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王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以下简称悉达多)在他出生后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应该是死于产褥热。在佛教中因此就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摩耶之幕,意思是屏蔽真实世界的帷幕。

悉达多作为净饭王的长子,得到了净饭王的百般呵护。在他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就曾经请过一位非常有名的外道算命先生为其算命(在佛教当中,外道是指除佛教意外的宗教),算命结果为,这位小王子未来要么成为明主,要么成为教宗。意思就是说,悉达多将来要么会成为一位英明的君王,要么会成为一位宗教创始人。

▲悉达多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找大师为其算命

他的父亲为此就大为恐慌,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继承王位,成为一位英明的君王,因此从小就把他圈养在了皇宫之中,因此在他19岁以前,他是从未出过皇宫的,根本不知道世俗人间的生活样貌。

直到他19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走出皇宫,这就是著名的四门游观,他在四个城门哪里去周游,第一次目睹了贫老病死的人间苦难。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那就是触目惊心。因为他从小就生长在宫中,过着封闭的优渥的生活,成年之后才第一次见到人间的苦难,可以想象这对于他来说当时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冲击。

四门游观之后,悉达多就进入了冥思,苦苦思索人类为什么会苦难。到了29岁的时候他毅然抛下了美貌的妻子和他的国家,出家修行去寻找解救人间苦难的真谛。

▲人为什么会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悉达多,最终悉达多放弃了王位,放弃了美丽的妻子,一个人去苦苦修行去了

最终在经历了少女献食、以身饭虎等事件后,在经历了多年的苦苦思索之后,悉达多最终在一颗菩提树下冥思七日突然明白,顿悟成佛,之后便成为了释迦牟尼。其实释迦是乔达摩·悉达多的族名,既有仁爱也有能力的意思。牟尼是印度梵语,翻译过来是寂默的意思,是在山林中修道而获得成就者的通称,释迦牟尼的称呼有很多,一般称为佛陀,佛陀意为正觉者。

佛陀正觉之后讲经45年,有传说佛陀顿悟后看破一切,一时间决定自杀寻求解脱,被一位婆罗门教士劝阻,婆罗门教士对他的顿悟之想深感惊讶,建议他传布思想形成教派,于是佛陀后来历经45年讲经不缀。

那么佛陀所讲的佛教,究竟说了些什么呢?大概来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如何摆脱人间的苦难,即“了生死、灭苦悲”。

要了解佛教是如何“了生死、灭苦悲”,就要说一下佛教的四圣谛,简称为四谛佛教学。佛教其实是一个辞藻极为华丽,逻辑体系极为缜密的思想系统,与我国先秦时代散点式讨论完全不同,因此如果要了解佛教就必须要了解四圣谛。

四圣谛的第一谛为苦圣谛,也可以简称苦谛,即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一切存在都是苦难。比如你一生下来就大哭临世,你的母亲要经历分娩的痛苦才能把你生下来,人生中十有八九都不顺心,你历经所有的磨难——肉体磨难、精神折磨始终伴随你的一生。而你一切的快乐,都只不过是下一茬苦难的引诱剂。当然,佛教对苦讲的很深,也不是我在这里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对于苦谛,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这八个字有两层含义,前四个字是表达肉体的苦难,后四个字表达身外的麻烦。任何的事业,你以为做成了,随后你觉得把它保持住了,但很快就会溃破,最终归于大空。佛陀把苦圣谛表达为一切生命皆为苦难,而人生是苦难的最高体验者。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苦难,一切存在都是苦难,那么下一个逻辑必然追问苦难的根源,于是就有了四圣谛的第二谛,集圣谛。简单来说,就是苦难根植于欲望和贪婪之恶习。那么为什么叫集圣谛呢?因为在古代,集的发音与习的发音相近,集圣谛其实就是追究苦难的根脉,佛教对集圣谛讲的非常细致,讲三毒三业。所谓的三毒就是贪嗔痴。由于你有贪欲,所以你的欲望旺盛,而且难于实现,难以满足。贪欲不能实现你必然会因此愤恨,甚至愤怒,这叫嗔。贪而不得必然嗔,嗔之后所达成的心境就是痴,痴就是无明,就是你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所以佛家认为,苦谛的根源在集谛里,分三毒。

接着就是三业,业其实是你的身外之作,如事业、工业。佛家认为这个世界的本真是空,它分为三业,叫做身、口、意,所谓身就是你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给你做出业;所谓口就是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业;所谓意,就是你心里每一个动念都是业,这叫做三业,也叫作业。佛教认为,如果你没有经过修正和修为,你所作的业必是恶业,也叫做作孽。所谓业障,就是你身口意所作的那个业,构成了你的世界,这是一个虚像的世界,但它却蒙蔽了你的智慧,叫痴、无明,它使得你对本真世界被隔离,因此叫做业障。

在讲述了苦圣谛和集圣谛后,那么下一个逻辑台阶必然是要追问灭苦集的境界,这就是灭圣谛,简称灭谛,也可以表达为灭度苦集,达至觉悟的境界。那么要灭掉苦和集,灭掉苦难,你所能达到的那个状态和境界叫做涅槃。在佛教当中,涅槃其实就是下辈子绝不做人,更深一步就是绝不做任何生命,进入大空境,是为涅槃。涅槃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等。无余涅槃是任何人,包括大德高僧终生修佛直到寂灭也就是死亡能达到的境界。有余涅槃仅指佛陀肉身尚在,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所谓无住涅槃,意思是佛陀本人虽已经没有肉身,但以涅槃状态仍然可以普度众生。

当然,灭谛是修佛很难达到的境界,那么如何达到灭谛的境界呢?这就是下一个逻辑台阶必然要追问的问题,便是道圣谛,简称道谛。它的含义是修持,“戒欲以升正觉”是摆脱苦难达成涅槃的唯一通道,也就是修佛。佛教的修佛是由浅入深的层层推进,讲的极为细致,讲三学、六度、八正道等等。所谓的三学就是戒、定、慧,所谓戒就是戒除贪欲,或者戒除贪嗔痴,也叫戒三毒。在你戒了之后你才能进入定,所谓定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确定在不受文明红尘骚扰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你才能修,你才能在这个状态下修证。

所谓六度,第一度叫布施度,所谓布施度并不是给与他人好处这么简单,而是要由内向外释放,而不是向外摄取;第二度是持戒度,不仅是戒除杀生、偷盗之类的戒律,而是要戒绝一切文明红尘的纷扰;第三度是安忍度,一般来说就是无论对方对你做什么,你都不会生气,比如对方向你吐痰,你不但不发火,还安然地抹掉它,乐呵呵给对方行礼,这叫安忍;第四度是精进度,在你达到了前三度,达到了三学里的戒和定,你在定的状态下也叫禅定。所谓禅定是没有任何杂念,思想和精神形成一个全空的通道,才能够进入修证的精进,这叫精进度;第五度是禅定度,就是精进到一定程度,你才能进入禅定的状态,逼近大空境,是为禅定;第六度是般若度,般若是梵语的音译,般若其实并不完全是智慧,而是绝不执着,绝无贪念,绝不在世上竞争。只有达到这个度你才能进入涅槃,才能进入消除痴的有明境界。

而所谓的八正道,是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可以分出身、口、意三个层次,这些讲起来就更为复杂,在此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看佛经,姑且可以在字面上去理解它。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佛教是一门辞藻极为华丽,逻辑极为缜密的思想体系,对于人世间的苦难,有什么样的苦,为什么会苦,你如何消除这些苦难以及达到什么境界才能脱离苦难,佛教其实是有着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去解释的。能够悟出如此高深的智慧,我也只能说,释迦牟尼确实是属于天才般的人物,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天才。

当然,佛学本身就博大精深,我用这么少的文字,也很难把佛教表达清楚,佛经所说的内容,其实是对释迦牟尼当时讲学时候所说的话的记录,所以你看佛经的时候,开头都会有如是我闻的字样,意思就是我听佛是这么说的。

在此多说一些的就是,佛教在逻辑学上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深的程度,而完整的逻辑学是科学文明产生的前提。在唐玄奘西天取经回到唐朝的时候,就曾经带回过一部完整的逻辑学,只可惜这套逻辑学太过于深奥,而我们国人非常注重于实用,这些逻辑学因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所以长期以来被人忽略了,所以我们千百年来便与科学文明失之交臂了。

那么佛教的逻辑学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呢?在佛经中曾经记述过十四无记的问题,即指十四个超越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非常有意思,一位外道童子曾经问过佛陀“世有边,世无边,世无边非有边,世有边非无边”的问题,其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问佛陀这个宇宙有没有边界,如果有的话,边界在哪里,如果没有,边界外面是什么?在逻辑上来说,如果回答说宇宙是有边界的,这点在逻辑上成立,因为你无法想象一个无边无界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回答宇宙是没有边界的,在逻辑上也成立,因为宇宙边界的外面其实还有另外的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佛陀没有回答。又比如,曾经有人问过达摩类似于宇宙边界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达摩说,二者皆可,视缘分而定。

这是一个二律背反问题,也就是如果你按照逻辑去推导,当你推导到极致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两个截然相反,但逻辑都成立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直到18世纪的时候,才由著名哲学家康德得出了结论,当然康德是证明了二律背反问题。

其实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也能看出佛教在逻辑学上所达到的程度。其实凡是大德高僧,都精研过佛经,也受过非常良好的逻辑学训练,判断一个和尚是否是真和尚,你和他辩论便能看出了。

好了,关于释迦牟尼,就说这么多吧,佛学毕竟太高深了,我也只能简单地说一下。对于佛陀的智慧,我也只能说,我很惊叹,能做出如此高深学问的人,真不是一般的天才能做出来的,佛陀的智慧,也只能是天生的了。

相信大多数人都跟笔者以前一样,对于释迦牟尼悟道后得到的智慧非常迷惑,自从他32岁悟道后,竟然可以说法长达49年,才进入涅槃。

问题来了,49年的说法,经弟子阿难和众师兄弟整理后,得到了无数的典籍,这些智慧是怎么来的?

(释迦牟尼与弟子们想象图)

因此题涉及唯心哲学方向,所以相信唯物哲学的小伙伴请暂避一下。

我们的这个世界,在佛学里,小乘佛法认为是众生共同业力感化而生成,这个众生包括胎生(动物)、卵生(有蛋动物)、湿生(水里生物)、化生(细菌类微生物)。 在大乘佛法上则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演变成的。

“谓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

注意,佛经上说的“器世间”就是指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

同时,这个阿赖耶识也叫种子藏、如来藏、第八识,既然叫第八识,那前七识是什么?前七识是指人的眼识,为第一识;耳为第二识;鼻为第三识;舌为第四识;身为第五识;意(大脑)为第六识;第七识叫末那识(潜意识)。

第七识负责传送消息(或信号,如记忆等)给第八阿赖耶识,储存在那里。

这个阿赖耶识,就是禅宗苦苦追求的“心”,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指反观自己的思维念头等内在,发现自己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毕竟空的,但又不是我们理解的“空的”,因为它藏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智慧。

因此,悟道(见到第八识)后的人,他即拥有了无穷的智慧,因为他可以从第八识里得到他想得到的智慧,包括人世间所有的学问,以及关于宇宙所有的学问。

阿赖耶识不是一个人的心藏,而是这个世界无数众生的共同心藏,包括胎生(哺乳动物)、卵生(有蛋动物)、湿生(水里生物)、化生(微生物),因为菩萨常怀慈悲之心,就是因为众生共用一个如来藏,同心同体,杀一动物就是割自己身上肉一样。(在佛法里,得了“他心通”这种神通,就是同体同心这个情况,跟量子纠缠是不是有些相似?)

(量子纠缠)

打个比喻,可以把阿赖耶识比喻成整个因特网(大数据库),而我们每个人,每个生灵,就是每部上网的电脑或者手机,众生通过因特网链接在一起,不分彼此,悟道后(远程访问)可以随意浏览别的计算机和整个因特网的数据。

只不过我们的手机电脑会断网,阿赖耶识可不会断网,每个众生的生与死,都与阿赖耶识无关,它只会忠实的把这些生死断续的信息储存好,供悟道后的人查阅。

这就是万法归一心,一心生万法!《大乘起信论》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这里的自性,就是指阿赖耶识,也叫“心”)

好了,笔者啰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出正题:释迦牟尼的智慧哪里来?

(吕良伟饰演的释迦牟尼剧照)

很明显,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因机缘抬头睹明星而悟道,悟道后,即从阿赖耶识,得到了过去无尽众生、佛陀等,他们忠实记录下来的无穷无尽智慧,支持他说法49年。

佛祖的智慧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说,在无量劫前,世尊和你我都一样,属于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凡夫,唯一不同的是,释迦牟尼曾在第三大阿僧低劫时,值遇七万七千佛,其中就有燃灯佛。祥见《大毗婆沙论》。以此因缘,精进修行,得"无生法忍”,并得然灯古佛授记:“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释迦摩尼佛是贤劫千佛的第四位佛。第一拘楼孙佛、第二拘那含佛、第三迦叶佛。

佛陀在出生之前,于兜率天说法度众,果位已至一生补处菩萨。

三千年前,因缘已熟,释迦牟尼的灵魂以净饭王太子的身份降生于尼泊尔。

因此上,佛陀的前世以得菩萨道果,据说,在四大部州中,虽然南阎浮提的环境不是很好,但 此洲却有一金刚座,欲成佛者,非此洲不可。

而菩萨欲修成佛果,必修六波罗密。何为六波罗密:一者持戒波罗密,二者忍辱波罗密,三者精进波罗密,四者禅定波罗密,五者布施波罗密,六者般若波罗密。

这六种修行之法,均以慈悲心为前提,包含了成佛做祖的任何条件。

其中,般若波罗密,可仿译成“智慧”。而智慧的得来,必须以前五种波罗密为基础之基础。否则,智慧是不可得的。

简而言之,以前五行做为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则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我们伟大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恒河边树下禅定夜倒明星,也就是佛的头顶"天门 穴"打开,佛的"神识"遨游宇宙,而知宇宙万物的由来和因果,所以佛的智慧是从不断禅定累积真相得来的大彻大悟,天地无所不知,也就是具足六通。

佛具足六通: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神足通。

(四):他心通。

(五):宿命通。

(六):漏尽通。

具足以上六相就能知宇宙万物因果和未来一切真相。这就是智慧大觉者“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

释迦牟尼的智慧从哪里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之谜!因为在那段时间,世界各地涌现出大量的“智者”,他们创立的文化学派影响了后世的人类社会。

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段时间,是非常神奇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里,世界各地出现了伟大的学者,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还有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等等。

我们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很熟悉,却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其他国家也一样经历着“百家争鸣”,如古印度就正处于“沙门思潮运动”时期。

释迦牟尼也是在这一时期创立了佛教,按照佛经中记载的故事:释迦牟尼原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为看到世人对生、老、病、死时产生了各种苦恼,便想通过出家修行进行参悟,希望能够为世人找到这些苦恼的根源,并且帮助世人解脱。

最终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四十九天,终于悟道成佛。于是,释迦牟尼开始对周围的人讲解自己悟出的道理,也就是日本佛教学者姊崎正治提出的《根本佛教》,是佛陀最早向弟子传教的内容,包括了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

所有宗教的起源故事都带有传奇色彩,释迦牟尼成佛的经历也是如此。但如果我们看当时的历史资料就会发现,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只是古印度众多流派的一种。

沙门思潮运动兴起于印度列国时代,其中憍萨罗国因为经济发达,为沙门思潮运动时期的96个部派提供了温床。

这项运动兴起之前,古印度主要的宗教是婆罗门教,这是从吠陀教发展而来的一种教派,也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该教派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分成四个等级,也就是现在还存在于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级划分,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教是当时的主流教派,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与婆罗门教派相对立的派别,这些派别创始人提出的观点和思想都与婆罗门不同,比较出名的有耆那教、佛教、顺世派、生活派等等。

顺世派属于古代的“唯物主义”派别,创始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认为,世界是由地、风、水、火四大元素构成,这些元素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的结果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多变的世界。这种说法直接否定了神的存在,在那个时代是一个非常大胆和创新的想法,比较接近现代的科学。

耆那教创建时间与佛教差不多,创始人大雄也和释迦牟尼一样都属于刹帝利种姓,但是该教和佛教一样,都主张种姓之间一律平等,只不过佛教的众生平等更为广泛。耆那教也是反对婆罗门教,但又与佛教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见当时各派别之间还是不怎么友好的。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故事里说他静坐了四十九天显然是有神话色彩,不过按照当时印度的传统,上层阶级的人确实喜欢到森林里去沉思。如印度婆罗门教典书籍里有《森林书》,就是提供给婆罗门或者刹帝利的人,去森林里过隐居生活时学习用的。

释迦牟尼的刹帝利属于高种姓,按照印度种群制度,他的生活应该过得不会很差。只不过当时正处于印度列国时期,各国之间纷战不休,战争不会因为种姓制度而停止,释迦牟尼所在的迦毗罗卫国就遭到了憍萨罗国攻打。

经历了战乱,看到了人世间的疾苦,释迦牟尼作为没落小国的王子感慨万分,他最终走向了出家这条路。

释迦牟尼在经历了多年的苦行后并没有达到解脱,他后来在菩提树下经过坐禅沉思,终于将人生的各种苦恼问题想明白了。接下来他找来了自己的五名侍者,把自己悟出的内容告诉他们,这五人也就成了释迦牟尼最早的弟子,他们在一起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僧团”。

从此后,释迦牟尼开始在恒河上游一带进行传教,时间长达45年!佛教在印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直到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言教写成书,也就是现在的佛经。

佛教是世界上著名的宗教之一,我们对释迦牟尼的智慧表示赞叹,更是对释迦牟尼“悟道”的那段历史时期感到震惊。

历史上那段令人疑惑的500年时间,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期,大约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全世界出现了很多圣贤,他们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

这个现象非常有趣,闻一多先生也留意到了这个现象,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是这样写的:

“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这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确实,轴心时代的五百年时间对人类来说意义重大,那个时代的大智大贤之人,他们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大家觉得在未来的某一时期,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儒佛道思想?

儒家思想可以说是讲究出世,讲究进去,忠君。概括说就是仁,义,礼,智,信。在可以说是进取加中庸之道。

佛家讲究出世,奉献,遵循十诫律,多做善事少行恶。讲究善恶有报。总结下就是世界在我心中,为他人世界做贡献。也就是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

道家讲究就是完全出世,顺其自然,自我修行。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不断的自我修行完善,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

儒道佛三教构成了我国宗教文化的主体,儒是指的儒家,由孔子创立。佛教发源于印度,道教发源于中国。

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历史,体现着中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互鉴的独特价值,儒道佛三教关系中所蕴藏的多元通和的理念,有可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丰富的中国经验。

儒家创始人:孔子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道家创始人:老子,代表人物:庄子

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佛教代表人物

梵文

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儒佛道的思想它就是佛家的思想,也就是国学里面的三家大学,问儒佛道他道指的是道家,儒是儒家,佛是佛家,到最终最高层的时候是佛家的文化,像我们学过国学的人群都是知道的如发福他也是四层境界所以我们想修这个文化是比较好的男人女人都是

三教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三教合一,即儒、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圣、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儒、佛、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佛、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继承、研究、融合、发展儒、佛、道的传统文化。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 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佛道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

儒家思想影响: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等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思想的影响: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释家: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

释家思想的影响: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手机)

相关阅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手机)

热门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手机)
  • 未来做什么赚钱最快?长久赚钱好项目 你值得一看

  • 创业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投资谨慎,找项目也要千挑万选。那么,做什么赚钱最快?还能保持长久稳赚呢?小面小编帮你整理几个创业项目,让你在头疼烦恼之余,给你一点小
  • 拍图购:上传一张衣服图片,搜出全网同款

  • 在微博上有这样一类博主,专注于服饰穿搭内容,会发布一些带有主题内容的整体服装穿搭图片,并为粉丝提供寻找淘宝同款链接的服务。这类微博非常火爆,时常能在热门里看到。现在廖
  • 未来几年投资什么比较赚钱?小项目汇总

  • 50个小本创业项目推荐未来几年,哪些小本创业项目能赚大钱呢?本文结合市场趋势,归纳出以下50个小本创业点子。以供大家参考!1,特色茶吧特色茶吧主要销售鲜花茶,兼售水果茶,这在
  • 年轻人不要老熬夜,云梦帮你睡个好觉

  • “欢迎来到云梦境。”这是云梦程序播放的第一句话,由此开始,你可能会在任何时候入睡。云梦是一款助眠类App,通过播放声音场景,帮助失眠人士,或者想要睡的更好的人进入睡眠。第一
  • 小鲜粮郭经纬:为宠物狗狗创办的外卖平台

  • 第一次见到郭经纬的时候,感觉他是那种酷酷的男生,略显忧郁的脸庞透露着阳刚和沉稳,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让人甚至怀疑他有洁癖。不过,没曾想,他其实是一个狂热的宠物发烧友,他创办的
  • 模式创新 吸引人眼球的餐饮O2O创业公司

  • 衣食住行里面,食物这块的门槛最低,所以做的人越来越多。餐饮O2O行业,目前略有意思的模式有:①半成品菜;②社交、P2P、私厨类;③功能餐、早餐;厨师上门;④厨师上门等等。衣食住行四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