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本文导航目录
三国时期老百姓生活的怎么样?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生活在现在的人还真是没法想象古代战乱时期有多么的惨,但是只要读一边三国志,就会发现其中简简单单的“民大饥”、“人相食”、“尽屠之”几个字后面全是普通老百姓的血泪史。
董卓进京后,原本是汉朝最繁华的帝都洛阳的老百姓就开始了悲惨的生活。
1、
刚开始董卓还没有大肆残害洛阳的百姓,只是派兵去洛阳周边祸害。时值二月,洛阳周边阳城的老百姓正在举行庆祝活动,男女老少其乐融融在一起。这时候董卓的西凉兵突然杀出,杀光所有的男子并砍下头,带着掳掠的女子和财物回到洛阳。声称击败了大量的黄巾贼,并缴获财物而回。然后在城门口焚烧了头颅、把抢来的女子分给西凉士兵。
2、
等到董卓的残暴引得各地军阀纷纷起兵反抗,董卓于是决定胁迫全洛阳的皇帝、百官、百姓全部迁都长安,在迁都的过程中不但纵兵劫掠,还挖开了汉室帝王、达官贵族乃至普通百姓的陵墓搜刮财宝,并且纵兵焚烧了整个汉朝的宫殿、宗庙、府库、民家……
在这一过程中,被抢劫、杀死、烧死、累死的人不计其数。
3、
董卓迁都后,在长安大肆征发徭役,让几十万老百姓为他修建和长安城一般高大的郿坞,储存了三十年的粮草,在这期间又不知道累死了多少人。
董卓还完全破坏了整个汉朝的经济体系,把本来流行的五铢钱改成一掰即碎的小钱,结果引发通货膨胀,一斛谷要卖数十万钱。老百姓只能以物易物了。
4、
等到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两个白痴逼迫西凉士兵,引发兵乱,从此长安三辅地区陷入长达多年的乱战。在西凉军将领李榷、郭汜的互相攻伐、劫掠之下,长安地区数十万户局面在短短两年间几乎全部死于战乱或者死于人相食。
每每读到这里的时候,看到下面的记载,真是感叹万千,乱世中的老百姓真是太可怜了。
董卓占据下的洛阳、长安等地基本上全部破败了,那么各地军阀占据的地方会不会好一点呢?
不可能,黄巾之乱在各地都是百万级的爆发,这么多人的战争,一个普通老百姓能活下去就很难了,以曹操为例,我们看看曹操的军事生涯中出现的一些字眼,就知道老百姓过的如何了。
1、
曹操击败黄巾占据兖州后,有了乱世中的第一个根据地和第一桶金。据记载,曹操此战迫降得到战士就有三十万,其他跟随黄巾造反的百姓都被曹操收拢了有百万人。
可见之前战争中对于百姓的逼迫。
2、
曹操战争中多次出现“屠之”、“灌城”、“多残破”这样的字样。
曹操打袁术的时候: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
因为陶谦的部将杀了曹操父亲,曹操起兵报仇,多次攻打徐州: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曹操打吕布的时候: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是岁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
程昱这个时候负责给曹操征集军粮,因为实在没有粮食,程昱甚至给粮食中夹杂了人肉。
3、
据魏书记载,哪怕是袁绍、袁术这样的大军阀,也没有足够的粮食吃。河北袁绍的士兵一度窘迫到吃桑椹度日;而在南边的袁术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治下人相食。其他各路军阀更是多如牛毛,老百姓不是死于乱军,就是死于冻饿。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麾下谋士才提出了屯田的政策,有了屯田,曹操最起码的军粮得到了保证。
4、
汉献帝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混战中的长安逃出,来到了洛阳。可惜洛阳被董卓一把火烧个精光,啥都没有,据记载,尚书以下的官员都必须自行去野外采摘果腹,饿死墙下的官员都不在少数。
这也是汉献帝同意董承请曹操前来的重要原因。
三国期间除了战乱,瘟疫横行也是导致老百姓活的生不如死的罪魁之一。
1、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除了孙刘火攻、曹兵不习水战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操麾下士兵疫病横行,战力锐减。
2、
建安二十二年,爆发了一场席卷天下的大瘟疫。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不说普通人,单单建安七子之中,除了早死的阮瑀、被曹操所杀的孔融,其余五人全部命丧于此次大瘟疫。
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是死于瘟疫之中。
3、
医圣张仲景以《伤寒杂病论》著称,但是这样一位神医的家族,也饱受瘟疫的困扰,短短十年间,几百人的大家族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疫病。
所以整个三国时期,由于受到战乱、灾荒、瘟疫的影响,老百姓活的太过艰难,据统计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时,全国人口为5650万,而在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乱、灾荒、瘟疫,仅仅八十年后的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时,全国人口仅存1600余万,竟然锐减达四分之三。
要是各位读者能够穿越三国,功成名就不敢说,就是能活下来的几率,也实在太低了,看看曹操写的这首诗就知道。
还是生活在现代好。感谢PLA,让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吃糠咽菜,很贫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群雄割据,战火纷飞,除了达官显贵,老百姓能不饿死就算不错了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手头没有资料,你等着看靠谱的资料帝给你总结吧。
我就说两点线索,你可以去自己找一下资料。
1,田畴是谁。田畴城是怎么回事。
2,中平时期以前的户口数,建安时期以后的户口数。
如果你查到这两方面的资料。自然就能得出一个你自己的结论。
中国历史阶段如何划分“古代”“近代”现代”?
1840年前属于古代。
1840-1949年前属于近代。
1949-现在属于现代。
这三段历史划分,是现代历史学家划定的,其中有主观的划届,也存在着意识形态的烙印。
怎么样实事求是的对历史划阶段,涉及到很多学科,要有专业的研究再回答。
我们读书时是这样划分的:1840年即鸦片战争前为古代,1840年到1919即五四运动之间为近代,五四运动之后为现代。
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历史阶段。它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近代历史阶段。它包括一百余年中国屈辱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之前,是中国现代历史阶段。它包括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包括我们的改革开放等。
从夏、商、周、秦秦始皇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为“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至1919年5月4五.四运动爆发为“近代”;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现代”。
1949年10月1日至今为“当代”。
中国历史的分期有不同的分法,一般认同的划分阶段如下;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期——1840年) 按朝代来分,从夏、商、周、秦、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直至清中叶。按社会形态来分,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形态的社会时期。古代史又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上古指夏商周秦汉等较早的古代,中古是指三国两晋至隋唐等较晚的古代,而近古就是指宋元明清至1840年这段最近的古代历史了。至于社会形态的的划分时间则分歧更多,多数意见认为从夏朝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此后便是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当然这也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辉煌时代,经济、文化、科技长时期处在世界前列。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包括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一百余年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幸福的革命斗争时期,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开展民族复兴、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奋斗时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近代历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其显著的区分是革命的领导者是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革命才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现代史(1949年——现在)人民共和国时期,也称为新中国时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以1979年为界,又可以分为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前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一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总之7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取得了伟大的 成就,GDP排名世界第二位,初步实现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
你有没有过清贫生活的经历?
举目无亲,吃饭有困难。
当然这是旧社会。
现在和谐社会,不现在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
因此上述现象理论上应该不存在了。
任何时代都有穷人和富人,向集体时不明显吧!现在想集体时很多不合理现向,只是那个年代穷光荣是种荣耀,很多人看着不合理,不敢说或不能说!就说农民一个被公社综合厂选中,立马月工资45元正,分文不交生产队,可分粮食时侯他家老婆不到小队干活挣工分,却得按上中等线分粮,美其名是四属户,同等家庭男人拼命的干,老婆在家看孩子,分粮食时却比社办厂工人低下一等,还倒欠小队若干钱,大家说集体时的事合理吗?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穷人遍布中国各地,成群结队要饭的不少,卖儿卖女的有,所谓童养媳,是穷人很早把女儿送人,想保她一条命。自从毛主席建立新中国后,人民生活虽不富有,但过日子还是没问题,尤其人民公社后不存在有穷人,参加集体劳动,享受集体分配。经过七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只要肯出力,赚钱的地方不少。
看到这个题目了,我也来回答一下。
我对贫穷的印象太深刻了,因为我原来就是穷人。
我是60年代初生人,在我刚刚有的记忆里,就是饿,从来没有吃饱饭过,更不要说吃好了,上学之前,夏天从来没有穿过裤子裤衩,都是光着屁股,反正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害臊,也没有人笑话我,差不多大的小孩,基本上都是这样。
上学以后,也没有强到哪去,只是穿了一条裤子而已,有一次老师领着班里的同学去洗澡,全班同学就一个下放户的孩子穿裤衩了,剩下的都一样光着屁股??,我说的是男同学,女同学没看着??,到了冬天,我们这里很冷的,我妈给手工做了一双棉鞋,这这样的一双棉鞋,我穿小了,还给了弟弟。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说句心里话,我是一点也不怀念我的童年,那怕是一点点,我能过上今天的生活,我是从心里感谢邓公的,没有邓公的改革开放政策,我还不知道要穷到什么时候呢。
今天就说这么多,言多必失,到此为止吧。
太有记忆了。60年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天天挖野菜充饥。70年人们还是吃不饱。大部分都是杂面膜。是玉米面和红薯片面为主。那时候每年要主持几次忆苦思甜饭。就是用野菜做成的饭糊糊。是以每个小生产队为单位。到了吃饭的时候。我都端着碗,每人盛一碗。
印度吞并锡金国后,锡金百姓生活怎么样?
锡金曾经是我国的藩属国。面积7000多平方千米,人口约60万。1975年被觊觎已久的印度诱导性吞并,成了印度第二十二个邦,锡金邦。从此,锡金王国消亡。
印度吞并锡金后,害怕锡金人民抗争、争取独立,经济上、生活上给予适量的援助,但整体上并不看好。自从成为锡金邦后,印度对锡金政治上封锁加压制,切断对外的一切联系和交流,完全受印度的控制和施舍。
其次,印度对锡金进行民族同化政策,把大量的印度人迁移至锡金,现在在锡金的印度人口超过锡金人口,基本被稀释化,锡金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视。
锡金虽然成了印度的一个邦,但政治上却享受不到同等的对待,只是从属关系。印度时刻防备锡金人民闹独立,在锡金驻扎10多万部队,锡金人稍有不慎就会遭到逮捕和杀戮。
锡金在印度严密管控和高压统治下变成了听话的小羊羔,他们忘记了祖宗,丧失了民族自尊,政治、经济、人权以及生活并没有提高。更没有意识到亡国带来的心灵伤痛!
成天还乐呵,乐呵!
锡金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它的东面是不丹,西面是尼泊尔,北面是我国,南面是印度。锡金这个国家历史上曾数次被邻国欺辱,尼泊尔,不丹,印度都曾欺负过它。
尤其是清朝乾隆后期,锡金大片土地被尼泊尔和不丹吞并,十九世纪,英国将其置于控制之下,并迫使清政府承认英国是锡金的保护国。
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退出锡金,但又遭到了印度的入侵,1975年印度强行解散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控制锡金议会废黜锡金国王,锡金国王被迫流浪美国,之后印度操控锡金举行全民公投,最终将锡金纳入印度领土,从此锡金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锡金被吞并后,印度对锡金实行严格的封锁和思想文化上的同化,以便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
锡金平日里除了印度人几乎不见其他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印度明令禁止这两个国家的人进入锡金,而其余国家的人想要进入也要通过严格的审查,这一做法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并无多少不同,印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将锡金封闭起来。除此之外,印度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这导致如今锡金境内的印度人呈暴增状态,目前该地区的印度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原锡金人口,而锡金大街小巷上张贴的也都是具有印度文化特色海报,标语,如印度人极其崇拜的圣雄甘地,学校里,学生也被强制学习印度语和印度文化。
除了文化上的入侵与阉割,印度还派遣大量部队驻扎在锡金,严格监视锡金境内的一草一木,一旦有反印度运动的出现就会立即遭到镇压。
文化上的入侵,大规模的移民以及武力上的镇压已经很难再让锡金人有复国之念了,但为了彻底消除这一隐患,印度人还对当地实行收买政策,即每年向锡金提供大量援助,划拨巨款支援锡金的发展,所以锡金人的收入每年都在上涨,实事求是的讲,锡金人目前的生活水平确实比以前要好的多。
如今,印度吞并锡金已经过去四十余年了,近乎两代人,而锡金境内的反印呼声也早已不见,或许目前还有一部分人会怀念曾经的锡金王朝,但相信不久的将来,锡金人一定会彻彻底底的忘掉自己曾经的国家曾经的文化,而仅仅只会认为自己是印度的一个邦一个民族,大势所趋,无法改变。
谢邀。锡金国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芝麻小国”,其面积只有7096平方公里,上海市的面积是6300平方公里,天津市的面积是11300平方公里,锡金这个国家,就比上海市大一点点,大家可以直观感受一下。
而且锡金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整个国家可以说是“挂”在山壁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坡度非常陡,落差非常大,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感受一下:
1975年,印度动用军队占领锡金王宫,罢黜了锡金国王帕尔登,使得锡金成为了印度的一个邦,完成了吞并。而帕尔登则流亡美国,组建锡金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1982年,帕尔登在美国纽约逝世。
虽然这是发生在现代国际社会的国与国之间的“吞并”行为,但这个事情并没有在国际社会引起多大响动,2005年之后,我们国家也正式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而不是主权国家。
在这一刻,印度对锡金的吞并行为,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
在更远的历史上,锡金曾是吐蕃的一部分,后来成为清朝的藩属国。19世纪以前,锡金先后遭到过尼泊尔和不丹的侵略。1861年,英国殖民者迫使锡金签订了《庭姆隆条约》,使得锡金成为了英国的保护国。
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想要接住之前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势力范围,便效仿英国向锡金派遣政务官,意图吞并锡金。1950年,印度迫使锡金签订了《和平条约》,接管了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大权,使得后者正式沦为保护国。
到1975年彻底吞并锡金,这一切做得可谓是水到渠成。
那么被印度吞并以后,锡金人过得怎么样呢?
1981年,锡金人口总数为31.5万,到了2020年,增加到72万人。根据2011年的数据,锡金邦的人口构成中,尼泊尔人占75%,锡金族占16%、雷布查族占13%、还有少部分藏族等等。
其中,锡金族和雷布查族是锡金原住民,尼泊尔人是随着英国入侵,以及后来印度吞并后的同化政策中,源源不断进驻锡金的,现在已经成了锡金邦内人口最多的民族。
吞并锡金之后,印度就在锡金不遗余力地推行同化政策,首先便是源源不断地向那里移民,将锡金本地人淡化成了少数民族。其次就是在锡金多处街头设立甘地像,同时在教育上强制要求学习印度语言,学习印度风俗和历史。
在持续多年的人口移民和文化殖民下,现在的锡金人已经没有了锡金王国的概念,大部分人都认定自己就是印度人了。
另一方面,吞并锡金之后,印度政府采取收买政策,每年拨款支援锡金的建设发展,使得锡金人的收入不断增长。现在锡金已经是印度人均收入排名前3的邦了,这比在锡金王国时代要好太多了。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锡金从无到有,逐渐有了皮革、纺织、酿酒、造纸等轻工业,还建造了15座水电站,公路通车里程1500公里,其中还有约500公里的柏油路。
锡金人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也提升了不少,虽然依旧辛苦,但大多数人能够吃饱饭了,还有学可以上,在这种山地国家,交通也比以前好多了。
转念一想,如果锡金一直是独立的,有一个印度这样的恶邻,一直处在苦苦的抗争状态,是很难有如今的提升的。
而且锡金很早就已经处在印度势力的笼罩下,其国防、外交、经济大权早在印度手里了,印度对锡金的吞并,也是顺手的事情。
在多年的同化政策下,锡金本地老百姓也没人想着要独立、要抗争了,要是有人说抗争独立,估计锡金人会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这不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吗。
所以真的挺令人唏嘘的,这就是小国寡民的悲哀。
相对于印度其他地方,还有附近的孟加拉国来说,锡金由于印度的大量经济补助,其实还算是比较富裕的。然而当年锡金成为印度的一个邦以后,当地就基本进入了与世隔绝的状态,当地人的各种生活问题非常多,整体的生存环境相当不好,跟隔壁的不丹有天壤之别。
锡金旧称“哲孟雄”,是喜马拉雅山南部的一个小国,上世纪被印度所吞而消失。其实印度得了锡金以后也是心中不安,感觉不太稳妥,所以对于锡金也是格外费心。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来也就不咋滴,更何况地小民贫的锡金,在印度治下就更难发展起来了。锡金总面积仅有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多万。与一旁的尼泊尔还有不丹非常相似,锡金也是北部多冰川高山,南部有纵向分布的狭小河谷平原,整体地势落差非常巨大,南北气候差异明显。锡金地处西里古里走廊要冲,是印度恒河平原与其东北部往来的交通要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不仅面积小,锡金也没太多的自然资源,全境三分之一被森林覆盖,这也是当地最重要的资源。其他比如煤矿还有铜矿虽然也有一定储量,但因为开采难度很高,所以商业利用程度很低。长久以来,锡金的经济以农业、旅游还有森林开发为主,不过锡金除了是世界主要小豆蔻产地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出彩之地。包括其首府甘托克在内,锡金并没有大型城镇,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中小型村镇之中,当地的城市化率也相当低。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业基础还有农业发展条件,当地只有零零星星的半机械化半手工的工厂。比如酿酒、肥皂加工、造纸、火柴、水泥、木材之类,生产工艺落后而且产能低下,能够提供的工作机会也非常少。如今的锡金,其失业率位居印度首位,是印度整体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当地年轻人压力巨大,人口外流严重。
当年得到锡金之后,印度就基本将其“束之高阁”了,锡金几乎就中断了除印度之外世界的联系。所有想要进入锡金的人,都要经过重重严格的审查,额外还有诸多附加条件才能进入,而中国还有巴基斯坦的访客被除外,怎么申请都是不可以的。长久以来,旅游业一直都是锡金主要经济支柱,不过几乎所有游客都来自于印度各地,极少有外国游客。除此之外,印度还在锡金到处摆放甘地像,在锡金的学校进行印度化教育。为了提升锡金人对于印度的整体认同,印度也是费尽心思,还大规模移民。如今锡金原本的土著锡金人仅剩13%,超过四分之三都是外来的尼泊尔族,还不少有印度斯坦人。随着印度的动作不断,加上老一辈锡金人的离世,现在的锡金年轻一代对于曾经的锡金王国已经没有多少感觉,而对于印度的认同已经算相当高的了。
为了稳住锡金,印度每年都会给锡金一笔巨额补贴,这也是锡金最主要收入来源。凭借这些资金,锡金的识字率超过98%位居印度首位,而贫困率只有8%,当然这是印度的数据。如今的锡金整体经济发展依旧非常落后,虽然有印度给的钱,但当地失业人口众多压力很大也是事实。锡金王国早就已经远去,对当地的锡金民众而言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也最符合实际的,好不好只有自己心里明白。
锡金邦是印度经济体量倒数的五个邦之一,根据2018年的数据统计,当年锡金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2亿美元。
锡金原本是英国殖民时期的附属国,而后在1947年成为印度的保护国,在1975年印方强行吞并了锡金成为一个邦。在当时为了震慑锡金的反对者,印度对这个人口仅有20万人的小国派出了4万军队。而由于当时国际社会各方同印度关系紧密,于是这一吞并行为为当时大部分国家所默认。
之所以锡金邦经济发展并不算发达,主要因为这一地区的产业以农业为主,64%的锡金人依赖农业生存,但由于锡金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高原丘陵地区,所以农业用地很少,只占到总面积的13%,而即便是种植的也大多是玉米、小麦等低经济附加值农作物,仅一小部分是豆蔻这种较高经济附加值的农作物,所以导致锡金人普遍处于刚解决温饱状态。
尽管印度长期向锡金提供资金援助,但都是杯水车薪,因为锡金的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制造业基本为零,大多是小手工业,仅有小部分食品加工业。虽然一度旅游服务业旺盛,但到访游客需要经过印度政府的严格审批,导致这一产业始终没有发展起来,直到2018年锡金才刚建成一座小型机场。
而在教育方面,印度对锡金的支持也并不足,在目前61万人口的锡金,初等中等学校仅百家,部分偏远地区甚至都缺少基本教育。教育的不足导致锡金人口的识字率不到70%,甚至低于印度平均识字率的74%水平。
不过要说印度加强移民同化并不确切,目前锡金的主体仍然是锡金人和不丹人,第三位的是尼泊尔人,至于比哈尔人等印度人种则是在前五名开外。而眼下锡金虽然官方语言是印地语和英语,但的主要语言则是尼泊尔语,使用人群比例占到了62%。
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印度也在加强锡金的发展,但碍于地理、地缘等原因,锡金的发展仍然较为缓慢,而发展速度也位列印度各邦中下游水平。
你喜欢哪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古诗词?
我最喜欢的充满生活情趣的古诗词,就是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了。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读完辛弃疾的这首诗,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沉醉在幸福中的情景。你看,有明媚宜人的风景,有各自忙碌不休的孩子们,诗人隐身在这些画面的背后,望着眼前的这一切,内心自然而然充满了闲适满足感。家庭是温馨而甜蜜的避风港,舒适又自在,在家可以静养身心,尽享天伦之乐,辛弃疾自也不例外。看到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放在今天,不管居住条件怎么样,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相互照料,彼此照顾,和和美美,我们同样也能够体会到辛弃疾所描写的这种天伦之乐。正由于此,我特别喜欢辛弃疾的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古诗。
唐朝的诗人身上本身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正是这样的一种气质,使得整个唐朝成为了诗的国度,上至文人士大夫,下到普通的平民百姓,那都能够出口成章。张九龄的诗也是极为有特点,一些作品可能看似很普通,但是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例如这首《赋得自君之出矣》,写得就很伤感,也很深情,通篇只是那么淡淡着笔,却是道尽了骨子里的相思之苦,所以这样的作品,也最能够体现出诗人的一片深情。
《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诗里面描写相思的作品可谓是数不胜数,不过张九龄这首诗又是别具一格,它以乐府诗杂曲歌辞为名,“赋得”二字也是大有深意,所谓的“赋得”,其实是摘录古人的名句,重新再创作,这种创作手法古来有之,从六朝到唐朝,无数的诗人使用过这种创作手法,不过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落入了俗套,只有张九龄的这首《赋得自君之出矣》,却是与众不同,从而写出了新意,成为了一首新的经典。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去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唐代的不朽名诗。一时一景,反映的是时间的顺差。去年的“人面桃花”,今年的“人面”不知去哪儿,景色依旧,缺少美女的衬托,心中自然惆怅,门依旧,桃花依然。多美的情诗在脑海中相连图,使人浮想联翩,这首诗的一景一人,成了千古绝唱。美在眼中的“人面”与“桃花”。
超喜欢宋代 辛弃疾的《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西头卧剥莲蓬。
我喜欢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优美的词句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他的高尚人格。是值得学习和称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