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本文导航目录
有人说儒家的道德也是一种“契约”,你认同吗?儒家道德以什么标准制定、由谁来监督?
儒家思想是一种道德标准,道德标准里又分成个人标准和社会标准两种,个人标准对社会危害不大,属于居家自我道德规范,社会标准对社会和别人造成伤害。公共汽车上抢夺方向盘,高铁上霸座都属于社会道德标准,这个对社会造成危害。儒家思想里,个人道德标准受家族长老族规管理,没有造成社会伤害的,原则上不受族规惩罚,但是娶亲,婚嫁,家族事务不得参加,死后不得入族谱,祖坟。等于从人际交往中隔离起来!对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人,比如通奸、犯科,偷盗,邻里纠纷等,家族长老有权通过家族会议处理,有些送官,有些杖责,有些鞭刑,甚至沉猪笼闷死都是经常有的!过去没有公共汽车,高铁等大型运输工具,所以找不到这一类的参考资料,但是过去有马车和船运两种方式,马车有马帮,船有船帮,不是你想自己干啥都可以的,必须通过帮会,就像现在的行业协会,但是那个时候的帮会像家族一样,有判人生死的权利,非常厉害的。其它的大的杀人案,家族纠纷,流窜犯就属于官府的管辖范围了!过去交通不方便,县衙官吏有限,怎么管理社会?其实很多都是私刑处理了,最多给县上写个报告了事!像高铁霸座,抢夺方向盘的事情,如果激起民愤,乱棍打死也是正常的,所以不要以为古代没有处罚,古代的处罚比现在严苛的多!
谢邀请!我想中国儒家道德若是契约的话,应当以心灵情感为尺度,靠神明鉴察言行和内心;同时民俗文化传统中存在一些规矩、禁忌、诫律,它们相当于"护法卫士"和"清道夫",无形中强化律己意识,对失德者进行监督;中国历史上还有较多的善书,如《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等等,对冥顽自私违约者,也有劝善、警示、训化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玉历宝钞》里提到的十八层地狱,作恶多端的人要下地狱,是很可怕的。以地狱对违德者进行劝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价值取向(人生观)。它不是“契约”,因为它讲的是道德。而道德不具备约束力。但如果大家都认可这种思想,都用这种思想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它就自然形成了无形的“契约”。
规范言行,惩恶扬善靠自觉和道德,靠口诛笔伐是做不到的。是痴人说梦。只有具备约束能力的国家机器才能做到。法律才是具有约束能力的“契约”。
法律是行之有效的。但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法律用“公平,公正,(无私)”来维护每一个人的权力和义务。但它做不到“事事亲临”。法律只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
当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如果人人能自觉的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法律则可寿终正寝,成为摆设。
如果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信心,从长远来看,法律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临时手段。法律是契约,但法律是通过契约来引导社会守规矩,讲道德。法律并不嗜血。法律希望无人来打官司。
道德不是契约。但我遵守。希望你也遵守。
儒家思想也叫契约的话,就是一种自律的无约束力的契约。本质上是一堆废话。
去你妈的儒家道德吧!看看那些抢司机方向盘的,霸座的,都几千年了有个屁用,必须法制!就象美国一样,赶快接轨吧!
儒家的道德思想?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理论。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至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儒家的最高理想。
“天下为公”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理想。“天下为公”意思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使百姓得到幸福。
“天下为公”的道德伦理思想,是孔子以来无数志士仁人追求的崇高理想,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的崇高理想。孔子是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最受推崇的伟大思想家,其影响已远超出中华民族的范围。因此,“天下为公”的思想也具有广泛的影响。
答,儒家哲学首先是一种成德之教,其核心是成就德性,成就人格。一个人要有智慧,首先是必须有德性。年轻人做学问,立志要成就名山事业。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永远是经典,儒家的道理思想讲人格成就,并不单纯停留在一般的规范伦理,它要有一个超越性的基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最大的流派儒家。
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具体内容:首先说说孔子学说思想。在“礼乐崩溃”、“天下大乱”的时局下,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理论,成为古代哲学史上最早建立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创作背景}孔子的思想主要分三种。第一,“仁学”思想。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而要做到爱人,就应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以仁为基本范畴,建立起他的哲学和伦理学思想体系,从而为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和思想统治奠定了基础。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第二,礼乐思想。孔子所说之礼,表现在对古代思想的改造上。
其内容分别是:其一,补充周礼。孔子打破西周“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齐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礼乐能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他以仁释礼,将仁礼结合,提出克己复礼,赋予周礼更加丰富的内容。其二,孔子所说的礼是“礼制、礼仪”。
儒家将礼乐结合,不只是把礼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力图进入精神层面,用礼乐培养内在的纯真美好感情。他言称必礼。
礼乐同仁义一样,成为儒家最重视的基本观念,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三,其他思想。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务实精神;“中而不伤”的中庸之道;还有重视“父慈,子孝,兄良…….”的道德修养;主张“德政”,提出重德轻刑的政治主张;提倡“有教无类”。
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其中核心是仁和义。
《易经.系辞》里说: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仁与义”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
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
答案如下:
儒家思想道德最高境界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恢复周王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以教化礼仪制度治理国家。把国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都归于礼仪制度上。恢复周王朝严格的等级观念。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乃是跨了时间界限,对我们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中庸的先期条件是:慎独。 要求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不要偏离道,偏离了就不好了。就容易成了小人,因为,小人总是自己独处的时候乱来,做些不耻于道德的事情,有人的时候再装做君子的样子,这是毫无益处的,因为,事实是掩盖不了的。
仁义道德出自儒家吗?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义道德是儒家学派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仁义道德出自儒家,出自孔圣人。
儒家的道德礼义指什么?
仁义礼智信,汉语词汇,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儒客推崇。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