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本文目录
木木老师文言文144字?
木木老师,字秋江,号东篱,为人正直,性善良,喜好读书,尤其喜好文言文,擅长诗词。
一日,木木老师偶读《论语》,感其对孔子思想和道德的推崇,深受启发,遂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此,木木老师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文言文研究之路,并成为了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木木老师一生热爱文言文,不仅深入研究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还学习了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文言文大师。
木木老师的研究成果和人格魅力,深受后人尊重和怀念。他的贡献和影响,不仅在国内,也在海外,成为了许多人学习文言文的榜样和动力。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中宾语前置的标志?
问题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两句里的后一句是宾语前置,“会不相从许”即“会不许相从”,但是问“标志”就是钻牛角尖的问题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宾语前置”并非出自文言文,而是出自古代诗词。请看原文:
……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南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
诗中此句的倒装,并非出自“语法的规律”,而是为了“押韵”。即“语”和“许”的押韵,这种为押韵而出现的“倒装”是没有规律的,也没有“语言标志”。如:
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清泉流石上”也是这种倒装。
《狼》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省略句,倒装句?
1.屠: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3.投以骨:同于“以骨投之”,意为,(屠户)把骨头扔给狼 之,指屠户 4.从:跟从。
5.并驱:一起追赶。
6.窘:困窘,处境危急,急迫。
7.敌:名词活用为动词,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8.顾:原义:回头看,本文指往旁边看。
9.积薪:堆积柴草。
薪,柴草。
10.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苫,覆盖。蔽,遮蔽。 11.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12.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夫。
眈眈,注视的样子。
13.少时:一会儿。
14.径去:径直走开。
15.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
16.久之:过了一会儿。之,助词,调节音节,没有实际意义。
17.瞑:闭眼。
18.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空闲。
19.暴:突然。
20.毙:杀死。 21.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打洞 这里作动词用 。其,指柴草堆。 22.隧:指在柴草堆中钻洞。这里名词作状语。 23.尻:屁股。 24.假寐:原意是不脱衣帽坐着打盹,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假,假装。寐,睡觉。 25.禽兽之变诈几何: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 26.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或:只会让人笑话罢了。)
27.股:古今异义,大腿。 词性活用 1.狼不敢[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状语,攻击)。
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柴草堆中打洞)。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覆盖)。
7.一[屠]晚归(名词,屠户)。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仅有。 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止”同“只”, 仅有。 意神情, 意暇甚。
企图,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敌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人, 盖以诱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虚词的用法 (1)之 助词,的 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例句: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不译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 投以骨。 介词,用 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 来盖以诱敌。 使动用法 死:使。。。死,杀死。 省略句 省略宾语 “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以骨投之”。 “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原文为“以骨投之”。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原文: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路。 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屠夫)大吃一惊。 (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此文出自清朝·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狼》
意暇甚是什么特殊句式?
倒装句,属于其中的“状语后置”一类。其中“意暇甚”即“意甚暇”。
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中的引文,出自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狼三则》中,原文是: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2、“目似瞑,意暇甚”一句里“瞑”是闭上眼睛的意思。“暇”的本意是时间,句中指悠闲。
3、引文可译成:眼睛好似闭上,神情显得很悠闲。
孙权劝学中之的用法?
《孙权劝学》中“之”字只出现了一次。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此处的“之”字,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之字在文言文中属于一词多义,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例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二、“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三、“之”作助词用
1、“之”作结构助词
例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例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跟本文中用法一致。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