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手机) |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义不为,非勇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孟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墨家: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法家: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
2.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名言翻译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这颗爱心就叫做“仁”。
什么是“仁”?孔子没有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所以仁就是爱,而且这种爱是什么呢,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爱,它不简单是我爱你,它是要怎么样呢,正反两方面。
正面的你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想通畅,也让别人通畅,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说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饿肚子,你不要罚人家饿饭,所以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所以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或者说,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那么在孟子那里呢,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了一股正气。我们通常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其实孔和孟是不一样的。
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爱,义是什么呢,义是羞恶之心,羞是什么,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恶呢,就是憎恶别人,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所以在孟子这个地方,他有一股气,因为义既要批判自己,让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还批判别人,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还批判,所以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这个精神力量它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东西在孟子那里就叫做浩然之气,所以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有了浩然之气后,他就有了势,有气他就有势,有势他就有力,所以孟子说话咄咄逼人,很不客气的,我们去读《孟子》这本书,你打开第一章《梁惠王上》,说什么呢,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你那么大老远的跑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啊?孟子怎么说,“王,何必曰利?亦仁义而已。”大王,怎么开口闭口就讲好处啊,讲讲仁义嘛,一下子就给他顶回去,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为什么讲仁义,不要讲利害。
所以孟子说话他是直通通的,孟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读孟和读孔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之后你就振奋,你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找个人争辩也行,找个人辩论也行,孟子很好辩的。
所以读〈孟子〉我是读到了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下面讲墨子。
墨子这个人,孟子是不喜欢的,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为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他把墨子骂作禽兽的,其实我们看,孟子和墨子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相通在什么地方呢,“行侠仗义”,如果要比较一下,孟子仗义,墨子行侠,孟子喜欢仗义直言,刚才我们举过例子了。
墨子自己做,大家都知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公输般也叫鲁班,因为鲁班的地位太高了,我们就不要用鲁班这个名字了,公输般为楚国造了一种攻城的器械,叫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有说是从齐国,有说是从鲁国,赶到楚国的郢都去制止这场战争,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事,当然这场战争墨子是制止了。
墨子先说服公输般和楚王,看来说不服,然后实地演练,解下衣带做城墙,拿一个板子做模拟,和这公输般过招,公输般用九种攻城的办法,墨子用九种守城的办法,最后公输般没有办法了,墨子办法还没用完,公输般说:我有一个办法,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是什么办法,我也不说;楚王说:你们说说嘛,什么办法;墨子说:公输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臣杀了嘛,把我杀了不是就没有人帮助宋国了嘛,但是我告诉你,我的弟子三百人已经带了我的办法和我的工具守在宋城之上了,单等楚兵来送死。楚王只好不打了。
问题是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闲事,有人说墨子是宋国人,因为墨子的出身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宋国人,一种说是鲁国人,但是根据这一段记载,我们知道墨子当时不在宋国,他要么在齐国,要么在鲁国,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赶到郢都的,而且墨子救了宋国以后,他离开楚国回国的路上,经过宋城的时候,天上下大雨,宋国人还不让他进去避雨,所以墨子是跟宋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他完全是行侠仗义。所以我读墨子,我是读到了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什么人生智慧呢?我们来说老子。老子和韩非又有相通之处,我们有的哲学家就是把孙子、老子、韩非子合在一起讲的,认为从《孙子兵法》到《老子》到《韩非子》一脉相承,在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就是老子哲学来源于军事辩证法,《老子》这本书是可以当作兵书来读的,它里面有很多兵道,但是这个军。
3.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名言翻译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这颗爱心就叫做“仁”。
什么是“仁”?孔子没有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所以仁就是爱,而且这种爱是什么呢,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爱,它不简单是我爱你,它是要怎么样呢,正反两方面。
正面的你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想通畅,也让别人通畅,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说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饿肚子,你不要罚人家饿饭,所以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所以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或者说,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那么在孟子那里呢,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了一股正气。我们通常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其实孔和孟是不一样的。
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爱,义是什么呢,义是羞恶之心,羞是什么,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恶呢,就是憎恶别人,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所以在孟子这个地方,他有一股气,因为义既要批判自己,让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还批判别人,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还批判,所以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这个精神力量它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东西在孟子那里就叫做浩然之气,所以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有了浩然之气后,他就有了势,有气他就有势,有势他就有力,所以孟子说话咄咄逼人,很不客气的,我们去读《孟子》这本书,你打开第一章《梁惠王上》,说什么呢,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你那么大老远的跑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啊?孟子怎么说,“王,何必曰利?亦仁义而已。”大王,怎么开口闭口就讲好处啊,讲讲仁义嘛,一下子就给他顶回去,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为什么讲仁义,不要讲利害。
所以孟子说话他是直通通的,孟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读孟和读孔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之后你就振奋,你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找个人争辩也行,找个人辩论也行,孟子很好辩的。
所以读〈孟子〉我是读到了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下面讲墨子。
墨子这个人,孟子是不喜欢的,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为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他把墨子骂作禽兽的,其实我们看,孟子和墨子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相通在什么地方呢,“行侠仗义”,如果要比较一下,孟子仗义,墨子行侠,孟子喜欢仗义直言,刚才我们举过例子了。
墨子自己做,大家都知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公输般也叫鲁班,因为鲁班的地位太高了,我们就不要用鲁班这个名字了,公输般为楚国造了一种攻城的器械,叫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有说是从齐国,有说是从鲁国,赶到楚国的郢都去制止这场战争,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事,当然这场战争墨子是制止了。
墨子先说服公输般和楚王,看来说不服,然后实地演练,解下衣带做城墙,拿一个板子做模拟,和这公输般过招,公输般用九种攻城的办法,墨子用九种守城的办法,最后公输般没有办法了,墨子办法还没用完,公输般说:我有一个办法,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是什么办法,我也不说;楚王说:你们说说嘛,什么办法;墨子说:公输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臣杀了嘛,把我杀了不是就没有人帮助宋国了嘛,但是我告诉你,我的弟子三百人已经带了我的办法和我的工具守在宋城之上了,单等楚兵来送死。楚王只好不打了。
问题是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闲事,有人说墨子是宋国人,因为墨子的出身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宋国人,一种说是鲁国人,但是根据这一段记载,我们知道墨子当时不在宋国,他要么在齐国,要么在鲁国,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赶到郢都的,而且墨子救了宋国以后,他离开楚国回国的路上,经过宋城的时候,天上下大雨,宋国人还不让他进去避雨,所以墨子是跟宋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他完全是行侠仗义。所以我读墨子,我是读到了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什么人生智慧呢?我们来说老子。老子和韩非又有相通之处,我们有的哲学家就是把孙子、老子、韩非子合在一起讲的,认为从《孙子兵法》到《老子》到《韩非子》一脉相承,在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就是老子哲学来源于军事辩证法,《老子》这本书是可以当作兵书来读的,它里面有很多兵道,但是这个军事。
4.墨家有哪些派别,墨子名言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然古往今来人们都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杨墨,这是有失公允的[1]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1、兼相爱,交相利。 (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墨子2、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3、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翟4、勇,志之所以敢也。 ——墨子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
——墨翟6、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墨子7、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墨子8、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9、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10、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钓鱼人躬着身子,不是对鱼恭恭敬敬;用虫子作为诱饵捕鼠,不是喜爱老鼠。)
——墨子11、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12、仁人之所以坏事,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13、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14、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墨翟15、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非攻》16、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 ——墨子17、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18、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墨翟19、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20、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墨子21、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墨子 《墨子·小取》22、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 《兼爱中》23、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 ——墨子24、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
——墨翟25、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即使面对危险,都会勇敢的站出来。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侠” ——墨子 《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26、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源头混浊,水流不能清澈;行为无信,名声必然败坏。) ——墨子 《修身》27、食者,圣人之所宝也。
——墨子28、刚天下者兵也 ——墨子29、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墨子30、天下有利则治,无义则乱 ——墨子31、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墨子 《墨子》32、义,利也。
(利是义的本质) ——墨子 《经上八》3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 闪$点情 话网)不足与友。
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
——墨子 《墨子·修身》3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35、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墨子36、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君子不用水为镜子来照自己,而用贤人为镜子来照自己。) ——墨子37、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墨子。
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的经典名句您好,我是知道id晋中Wjl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墨家代表人物
墨翟(墨子)战国时期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己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士亦有染。
天下有利则治,无义则乱
道家代表人
老子、庄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祝您在百度知道平台畅游愉快
百度知道的 专业团队为您解答
6.【急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个学派代表人物的名言儒家的代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义不为,非勇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孟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墨家: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法家: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
7.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他们各自代表性言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他们强调出世与礼乐!人们的行为要合乎礼!出世就是做官,以治理天下,恢复礼乐!这是孔子继承了老子的说法,老子说过,要是有机会还得做做官!
老子与庄子是道家的代表,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人呀,你要多效仿自然,它创造了万物但从不以此而自居,老子很欣赏自然的这一点!有很多言论都来源于自然与生活!庄子的道家思想继续发扬老子,庄子的《逍遥游》,庄子妻之死,他先是悲伤,而后鼓盆而歌,妻子归与自然!庄周梦蝶,庄子与惠子观鱼等!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强调通过法来使过家强大,“刑不避大臣,赏不遗匹夫”“世异则事异”韩非子本是韩国的公子,但韩王不听他的变法,他真切的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无耐只有跑到秦国,嬴政是很欣赏他的才华,没想到的是身为同门师兄的李斯和姚贾害怕失宠于秦王,便诬告韩非,最终韩非客死异乡!他的本意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秦国的强大从而来保护韩国!
墨子是墨家的代表,强调兼爱非攻,希望不要发生战争,人与人之间当和平共处
本人认为不论是哪家的学说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或者说希望人间美好,充满幸福,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也很难得!天有显道,阙类唯彰
8.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名言墨子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力,形之所以奋也。
圆,一中同长也。 孟子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①。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现存七篇。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山东省邹县)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①这句话原文为:“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
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离娄下》。
①[大人]有德行的人。 ②[赤子之心]婴儿天真纯洁善良的心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离娄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
①[放心]指丧失了的“善心”。“求其放心”的意思是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
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
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以上《道经》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能,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兼(廉)而不刿,直而不绁,光而不眺(耀)。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谋,其脆也易判,其微也易散。
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
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
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