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脘的准确位置图片图准确位置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穴位密码-中脘穴
- 2、穴位养生篇—中脘穴
- 3、每天按中脘的神奇功效有哪些?
- 4、中脘怎么读
- 5、中脘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穴位密码-中脘穴
中脘为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中脘也是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 任脉 之会。
位置:
中脘穴 在人体上腹部, 前正中线 上,脐中上4寸。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五十八篇:“上纪者胃脘也”
《难经译释》记载:“太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内,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
曾用名:胃脘穴,大仓穴,上纪穴, 太仓 穴,胃管穴,中管穴,三管穴,中碗穴。
中脘穴位置在胃脘之中,为胃之募穴,主治胃腑病症,所以称之为“腑会”。中脘作为六腑之气所会聚之处,因为六腑皆禀于胃,胃属土,为六腑之大源。
主要治疗作用
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
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呃逆及血症等。
腹痛
《针灸大全》记载“中满不快,胃脘伤寒,中脘一穴、大陵二穴、三里二穴”。
上述记载看出,中脘与足三里上下配伍,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的治疗法则。
《勉学堂针灸集成·卷二》记载:“腹胀坚脐小腹亦坚,水分、中极各百壮,三焦俞、膈俞各三壮,肾俞以年壮,太溪、太冲、三阴交、脾俞、中脘针”。
上述方法中脘与背俞穴配伍来协调阴阳,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的“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治疗法则。
呃逆
《万病回春呃逆》记载:“大抵发呃不止,将乳香纸卷烧烟,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门三处即效”。
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膻中为气海,主要治疗气机不畅;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两穴相配伍可达降逆胃气、调畅气机之功效。
血症
《针灸大成》记载:“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气海、三里、乳根、支沟”
《类经图翼》记载:“中脘、气海上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宜灸之,其效如神”
在治疗气虚血证时,一般多用中脘配气海、足三里等穴,以达补气摄血之功。
穴位养生篇—中脘穴
中脘穴是任脉的一个穴道。中脘穴是胃之募穴(脏腑经气聚集于胸腹部的俞穴),是胃经的灵魂俞穴,胃病多取中脘穴。八会穴中的腑会穴,回阳九针穴之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会穴。对调养脾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脘对应于解剖学中胃脘的正中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分。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如下图所示)
中医学称“用穴如用药”,且无任何副作用,直接见效果。比任何的外在介入治疗都安全。人体的经络穴位共有365个穴,中腕穴是临床常用穴,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够发挥神奇的作用。
中脘穴就像与生俱备的人体药箱,我们身上的365个穴位也被医家先辈们称之为人体自带的大药房。
胃的功能 胃喜热,最怕寒冷,指的是进食饮食物的温度和属性。如果是胃部着凉也会导致胃脘部不舒,严重的会呕吐,腹泄。平时保健可用热水袋多热敷中脘,艾灸也可以。没有条件做艾灸的朋友,可以按摩中脘穴位。
经常的刺激中脘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之功效。可祛除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中医临床上辅助治疗慢性肝炎的必选穴道。因中气虚弱导致的子宫脱垂症状也有显著疗效。
中脘、足三里、梁丘、承浆穴四个穴位组合,通治一切胃病,对于急性胃炎特效。可按摩可针灸。针灸需专业的医执业人员操作。
中脘拔罐有理气和中、行气除胀、降逆止呕、缓急止痛的作用。
我们经常听讲 “胃安则卧” 这说法,中医经典《内经》中明确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指出胃肠疾病与抑郁、焦虑等睡眠障碍相关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治疗失眠从调理脾胃开始。可在睡前,在中脘穴、大腿部胃经上的梁丘和伏兔穴位拔罐10分钟。有助于改善睡眠,对于中轻度特别是脾胃虚寒的失眠患者,一般拔罐1-3次即可入安睡。
梁丘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梁丘穴位于人体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外侧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如下图所示
伏兔穴同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大腿外侧、髂前上嵴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缘上6寸。取穴方法:坐位,膝盖成90度弯曲,掌根对应髌骨底上缘,手指并拢将手掌放在大腿上,中指指尖的位置取穴。
婴幼儿积食、吐奶,可搓热手掌捂中脘。吃到不对的东西或冰冷的东西呕吐搓热手掌捂胃部也适用。
养胃的食物:小黄米最养脾胃。特别适用于脾胃功能虚寒、大病术后的休养。
战争年代,食物比较匮乏,从战场上抢救回来的死伤病患,术后的调养皆是以为小米粥为主,经济实惠又易得。不失为病术后养虚的最佳食疗。
在北方产妇的坐月子食疗方:小黄米熬红糖粥。产后百脉待虚,小米温养脾胃,红糖补铁佳,两者搭挡,可快速调补气血。
熬小米粥时一定要熬出米油来,可加些红枣、南瓜一起煲,口感更好。
所有保健手法,食疗方,一般在早上7:00-90:00辰时这个时间段操作进行,效果更佳。
中医讲:辰时是胃经当令,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络,在辰时保健中脘效果更好,食疗吸收更优。早餐要吃好,从时辰养生来讲,吃早餐正对应的就是胃经当令的辰时。所以早餐我们一定要重视,要吃好,营养均衡,建议以流食的粥、面食为主,有助于胃的吸收,再配合中脘穴的保健,只要坚持做到,人人皆可脾胃气血充盈,吃嘛嘛香,身体健康棒棒哒。
每天按中脘的神奇功效有哪些?
中脘穴是身体上面非常重要的穴位,在中医的理论中,将中脘穴视为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穴位之一,因此,当身体出现一些疾病问题时可以采取按摩中脘穴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中脘穴的重要性非常大。
第一:消除水肿和眼袋
一般情况下,按摩中脘穴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胃肠道方面的疾病效果更佳,同时不容易出现副作用。如果你的身体出现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特别是女性出现难看的眼袋,这都说明我们的胃经出现的毛病。那么为什么眼袋的出现说明的肠胃疾病呢,这是因为胃经的起始点就是我们的眼睛下面,如果女性想要去除眼袋,按摩中脘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仅方便,同时还没有副作用。
第二:美容
除了去除水肿以及眼袋的作用之外,按摩中脘穴还具有美容养颜的效果。实验发现,经常坚持按摩中脘穴能够令皮肤看起来更加的红润,气色也会越来越好。无论男女,身体的健康情况会直接反映在脸色上面,如果身体很健康,那么脸色一定是红润的,并且这个红分布的比较均匀。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很好的保护人体阳明脉,保持一个好气色,保健身体。
第三:帮助消化
按摩中脘穴能够起到很好的消化作用,中医方面认为起到消食导滞还有疏肝养胃的作用。日常暴饮暴食或者是积食之后按摩或者针灸中脘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中脘怎么读
中脘读音是:【zhōng wǎn】。
中脘基础释义:1、谓胃的中部。2、穴位名。属任脉经,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央。腑病多治此穴。
中脘的详细释义:谓胃的中部。《难经·荣卫三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 穴位名。属任脉经,前正中线上,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央。腑病多治此穴。
中脘有和胃健脾、消食导滞(运用消除食滞的药物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等功效,可以治疗胃痛、呕吐等症候。中脘穴是位于人体奇经八脉之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在肚脐的上四寸,前正中线上,就是中脘穴的位置。
中脘穴有和胃、健脾、利水的功效,主治胃疾如常见的胃痛,腹胀,胃溃疡等。同时,也包括一些肠道疾病如肠鸣、便秘等。如果身体感到不适,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如有必要进行针刺需要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治疗,不可擅自操作。
中脘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
01
中脘穴位的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从肚脐向上4寸的位置。
02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
1、美容养颜
按摩中脘穴可以美容护肤,延缓皮肤的衰老。中医认为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疏通人体阳明脉,使脸部看起来更加红润,气色也会更加健康,所以说大家应该坚持去按摩中脘才行。
03
2、促进消化
按摩中脘穴还可以治疗胃炎,加强胃动力,治疗胃胀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中医认为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消食导滞、疏肝养胃,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对我们肠胃健康很有好处。
04
治疗肠胃炎症
按摩中脘穴还可以治疗拉肚子,急性肠胃炎,缓解腹部疼痛。
05
4、消除脸部水肿、眼袋
脾胃功能较差者,脸部易出现水肿的现象,一个人长期消化不良也会容易出现眼袋,这是因为人体胃经的起始点就位于眼部以下,因此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消除眼袋及脸部水肿。
中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脘的准确位置图片图准确位置图、中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