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高大百科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 > 健康 >

茯苓的作用与功效和副作用,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2023年最新整理)

日期: 来源:高大网收集编辑:www.gdy.net.c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茯苓的作用与功效和副作用,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2023年最新整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茯苓的作用与功效和副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我想问问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1、《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2、《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

3、《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4、《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更多关于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熟记对药赤茯苓配赤芍的功效,跟我学好中药

对药:赤苓赤芍

功用:清热利水,活血祛瘀,消肿止疼。

主治:血热挟瘀之小便不利,浮肿,尿血,血热吐衄。按语:赤苓清利湿热,先升后降,赤芍入血分,凉血清热,活血行滞,能消血中浮热。两药配伍,一利一散,清去血热,利尿活血,治血热挟瘀之小便不利,浮肿诸症。

利水渗湿、健脾、养心安神

当茯苓削去外皮后,再切成厚薄均匀的片,取其中粉红色的即为赤茯苓。赤茯苓质松,略具弹性,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养心安神的疗效。

1、利水渗湿:赤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2、健脾:赤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赤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

3、养心安神:赤茯苓能养心安神,可用于治疗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而成,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止痛等功效。

1、清热凉血:赤芍味苦而寒,可以入肝、脾经,能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邪入营血之出血、发斑及血热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可与生地黄、丹皮等同用。

2、化瘀止痛:化瘀止痛是赤芍的作用之一,能入肝经,也能活血散瘀,对胸胁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症瘕、以及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血疼痛都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常用量:赤苓,10克,赤芍,10克

茯苓功效作用与主治

茯苓功效作用与主治

茯苓功效作用与主治,我们之所以非常了解它的功效与作用,这种药材不敢说包治百病,想要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与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他的'功效和作用,下面跟大家分享茯苓功效作用与主治。

茯苓功效作用与主治1

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保健效果比较理想,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就是拉肚子的话, 带下,脾虚运化失常的症状,这些小毛病都是常见的, 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效果比较理想,常与党参(一种常见的中药 )、白术、山药等配伍,相互配合来使用。有可用为补肺脾,对肺脾进行补充,治气虚之辅佐药。

痰饮咳嗽

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利水渗湿效果好,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如果不能运化水湿的话,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治疗 效果理想。可用半夏、陈皮同用,半夏陈皮一起使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渗入经络了,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 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中药茯苓的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茯苓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淋浊,健忘等症。 《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茯苓功效作用与主治2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效: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白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茯苓的作用 :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1、茯苓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2、茯苓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3、茯苓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纲目》茯苓酒)

4、茯苓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5、茯苓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6、茯苓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7、茯苓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8、茯苓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原病式》茯苓汤)

9、茯苓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10、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11、茯苓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证治要诀》)

12、茯苓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局方》威喜丸)

茯苓用药禁忌 :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赤茯苓别名是什么?

茯苓。

在临床中应用很广,与茯苓功效相似,都具有非常强去湿作用,对于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等效果非常不错,对于治疗膀胱炎、尿路感染以及肾盂肾炎、腹泻、痢疾、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赤茯苓对于干燥性咳嗽、无痰以及还有糖尿病都有一定的调理功效。建议用药时以面诊医生指导为准。

扩展资料:

赤茯苓使用注意事项:

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都是可以服用茯苓的,尤其适合出现水湿内困,水肿,尿少,眩晕心悸,胃口欠佳,人便稀烂,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的人食用。但是对于出现肾虚多尿、虚寒滑精、气虚下陷、津伤口干者不适合食用茯苓。

食用茯苓一定要注意,不可过量,如果过量食用的话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茯苓有利尿的作用,一旦服用过量的就会导致小便次数增多,从而伤了身体的根本,令人元气大伤。同时肾虚患者食用之后,会加重疾病症状,甚至出现滑精等情况,所以应注意服用剂量以及特殊人群的服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茯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茯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妙用茯苓  可健脾利水健身美容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相信大家对这种食物的功效和作用不陌生吧,在中药中它当属清热降火的翘楚,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了解一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对我们有好处,下面跟大家分享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1

茯苓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1、功效

利水药;渗湿利尿。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药材基源: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2、炮制方法

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100斤,用朱砂粉30两)

3、功效与作用

1、《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2、《伤寒明理论》记载:茯苓渗水缓脾。

3、《本经》记载: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4、茯苓治子宫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

5、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6、《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

7、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8、《德生堂经验方》记载:茯苓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

9、《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

10、《局方》威喜丸 记载:茯苓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

11、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12、《抗癌植物及其验方》记载:茯苓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

13、《仁斋直指方》记载: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

14、《补缺肘后方》记载: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

15、《用药心法》记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16、《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记载:茯苓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

17、茯苓治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味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18、《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记载:茯苓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19、《汤液本草》记载: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20、茯苓治脾虚泄泻;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

21、茯苓治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22、茯苓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23、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4、《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记载:茯苓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25、茯苓治水肿;茯苓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26、《证治要诀》记载:茯苓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

27、茯苓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28、茯苓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29、《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记载:茯苓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30、茯苓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

31、《药性论》记载:茯苓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32、陶弘景记载: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

33、茯苓治胃癌: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丁香、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日1剂。能使面浮足肿、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好转。

34、《日华子本草》记载:茯苓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35、《百一选方》 记载:茯苓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炮)。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

36、《别录》记载:茯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37、茯苓治癌瘤积毒、肺癌:茯苓、麦冬、川贝各15克,紫河车、熟地、生地、泽泻、猪苓、紫贝齿、首乌、龙骨各12克,当归、白芍、女贞子、白术、丁香、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阿胶(烊兑)、玳瑁末、芦荟各9克,砂仁、人参各6克,朱砂、琥珀、甘草各3克,牡蛎、禹余粮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接服下方:半枝莲、忽木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又换服上方。如此交流换服,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症状缓解,X线复查阴影消失。

38、茯苓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39、《本草衍义》记载: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40、茯苓治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41、《纲目》茯苓酒 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

42、《医学启源》记载:茯苓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43、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常配以人参、白术、甘草,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44、王好古记载:茯苓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45、茯苓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46、《伤寒论》五苓散记载:茯苓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47、《原病式》茯苓汤 记载:茯苓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

48、茯苓治宫颈癌: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

49、《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记载:茯苓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50、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1、茯苓治淋巴肉瘤: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2

1、食用方法

1、赤豆薏米茯苓粥

材料: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

做法:

1、先将赤小豆浸泡半天

2、将赤小豆与薏米共煮粥。

3、赤小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

4、成粥后加白糖少许

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薏米甘淡微寒,能利尿消肿,健脾止泻,清利湿热。赤小豆味酸性平,善下行,能清热利湿,解读退黄,通利水道。

2、茯苓山药大枣粥

材料:粳米50克、茯苓20克,枣(干)15克、山药(干)20克、赤砂糖30克

做法: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味即可。

功效:健运脾胃,渗湿止泻,小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者可经常食用。茯苓甘平,淡渗利水祛湿,补脾益胃,与山药、大枣佐用,药性平和,滋补脾胃,除湿止泻之功更著。

3、土茯苓老龟

材料:乌龟500克、土茯苓30克、盐2克

做法:

将乌龟去头、甲,洗净,切块。

土茯苓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至汁浓时停火,去渣留汁。

将药汁、龟肉、盐入锅,加水少许,共炖至龟肉烂熟时停火即可。

功效:这道汤清热解毒、健脾胃,治小便赤黄。

4、茯苓五味粥

材料:茯苓10克,五味子6克,粳米100克。

做法:

把粳米淘洗干净;茯苓洗净后,打成细粉;五味子洗净。

把粳米放人电饭煲内,加入茯苓粉、五味子以及水,煮 至粥熟即成。

用法:每日1次。

功效:除湿健脾,滋养心气。

禁忌:虚寒滑精者忌食。

2、用药禁忌

1、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茯苓。

2、《本草经集注》记载:马蔺为之使,茯苓恶白敛,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3、《药性论》记载:茯苓忌米醋。

4、《本草经疏》记载: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

5、《得配本草》记载: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茯苓。

6、张元素记载: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赤茯苓与白茯苓的区别 功效略有不同

赤茯苓和白茯苓都属于茯苓,但是二者叫法上不同,因此,在其它方面还是略有差别的。那么,赤茯苓与白茯苓有什么区别?

赤茯苓和土茯苓的区别

赤茯苓,也是我们常说的土茯苓,赤茯苓是一种很常见的中药材,赤茯苓对人的身体有滋补的效果,吃赤茯苓有提高身体的效果,但是茯苓有很多种,茯苓有土茯苓,还有赤茯苓,每种不同类型的茯苓吃了对身体的滋补效果也是不同的。

赤茯苓和白茯苓的区别

赤茯苓就是茯苓皮里面的红色部分,功可利尿泻心火的作用!白茯苓是赤茯苓里面的白色部分,可以利湿健脾安神!

由表及里依次是黑色的茯苓皮,淡红色的赤茯苓,白色的白茯苓,奶白色的茯神,灰色的茯神木!他们的功效都略有不同! 

赤茯苓的功效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赤茯苓具有健脾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同时赤茯苓还有利尿,消除水肿的保健功效,当然了赤茯苓还有很多的药用价值,例如可以利用赤茯苓来治疗遗精,健忘,小便不利等常见的疾病。同时赤茯苓对消化系统也是有影响的,赤茯苓对促进人体消化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茯苓的用法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其实茯苓粥的功效,以上的文章给大家做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清楚的了解到茯苓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正确的功效,尤其是孕妇服用茯苓的话,可以对安胎,治疗健忘,治疗失眠有所帮助,茯苓本身可以去湿气利于,血液循环,对养护身体治疗疾病有着不错的功效。

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茯苓的作用与功效和副作用、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手机)

相关阅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手机)

热门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手机)
  • 麻辣香锅食材(麻辣香锅食材大全)

  • By 平安鑫缘用料千张豆腐 两张蘑菇 100克黑木耳 一小把藕片 100克青菜 1把花椒 20粒郫县豆瓣 2勺生抽 2勺植物油 6勺白糖 1勺蚝油 1勺大蒜 6瓣葱 1根姜 4片火锅底料 1小块火
  • 中风导致意外面瘫之后,这样做针灸好处多多

  •   面瘫作为一种人的面部肌肉神经麻痹疾病,其本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人体疾病,但是因为现代人的不良生活习惯越来越多,这种疾病的病发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
  • 手上六条经络的作用!原来经络还有这样的作用

  •   在中医学上说手上的六条经络,其实跟我们五脏六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上班族时常会感觉到腰酸背痛,四肢无力。这并不是说只是由于长期缺乏运动或者是年纪上升所导致的,更
  • 针灸疗法价格实惠,针灸之后记得别做这些事

  •   针灸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其医疗成本是比较低的,主要需要的是医师的行医经验,针灸针的成本一般很低,所以针灸疗法的收费一般都还比较低。针灸疗法一般一次要多少钱?
  • 揉按脾经的功效及方法,气血不足的人群必看

  •   不少患有脾胃病的人群,去看中医的时候,医生会建议他们多按揉脾经,那么按揉脾经对于缓解脾胃疾病真的有效果吗?按揉脾经的方法和功效又都是什么呢?今天三顶养生网就带大家了
  • 二郎腿别再翘了!多盘腿才对身体好

  •   很多人在坐下的时候,总是喜欢翘二郎腿,但是这却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因为不管是从美观还是健康上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如果你想翘腿,还不如盘腿坐下,这样对身体也有好处。盘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