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非学不成
翻译:
一个人做事要胆大,有魄力,但考虑事情又要心细、周密;用智要圆通灵活,但行为要端正大方。大的志向没有才干不会取得成就,而大的才干没有勤学苦练也是不成的。读书并不是能记能背,而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一展露才能就任丞相,淮阴的韩信一被重用就拜为大将,他们果然都是盖世雄才,这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些。不然的话,世上能读书、能写文章却不善于做官、不善于做人的人就太多了。
班门弄斧的翻译
李太白的陵墓在采石江头.来来往往有许多诗人在那里写诗吟咏李白,把墓前的灵台都写遍了.其中有一个过客写了一首绝句:”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这是多么正确的论述(真理)呀..
范仲淹食粥心安
翻译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总煮二升米,做一锅子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要回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大人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也安定,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碗粥呢!”
2.《黔之驴》的阅读题,附答案(急求《黔之驴》习题
后有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 无驴( ) 好 事者( ) 庞 然大物( ) 远 遁( )
窥 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 虎大骇( ) 益习其声( )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技止此耳( )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 ,作者___ _____ ,字 _
____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 、等省的部分地区。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训练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㘎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
⑵ 远遁 ( )
⑶ 以为且噬己也( )
⑷ 蹄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
⑷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7.老虎的心理描写。
答: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计之曰:“技止此耳!”
8.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自主积累:一、qián hào páng dùn kuī xiá liáng shì 二、巨大的样子 小心谨慎 另外 害怕 渐渐 忍受 考虑 本领 三、1.《柳河东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贵州 2.骈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能力训练:四、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5.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8.驴。这则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写来描写驴的外强中干,从而起到讽刺的作用。
3.诸葛之瑜之驴 文言文 译文〖原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翌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
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
4.黔之驴阅读答案参考答案
1.①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3)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始终不敢扑咬它。
(4)驴忍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虎
2.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3.蔽、窥、稍
4.提示: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5.A.渐渐B.更加 C.却 D.就
6.D
7.虎 驴 行动 心内活动
8.①害怕 ②转折连词、然而、可是 ③副词,于是 ④形容词作动词,吃光。
9.《黔之驴》柳宗元 韩愈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苏询 苏轼 苏辙
5.古文《默之驴》翻译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6.黔之驴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稍近益狎( ) ②尽其肉,乃去( )
(2)翻译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 :
(3)读了这篇柳宗元的《黔之驴》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1)益:更加;去:离开。
(2)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3)①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②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③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④做事要持之以恒。(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合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稍出近之 稍: ②以为且噬已也 且:
③驴不胜怒,蹄之 蹄: ④尽其肉,乃去 去: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2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参考答案:
19、①渐渐; ②将,将要; ③用蹄子踢; ④离开。
20、①老虎看到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②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7.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根据语意用“/”为下面这句话标出朗读节奏(标一处)。(1分) 在 相 位 者 多 龌 龊 循 默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分) (1)卒用其人( ) (2)未有其比( ) (3)及为相( ) (4)普又以其人奏( )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跪而拾之以归: 太祖常劝以读书: 4、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的好处是: 5、你喜欢赵普这个人吗?为什么(至少写两点)?(2分) 《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6、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1)四闼霞敞 (2)费祎登仙 (3)濑乡九柱 (4)州城西南隅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坐窥井邑 (2)遂以名楼 (3)返憩于此 (4)州城西南隅 8、翻译下列句子。
(1)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2)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9、文中概括黄鹤楼外观特征的句子是 。为了说明黄鹤楼这一外观特征,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 , , 。
10、对这篇文章解释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 费祎登仙的传说,给全文抹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B.“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黄鹤楼的重要性的扼要概括。
C.“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一组对偶,从正面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于园》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①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②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③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④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⑤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⑥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瓜洲步五里铺 (2)非显者刺 (3)以实奇 (4)缘坡植牡丹 12、翻译下面的句子。(1)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2)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13、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14、第②③④⑤句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15、有人说文中第⑥句,不是说的于园,与文章内容没什么联系,应该删去。
你认为第⑥句应该删去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2、终于、他(赵普)、等到、把 3、跪着拾起撕碎的奏牍而回。/太祖经常劝他多读书。
4、(1)普少习史事,寡学术。(2)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5、(1)好学(2)以天下为己任(3)不顾个人安危(4)刚毅果断……(立足文本,言之有理即可6、tà yī lài yú 7、(1)城乡(2)命名(3)休息(4)角落8、(1)为何一定要到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2)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9、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10、C11、水边停船的地方;投下名帖;孕育;诞生;精心构思。
12、略13、特点是假山奇特。三个方面“以实奇”、“以空奇” 、“以幽阴深邃奇”。
14、不能。根据游园顺序来安排顺序。
由前而后的顺序。15、不能。
瓜洲众多园林和于园一样,凭借假山而有名。这一层不仅写了假山建筑的过程,而且也赞颂了能工巧匠和主人的艺术构思。
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一、《爱莲说》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时期哲学家。
2.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蔓( )亵玩( ) 隐逸( ) 鲜有闻( ) 噫( )3.学了本文后,你对“说”这种文体了解了多少?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 )⑵濯清涟而不妖(濯: )⑶中通处直,不蔓不枝(蔓: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 )⑸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 )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上文 一句,这一句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感叹?6.文章的主旨句是: 。7.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 。
8.文章写菊和牡丹有什么作用?9.文章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10.本文以“ ”字为线索,高度赞扬了莲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