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崇在文言文种什么意思chóng ①高。
《滕王阁序》:“俨骖骖于上路,访风景于~阿。” ②崇高。
《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治知己之条贯。” ③推崇,推重。
韩愈《进学解》:“拔去凶邪,登~ 良。” ④充满。
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酒于觞。” ⑤增长。
《左传?成公十八年》:“今将~诸侯之奸。” 【崇绝】高远;至高。
鲍照《舞鹤赋》:“仰天居之~,更惆怅以惊思。” 【崇乱】犹言重乱,大乱。
司空图《故盐州防御史王纵追述碑》:“上党兴袄,复提王旅;太原~,兼领郡符。” 【崇日】终日。
【崇替】兴废。陈。
2.崇文尚教是什么意思1. 谓崇尚文治。《魏书·高祖纪下》:“国家虽崇文以怀九服,修武以宁八荒,然於习武之方,犹为未尽。” 唐 李暠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诗:“偃武 尧 风接,崇文 汉 道恢。”
2. 古代掌管文化的官职。《文选·王融》:“协律、揔章之司,厚伦正俗;崇文、成均之职,导德齐礼。” 张铣 注:“崇文、成均,文学官也。”
中国古代的"教"远非限于学校教育一种含义,而首先是君对臣子、庶民的教化,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对黎民百姓的润泽。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学校、书院讲经术,论道理,开陈孝悌忠信,又可以借助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形式美人伦,以"化民成俗"。总之,"教"是与道德伦理、政治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教"的政治功能尤为显著。孟子曾通过"政"、"教"的比较,突出了教育的作用。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①孟子重教,但有政教对立的倾向。刘基仕途坎坷时,常以贾谊自况,曰:"贾谊奏书哀自哭,屈原心事苦谁论?"②"莫怪贾生偏善哭,从来祀国最多忧。"③在论述政、教关系时,也与贾谊颇多相似。贾谊曾说: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①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
(二)重德致用的教育内容
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保障和前提。荀子曰:"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①但人的培养又是以确定理想人格为前提的。对此,刘基继承了传统儒家的思想,他所描述的中国古代教育史,是一部教人成贤作圣、以孔子为范则的历史。曰:学校以教民明人伦,见于《书》、《传》,肇自虞夏以逮于今,莫不以先代圣人为师。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太皥迄于孔子,圣人迭出,莫不以道德被于民物,垂于后世。孔子即出,而天下翕然师孔子,自汉以来,释奠先师,皆于孔子。??微孔子,师不知所以教,弟子不知所以学,往古之言行无所折衷,而人不知轨范,故至孔子而后大中之论定,亘古今、弥天地不可易也。②④ 《贾谊新书·大政下》,《二十二子》本
3.天津的进哈,有个中学的口号是“崇文尚礼”后面的忘了崇文 尚礼 博学 修身——天津市梅江中学校训
崇文;崇指推崇、尊重;文指文化的累积、文化的修养。崇文即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成为有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为荣。
尚礼;尚是注重;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它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尚礼即学校注重从行为上规范学生,提高学生素质。
博学;博是博大、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博采众家之长;学指学问、学术、学识等。博学即广泛地学习,使知识渊博。对教师而言,要以博学为根基,放宽眼界、开放胸襟;对学生而言,博学是适应社会、谋求发展、服务民众、报效祖国的根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立博学之志。
修身;修即修正;身是身心、自身。孔子的“修己”,孟子的“修身”,荀子的“以修身自强”都是指修正身心。修身意即陶冶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