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夹。
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者:先秦·佚名节选: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翻译: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扩展资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2.文言文问题,摄敝衣冠 翻译 敝;又欲肆其西封 西是什么词类活用;晋参考:
1. 摄敝衣冠:<;形>;破败;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复侯生摄敝衣冠。"
2. 又欲肆其西封 西是名制词作状语活用,解释为在西面。
3. 晋侯、秦伯围赵,以其无礼于晋句式特点:无礼于晋为2113句式,晋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即属于定语后置的倒装5261句类4102型。
4. 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特点:何为名词,是有的宾语,即正确顺序为有何厌之?谓语后放,宾语前置,这是属于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教材采1653用)类型,或者是谓语后置类(教材不采用这个说法)的倒装句。
3.文言文中与“署”类似的 “假”、“代”、“摄”、“权”、“行”1、“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2、其中,具体释义如下:
假[jiǎ]:意思是代理,非正式的。如:“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出自《韩非子·难二》
代[dài ]:意思是代替,暂代。如:“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出自《列女传·仁智传·赵将括母》
摄[shè]:假借为“代”。意思是代理,兼理 。如:“若王不与祭,则摄位。”——出自《宋书·志·卷十七》
权[quán]:副词,意思是权且、暂时,可用于指“暂时行使”某职位的职权。如“权国”,就是摄政的意思。
行[háng ]:意思是行使职权。本身没有代理的含义,在代行某职权时,通常是以另一个身份来行使不属于他的职权。如:“以承宣使行守杭州”。——出自《南宋·张俊》
4.摄来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多是指现在边走边拍的意思,不过既然从宗教类提问,我就当你是问佛教用语了。
首先,纠正一下行摄二字不是一个正确组合。你这二字应该取自“利行摄事”。
集异门论九卷二页云:云何利行摄事?答:此中利行者:谓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难,困苦无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语业、方便供侍,方便救济。是名利行。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利行中最为胜者,谓不信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信圆满。若破戒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戒圆满。若悭贪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施圆满。若恶慧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慧圆满。诸如是等,说名利行。摄事者:谓由此利行,于他等摄近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利行,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利行摄事。
5.文言文《象》译文(广中有猎兽者,~~~)粤中有猎兽者,挟矢如山。偶卧憩息,不觉沉睡,被象鼻摄而去。自分必遭残害。未几释置树下,顿首一鸣,群象纷至,四面旋绕,若有所求。前象伏树下,仰视树而俯视人,似欲其登。猎者会意,即足踏象背,攀援而升。虽至树巅,亦不知其意向所存。少时有狻猊来,众象皆伏。狻猊择一肥者,意将搏噬,象战栗,无敢逃者,惟共仰树上,似求怜拯。猎者会意,因望狻猊发一弩,狻猊立殪。诸象瞻空,意若拜舞,猎者乃下,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猎者随跨身其上。象乃行至一处,以蹄穴地,得脱牙无算。猎人下,束治置象背。象乃负送出山,始返。
翻译:
广东中部有一个猎人,带着箭到山中去。偶然躺下休息,不觉沉沉睡去,被象鼻子卷起带走。他自想一定会被摧残杀害。不一会象把他放在树下,点头叫了一声,群象纷纷而来,在四面环绕,好像有什么请求。先前的那头象伏在树下,仰头看树又低头看人,好像想让他爬树。猎人明白了,就脚踩象背,爬到树上。即使到了树顶,也不知道象要自己做什么。不久,有一头狻猊走来,众象皆伏在地上。狻猊选了一头肥的,想要与之搏斗吃了它,群象战战栗栗,没有敢逃走的,只是都仰头看树上,好像请求猎人怜悯它们。猎人懂得它们的心意,就对着狻猊射了一箭,狻猊马上倒下死去。群象看着天空,好像要跪拜和舞蹈,猎人于是从树上下来,象又伏在地上,用鼻子拉着他的衣服,好像要他坐到身上,猎人便骑上大象。象就走到一个地方,用蹄刨地,得到无法计数的脱落的象牙。猎人跳下象背,把象牙捆好放到象背上,象就背着他送他出山,这才返回。
6.挟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挟xié jiā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挟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挟 xié 部首笔画 部首:扌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RGUW 五笔98:RGUD 仓颉:QKT 笔顺编号:121143134 四角号码:5508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31F 基本字义 1. 用胳膊夹着:~持。
~山超海(喻不可能做到的事)。 2. 倚仗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强迫人服从:要(yāo )~。
~制。~势(仗势)。
3. 心里怀着(怨恨等):~恨。~怨。
~嫌。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
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2. 同本义 [hold sth. under the arm] 挟,俾持也。
——《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
——《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
——《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
——《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
——明· 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4. 挟制 [coerce]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三国志平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征四方。——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挟东宫二王。
——明· 顾炎武《复庵记》 将挟兵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挟养(挟制豢养);挟挠(挟制扰乱);挟今;要挟 6. 怀抱,怀有 [harbor] 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挟仇(心怀仇恨);挟私(心怀私念);挟忿,挟怨;挟策(胸 怀计谋);挟义(怀持正义);挟奸(心怀奸计);挟嫌;挟恨 8. 携带 [carry]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9. 又如:挟册(携带书籍);挟策(手拿书本);挟子巢栖 10. 占有,拥有 [possess;own]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战国策》 11. 倚仗,依恃 [depend on]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12. 又如:挟依,挟恃(依仗);挟势(依仗权势) 13. 隐藏 [hide]。
如:挟藏(私藏);挟书(私藏书籍) 14. 夹杂;夹带 [be mixed up with]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15. 辅佐,从旁协助 [assist] 挟,辅也。
——《广雅》 16. 又如:挟佐;挟赞(辅佐);挟辅 17. 搀扶 [support] 挟澄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挟予以登。
常用词组 1. 挟持 xiéchí (1) [seize sb.on both sides by the arms]∶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2) [coerce;force sb.to submit hold sb.under duress]∶倚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其服从 2. 挟带 xiédài [carry] 携带 风挟带着沙砾袭击岩石和断崖 3. 挟细拿粗 xiéxì-nácū [provoke a dispute] 寻事生非,挑剔冒犯 谁敢向他行挟细拿粗?这刁顽全不想他妻我妇。——元· 关汉卿《鲁斋郎》 4. 挟制 xiézhì [take advantage of sb.'s weakness to enforce obedience;force sb.to do one's bidding] 依仗权势或抓住对方缺点,强使顺从 挟 jiā 基本字义 1. 古同“夹”,从物体两边钳住。
隐藏更多释义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繁体字:挟 汉字首尾分解:扌夹 汉字部件分解:扌夹 笔顺编号:121143134 笔顺读写:横竖横横捺撇横撇捺。
7.文言文《象》译文(广中有猎兽者,)翻译全文粤中有猎兽者,挟矢如山.偶卧憩息,不觉沉睡,被象鼻摄而去.自分必遭残害.未几释置树下,顿首一鸣,群象纷至,四面旋绕,若有所求.前象伏树下,仰视树而俯视人,似欲其登.猎者会意,即足踏象背,攀援而升.虽至树巅,亦不知其意向所存.少时有狻猊来,众象皆伏.狻猊择一肥者,意将搏噬,象战栗,无敢逃者,惟共仰树上,似求怜拯.猎者会意,因望狻猊发一弩,狻猊立殪.诸象瞻空,意若拜舞,猎者乃下,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猎者随跨身其上.象乃行至一处,以蹄穴地,得脱牙无算.猎人下,束治置象背.象乃负送出山,始返.翻译:广东中部有一个猎人,带着箭到山中去.偶然躺下休息,不觉沉沉睡去,被象鼻子卷起带走.他自想一定会被摧残杀害.不一会象把他放在树下,点头叫了一声,群象纷纷而来,在四面环绕,好像有什么请求.先前的那头象伏在树下,仰头看树又低头看人,好像想让他爬树.猎人明白了,就脚踩象背,爬到树上.即使到了树顶,也不知道象要自己做什么.不久,有一头狻猊走来,众象皆伏在地上.狻猊选了一头肥的,想要与之搏斗吃了它,群象战战栗栗,没有敢逃走的,只是都仰头看树上,好像请求猎人怜悯它们.猎人懂得它们的心意,就对着狻猊射了一箭,狻猊马上倒下死去.群象看着天空,好像要跪拜和舞蹈,猎人于是从树上下来,象又伏在地上,用鼻子拉着他的衣服,好像要他坐到身上,猎人便骑上大象.象就走到一个地方,用蹄刨地,得到无法计数的脱落的象牙.猎人跳下象背,把象牙捆好放到象背上,象就背着他送他出山,这才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