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今天给各位分享共享马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共享马扎读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评价当下火热的共享经济?
如果让我为2016及2017年加两个关键词,我会选择“知识付费”和“共享经济”。
这两件事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突然地大范围兴起,尤其是“共享经济”,从出租车到滴滴,从公共自行车到共享单车,从酒店到Airbnb。
有人说,共享经济是好事,因为我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来体验不错的服务甚至更佳的体验。
滴滴刚推出市场的时候,叫辆滴滴再扣去补贴,合算的简直令人发指。而共享单车也是,免去了买自行车的钱,一元钱就可以骑上一个小时。
在阅读汤姆·斯利写的《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之前,我也是站在共享经济利好的圈子里,也受益于滴滴、共享单车、Airbnb,体验过不错的服务。
但当我看完《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我不得不承认,书中提及的观点与事例在现实中着实存在,它让我更为客观地看待共享经济。
首先,汤姆·斯利对“共享经济”一次提出了疑问。因为“共享”和“经济”是相违背的两个词。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公益与无私,而经济则意味着是商业交易与自私。
汤姆·斯利举了Airbnb的例子。Airbnb一开始是由三个人发起的,他们把一些充气床以便宜的价格租出去,以为他人提供住宿,没想到他们收到了非常多申请者的邮件。
随后,他们就开始了把房子和他人共享的“生意”。在2011年,Airbnb就有了5万个房源,2012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多,直到2015年,它已经有了120万个房源,而世界上客房数量最多的最大酒店公司洲际集团的客房只有70万间。
但随着它的发展与扩张,Airbnb起初的“共享”定义已少之又少。举个例子,Airbnb最初的初衷是,和陌生人共享房间,过上当地人的生活。
但如今共享房间只占Airbnb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独立房间或独立楼房。我用过Airbnb很多次,我选择的都是独立楼房,即一个人拥有一套房子或是一栋房子。
不仅如此,Airbnb最初的“共享”是让普通人在房间闲置的情况下租给陌生人,而现在出现在Airbnb上的大部分房东可不是普通人,而是专业房东,他们都拥有多个房源。
无独有偶,我在Airbnb上预定住宿这么多次,遇到的房东都是专业房东,手下有很多房源,他们大多都过着不错的生活,而Airbnb只是他们的其中一项投资。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还给出了一个数据:在旧金山和柏林,有多个房源的房东数量占总数的40%以上;在伦敦和洛杉矶,他们占比50%;在巴萨罗那和罗马,大部分是有多个房源的房东,在有7000个房源的伊斯坦布尔,有多个房源的房东的比例不低于80%。
而这些有多个房源的专业房东,也为Airbnb贡献了大部分的收入。也就是说,你去Airbnb预定住宿,基本订到的都是专业房东的房源。真正符合“共享”的房源,可能无人问津。
因此,作者汤姆·斯利说,这已经不是共享经济了,已经变成一种不受多方监管的商业行为。
这些共享经济平台不论是Airbnb还是优步,他们的起源如出一辙,基本都是一群有才华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了麻烦,然后建了一个平台解决问题,接着他们希望把它变成一门生意。在风险投资家的帮助下,他们建立起一个成功的、不断发展的公司。
那你可能会问,他们做生意就做呗,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还是能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比较好的服务啊。实际上,是有关系的。
还是拿Airbnb举例,如果你现在是一名巴黎的市民,你应该不太欢迎Airbnb。为什么呢?
根据书中提供的数据,在巴黎,Airbnb有很大的市场,有40000个房源。为什么房源如此之多?主要是有很多投资者竭尽所能买下公寓,通过Airbnb租出去赚钱,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市场上留给普通巴黎人的房产更少了,价格更高了。
接着来看一组数据,在2014年的夏天,有66320个Airbnb的游客来到巴黎热门的玛莱区住宿,游客数量比这里居住的64795个居民还多。
你这是还能大谈Airbnb的创业理念“过上当地人的生活”吗?游客的数量已经超过当地人了,这过的完全就是游客的生活。所以,答案显而易见了,所谓的“共享经济”可能会挤占本应该属于你的资源的。
其次,如果你在共享经济提供的服务里受害了,你得不到相应的保护。Airbnb不像酒店那样需要通过消防、健康和安全检查,你的安全是否能得到有效保障,这里要打个问号。
最后,我们在共享经济平台以什么依据来判断好坏呢?答案是评分。好比我们去叫滴滴,当司机接单后我们会非常下意识地看下他们的星级评分。但很不幸,《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告诉我们,这个评分不一定靠谱。
当大部分的评分都非常高的时候,你需要警惕,这可能是有问题的。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因为公司在评价上有信息过滤,他们过滤了他们觉得不妥当的或有偏见的评价。
那怎么判断是否带有偏见进行评价,然后选择过滤呢?答案是公司的人自己决定的。所以,答案再次明晰。这就像你又是律师又是法官,所有的监督执行权都在你手上,那有什么意义呢?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做出评价的时候,可能也会有所保留。一是害怕报复,毕竟某宝上给差评,对方报复的事情并不是没有过,滴滴司机在收到不好的评价后,给消费者发了无数条辱骂短信也不是没有过.
二是有着“他也不容易”的心态,我们主观认为给我们提供服务的是个人,而不是某个公司,所以就觉得有一些小毛病就算了,还是会总体给个较好的评价。
所以,即便你看到的是没有经过过滤的评价,这个评价里可能也会有水分。何况,它们基本都会进行评价过滤。
正如这本书里说的这样,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短短几年,共享经济已经从“我的就是你的”的慷慨变成了“你的就是我的”的自私。
即便这些公司一开始是基于分享的态度来创办平台的,但渐渐,他们就会为了个人财富而利用这些公司来推动放松管制,把注意力放在了金融利益上。即便他们一开始大谈反消费主义,但这些规模扩大后的共享经济公司和它所颠覆的公司一样,走得都是消费主义的路子。
我们自然不能完全否定共享经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革,但我们应该及时跳出圈子,看看共享经济背后的那些事。这于你、于我,都是好事。
专注个人成长 微信公众号:林小白向上管理(ID:living4ever )
为什么说共享马扎在北京投放遭遇失败呢?
共享服务和产品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之前有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甚至共享篮球,现在共享业务拓展到一件非常不起眼的东西——马扎。然而,共享马扎在投放到北京的大街小巷之后却遭遇失败。
继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之后,“共享马扎”现身北京街头。“共享马扎”与普通马扎比,仅多了一个二维码。但不到一天,十多个马扎只剩下4个。公司称一半推广一半做公益。
8月13日,这些共享马扎首次投入使用,主要被投放在公共汽车站等场所。然而,几个小时内共享马扎就丢了一大半。
共享马扎上都印有二维码,因此理论上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支付租金。乘客在等待公共汽车时可以在这些共享马扎上小憩片刻。其经营理念类似于今年以来在北京等大中城市遍地开花的共享单车。
由于8月13日北京阴雨绵绵,公共汽车站乘客流量很小,因此使用共享马扎者寥寥无几。即便如此,很多马扎在投放后不久就消失不见了。
报道称,其实此前共享雨伞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一家公司在街头巷尾投放的30万把共享雨伞也是很快就无影无踪了。此类现象揭示出,势头勇猛的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限制。
北京街头出现很多共享马扎,你如何看待?
林子大了,啥共享都有!北京街头出现的“共享马扎”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宣传而已。
生活节奏的加快,确实让很多网友感受到“共享”行业的快速发展;
市面上,出现了共享单车、共享小车、共享充电器等等,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共享行业的存在,能让我们拿起手机扫一扫就感受到公共设备的方便。
早在2017年的时候,北京街头的一项“共享”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它就是北京现阶段特别有“共享马扎”,换个简单的说法,就是“共享凳子”。
一、北京乘车站外出现“共享马扎”,夸张的宣传引起了网友的质疑
共享行业的发展,确实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
但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也出现过比较“特殊”的存在,这些“共享”饱受质疑。
最让人深刻的,自然是2017年北京当地出现的“共享马扎”行业,
“共享马扎”其实就是普通的凳子,只是在上面附加了一个二维码;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共享马扎”看起来平平无奇宣传则很夸张。
“共享马扎1.0共推出五种颜色:中国红、科技蓝、共享黄、原谅绿、高级黑。
五种颜色代表着五种不同的情感,坐上去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
可真正感受到“共享马扎”会发现,它压根无法让自己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它就是一个凳子。
二、“共享马扎”没有固定的锁,它其实和普通的凳子无疑
现阶段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动等都会有固定的资料捆绑,定点还车等贡献;
但当年的“共享马扎”却压根没有这样的系统,这意味着所有出现的“共享马扎”都是无法被限制的。
没有被限制的“共享马扎”,其实和普通的凳子是没有分别的;
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家,其实都不需要添加二维码就可以直接使用,它能体现“免费”的性质,却无法体现“共享”的体系。
而且,这“共享马扎”推出后,确实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吐槽。
三、试行“共享马扎”当天,几乎所有的凳子都不翼而飞
以“弥补”北京公共座位不足为条件而存在的“共享马扎”,在现实中压根没有发挥作用!
在推行的第一天,当地市民看到“共享马扎”还是很好奇的,
甚至很多老人家都特别满意它的存在,可到了晚上,车站放置的“共享马扎”几乎完全不翼而飞;
它真的能弥补北京公共座位不足的问题吗?不,它成为了群众自私的产物。
车站旁边放置的“共享马扎”几乎不见!
而在普通路段的“共享马扎”都丢了一半,他们终究还是到了市民的家中。
四、“共享马扎”的存在更像是广告载体,打着共享的名义招揽消费者
试行第一天就完全消失的“共享马扎”,其存在饱受争议。
特别是该公司的客服人员,凭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意识到“共享马扎”真正的意义:
公司客服:已料到马扎会丢失,但该行为算是公司项目的前期推广。
公司项目的前期推广?这意味着“共享马扎”并不是真正为社会,而是为企业;
若真的是为体现“共享”业务,都会根据发展而设定贡献系统;
通过管理和追踪“共享马扎”的存在,用最低的成本弥补北京当地的不满吧,但这个企业是没有的。
它的存在,更像是吸引群众去扫码,为单位宣传而已。
五、存在意义不太的“共享马扎”,慢慢地退出了社会
被质疑过分宣传的“共享马扎”,其实在2017年后就没有了音讯。
远远看过去它就是普通的凳子,走近一看它还是一张普通的凳子;
最让人哭笑不得是,虽然印上了大大的二维码,甚至宣传必须扫描才可以使用,但大家几乎看到就可以坐下了。
没有专门的“共享”管理体系,甚至连基本的芯片定位都没有,“共享马扎”很快就被当地的群众所遗忘了。
“共享马扎”的存在,更像是企业宣传自己的手段,无法体现“共享”功能的它,早早就被当地的社会所抛弃。
共享宝马、共享马扎相继出现,共享时代真的可行吗?
共享单车大火之后,什么篮球、睡仓、雨伞、手机、充电宝……一大批旧事物就乘着风口飞了起来。日前,某共享汽车品牌表示,将率先在沈阳投放1500 辆宝马轿车,不要油钱、不要停车费,每公里 1.5元、还带 WiFi。这还没完,昨日有网友微博爆料北京街头出现一个奇葩共享——马扎,引发人们热议。
据了解,这些蓝色共享汽车全部是崭新BMW 1系汽车,于今年2月上市。共享宝马需上传驾驶证,缴纳999元押金,收费是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顶。注册用户还可以获得2次免费使用的机会,每次不超过5小时。
而共享马扎却被网友吐槽多此一举。据知,马扎座面上印有很醒目的二维码,并且在边沿上写着“共享马扎”的字样,扫了二维码之后添加的是一个公众号,并不需要所谓的付费。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共享马扎”严格来讲并不算“共享经济”,而是把马扎作为一个载体,实现推广和广告的目的。
事实上,随着摩拜、ofo相继开启全球化布局,共享经济已经成为“风口上的猪”。新思界发布的《2017-2021年共享单车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自行车的市场规模达12.3亿元,用户规模达0.28亿人。2017年将是各大运营商的爆发年,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02.8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2.09亿人。
不过,一方面是行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共享单车倒闭潮也开始涌来。今年6月中旬,悟空单车和3Vbike先后宣布退出市场,8月初,在南京市场上挣扎了近8个月的町町单车运营方也人去楼空。
实际上,共享经济的本质——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无处不共享”的发展态势下,共享经济最普遍的情况是,创造一个模式,吸引流量,流量带来风投,继续疯狂扩张,再拿风投,然后就上市。
关于共享马扎和共享马扎读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