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课题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和课题总结。
下面主要介绍怎样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怎样实施课题研究。一、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包括:准确表述研究问题和分解研究问题,将研究问题转换成假设,确定采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协调等。
(一)分解课题研究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1.确定研究目标。
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总体目标。研究目标可分平行目标、层次目标和综合目标等。
2.选定研究切入点:一是从基础性的、容易的、关键性的问题中选定;二是从已经成功的经验中去寻找;三是从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寻找;四是从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去寻找;五是从教育科学理论中去寻找。(二)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归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
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等。3.课题研究方法的使用与选择。
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一是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按阶段研究任务确定方法。
二是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标准,按研究对象确定方法 三是以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标准,按延续方向确定方法。四是以研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划分,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将研究问题中的概念转变为能通过观察来计量的变数思考时预测的研究结果(也称“半成品”)。1.积极开展理性思维。
2.掌握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研究假设应有4条标准:一是能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二是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理由;三是假设应是可检验的;四是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
3.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是:⑴提炼问题;⑵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⑶推演出理论性陈述,使假设结构化;⑷形成基本观点;⑸对基本观点再提炼,形成假设的核心。
4.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⑴要以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为基础;⑵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做出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⑶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
5.明确研究假设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设的表述应该是有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举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能够操作,能够观察和验证。
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和解释性假设。(四)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
1.应用性研究课题的设计。这类课题,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
课题特点:应用性、时代性、效益性和灵活性。课题设计:要突出“应用”。
2.经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经验研究性总结分为一般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两个层次。
课题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预先提出的、十分明确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与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识地运用教育科研的有关方法;依据科研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搜集的资料全面、完整等等。课题设计:要突出通过经验总结得出理性认识和揭示规律的主题。
3.实验性课题设计。实验性课题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变量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活动。
课题要求:研究者必须有一个关于解决该问题的设想或初步的特征理论;用比较严密的研究程序组织研究,便于重复验证;预设实验条件,把变量明确区分,加以控制;对测量的事物规定操作定义。课题设计:要突出“实验”的特点,充分体现实验要求。
二、实施课题研究 实施课题研究,主要是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概括结果。(一)搜集资料。
1.认真搜集资料。怎样搜集资料?一是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进行资料收集;二是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三是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广泛搜集资料;四是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基础材料和原始数据;五是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制订调查计划。通过调查手段搜集资料,必须搞好调查计划设计。
设计调查计划内容包括明确调查题目、阐明调查目的、选定调查单位、规定调查规模、研究调查对象、说明调查方法、编写调查提纲、拟定调查顺序和时间安排等等,。
县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应对策略如下: (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审计组在接到审计任务后,成员之间要进行讨论,熟练掌握与医保基金筹集、管理及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审计目标有的放矢。 (二)认真搞好审前调查。
审计人员要做好医保审计工作,就必须认真开展审前调查。调查可以采用座谈会的方式,邀请医保基金征收、管理及使用部门人员就有关业务流程进行讲解,这样审计人员能快捷的对医保业务流程形成一个总体印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调查基金相关的政策、制度;基金的来源渠道、使用范围、分布形成及运营情况;相关的缴费单位、个人台账资料;银行开户和管理情况等内容。 在全面准确的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要对重点业务和内控制度进行测试,以便确定审计重点和难点。
(三)不断创新审计方法。面对“海量”的医保业务数据,审计人员仅凭手工审计是无法完成预期目的,不仅浪费了精力、时间,而且工作效率也不高。
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编写相应的sql查询语句,确定审计疑点,切实发挥计算机在基金审计的作用。 要重点关注参保人员基础信息库、缴费情况明细表、支出情况表等业务数据,并与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医保基金管理机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揭示数据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四)重点确定延伸审计对象。医保基金来源渠道多、使用范围广,因此,审计人员在对基金管理单位的有关资料进行认真审核的基础上,加强对医保基金收入来源及使用去向的延伸审计,同时要注意运用随机抽样与判断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重点缴费单位和个人,保证审计富有成效。
给你个范文关于XX省预算收支执行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前言预算收支执行进度是衡量财政资金筹集和使用完成情况的主要指标。
近期,我们对近年来我省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特别是通过对预算收支进度数据的深入分析,分析总结了我省预算收支执行进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省财政资金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我省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提供决策参考。一,我省近年来预算收支情况的基本情况及特点1、基本情况。
近年来,xx省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合理安排预算收支规模,通过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全省GDP年均增长11%,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库存稳步上升。
包括中央调拨资金、稳定调节基金、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上年结余资金在内的一般预算收入合计(同省财政厅口径一致)从2008年的1055.20亿元增长到1653.64亿元,年均增长23.50%,包括上解中央支出、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出资金在内的一般预算支出合计从2008年的1055.97亿元增长到1670.99亿元,年均增长27.66%,有力支持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从预算收支进度来看,2008-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年度预算的年度预算的110.26%、105.49%、116.06%,一般预算支出分别完成年度预算的154.52%、147.64%、147.27%。
2、基本特点(1)预算收入呈波浪性增长。如下图所示我省一般预算收入分月走势图中显示,一般预算收入呈波浪性增长,在每年的1、4、6、10、12月出现收入波峰,2月是全年预算收入的波谷,且预算收入峰谷逐步抬高,12月份为全年的最高峰。
主要原因一是季节性因素影响,1、2月份通常为生产的准备阶段,加上2月份遇春节长假,有效工作日短,因而收入处于低谷。二是实行按季、按年考核税收任务完成情况,而出现季末、年末人为赶收现象,出现波峰。
图略。
(2)一般预算支出总体呈平缓后带强劲的走势。
如下图所示,2008-2010年1月至11月,xx省一般预算支出平稳推进,但到12月财政支出都会超预算30个百分点的预算进度增长,2008年12月一般预算支出更是超预算完成51个百分点。财政资金年终的集中拨付,不利于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不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图略。
二、我省预算收支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预算收支进度不均,年终集中“花钱”现象明显。
通过分析2008年至2010年的一般预算收支数据,预算收支在年底集中收支已成为xx省财政资金运行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2008-2010年一般预算收支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2月份,而财政年终集中“花钱”现象尤为明显。2008-2010年12月一般预算支出分别为351.59亿元、383.20亿元、300.26亿元,分别完成预算进度的51.81%、41.64%、29.31%。
从预算收支流量看,若预算收入中不剔除退库数额,而将其列为预算支出,则一般预算收支年终集中程度更高。2、预算收支执行进度不协调,造成库存最值差不断扩大,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受经济逐步回暖复苏影响,全省国库库存持续上升,2010年末,全省国库库存余额329.08亿元,较年初新增57.67亿元,增长21.25%。为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从2009年xx省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4亿元,2010年新增发行54亿元,xx省地方债规模占全部地方债的5.9%。
2010年xx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占当年新增国库库存的比重高达93.6%。从地方政府资金运用成本分析,存放国库的库存余额不断增加,这部分资金只能按现行活期存款利率0.36%获得利息收入。
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支付利息按照中标三年期利率2.37%计算,按2010年发行的54亿元地方债券来计算,每年财政需支付1.28亿元的利息,而等量的债券本金存放在国库仅能获得1944万元利息,利差达1.09亿元。地方债的发行虽然拓宽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对增强地方财力具有积极作用,但地方债频繁发行与国库库存高位聚集并存,说明财政资金在一定程度上配置不尽合理,国库资金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自身财力相对匮乏,对中央转移支付资过度依赖,影响了对支出进度的控制。2010年,xx省实现一般预算收入533.89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32.49%。
通过计算2006年至2010年的财政自给系数,发现xx省的财政自给系数都是在0.30至0.35间波动,这说明xx省财政自给能力较弱,无法满足正常的支出需求,巨大的收支差额依赖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存在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与财政转移支付错位的问题。由于现行财政体制和财政年度预算,专项资金都是当年申请当年安排,转移支付也是每年一定。
中央专项资金基本在下半年下达,并且相当一部分资金集中在10月份后,致使“以收定支”的财政管理模式受中央调拨资金进度的影响,预算支出不能序时完成,支出集中于年底拨付。4、预算编制存在内容不全面、批准时间延后、缺乏完整性等问题,对预算收支执行的控制力度存在先天不足。
(1)狭窄的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
4.医疗保险管理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呵呵 给您范文 修改一下 很不错哦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博文204 调研人员: 土管党支部书记-----XXX 土管党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调研主题: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 调研过程:1、分组讨论 2、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土管党支部书记蒋老师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各要素,是统一的整体,任何要素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基于此。
并且,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就使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时且必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
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都是适用的。
2008年,对于中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汶川地震的悲痛撕扯着每个中国人,奥运的喜悦也振奋了每个中国人,这一悲一喜之间,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力量。
在悲喜过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党的执政之根本。我们党是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急民之所急,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之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解决好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显现出不平衡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就从土地资源来讲,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资产的跨代配置基础上,逐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承载力,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当代和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追求最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土地资源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是要秉承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协调土地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协调土地资源与经济、人文、政治等各方面条件,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平衡,不能只追求短期效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的长期效益,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始终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在明确了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及其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我们的专业而言,就必须要提高专业能力,用专业知识来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出发点,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同样的,我们也应该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专业。
任何事物的都是动态的,发展的,“一个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正是说明了一个发展的道理,“黑马”就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没有了发展,也就没有了对比性,就无所谓冷与热,好与坏。纵向的发展,能让我们看到专业的发展性,从最初的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忽略,到现在专设机构,专设专业来对其研究,就不难看出,土地的利用是在不断的发展,需要合理的进行规划以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横向的发展,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进行的比较,现在正值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使经济发展,统筹兼顾是必不可。
5.医疗保险管理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呵呵 给您范文 修改一下 很不错哦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博文204 调研人员: 土管党支部书记-----XXX 土管党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调研主题: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 调研过程:1、分组讨论 2、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土管党支部书记蒋老师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各要素,是统一的整体,任何要素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基于此。
并且,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就使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时且必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
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都是适用的。
2008年,对于中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汶川地震的悲痛撕扯着每个中国人,奥运的喜悦也振奋了每个中国人,这一悲一喜之间,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力量。
在悲喜过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党的执政之根本。我们党是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急民之所急,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之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解决好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显现出不平衡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就从土地资源来讲,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资产的跨代配置基础上,逐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承载力,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当代和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追求最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土地资源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是要秉承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协调土地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协调土地资源与经济、人文、政治等各方面条件,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平衡,不能只追求短期效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的长期效益,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始终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在明确了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及其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我们的专业而言,就必须要提高专业能力,用专业知识来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出发点,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同样的,我们也应该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专业。
任何事物的都是动态的,发展的,“一个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正是说明了一个发展的道理,“黑马”就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没有了发展,也就没有了对比性,就无所谓冷与热,好与坏。纵向的发展,能让我们看到专业的发展性,从最初的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忽略,到现在专设机构,专设专业来对其研究,就不难看出,土地的利用是在不断的发展,需要合理的进行规划以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横向的发展,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进行的比较,现在正值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使经济发展,统筹兼顾是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