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它概括了有史以来人类对心理现象认识的最一般原理的理论精华,荟萃了各个分支心理学、各大心理学派的心理研究成果。因此,普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中的一门最基本、最普通然而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
它既是人们心理学知识的入门,又是众多分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人类很早以来就对这种现象发生兴趣,孜孜探索,直至今日仍在不倦地力图揭示它的发生、发展和内在规律性以及它的本质。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极其复杂,但又为我们最为熟悉。
因为,一个正常而健康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心理现象,并能自我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一切。如我们能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尝到味道;能回想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能动脑筋,进行种种发明创造;能设想自己未来美好的情景。
在这同时,我们还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复杂的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幸福以及痛苦、忧愁、悔恨、内疚等等。这些发生在人身上的种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即是普通心理学称之为的心理现象。
疾病分类: 神经症{强迫症--洁癖(洗手)} 常见问题分类: 自我成长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 治疗师: 略 案例出处: 略 姓名: 略 性别: 女 年龄: 24 教育程度: 高中毕业 社会经济地位: 商店售货员 婚姻状况: 已婚 外在表现: 身体瘦弱。
双眉紧蹙,焦虑不安,表情痛苦。双手瘦小,布满皲裂。
表现出的问题: 患者每天至少要洗手十几次,每次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由于处处小心,事事顾虑,做事特别缓慢,常受到家人批评,同事抱怨。
苦于无法控制,非常痛苦。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患者是某商店售货员。
她是提前一月早产的,从小身体瘦弱,到了3岁时,走起路来还是东摇西晃、战战兢兢。为了不让邻居的孩子们欺负她,母亲一直给予她极多的关照和爱护。
爱清洁,讲卫生,以免生病,也是母亲的谆谆教导。因此,她童年的大部分经历不是依伴母亲,就是独自一人闭门家中。
她个子虽小,人却很精明,母亲去上班后,她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小小年纪便学会寻思,如何把被子一天折一个新花样。
7岁那年上学,成绩一直不错。作业一丝不苟,卷面整齐干净,常常因此受到老师的表扬。
但小朋友们似乎不喜欢她的认真、负责和严肃。 她常常是孤立的,有时还成了调皮鬼“恶作剧”的对象。
回到家里,她似乎就少了几分压力,走路有时也蹦蹦跳跳,嘴里也吟吟唱唱。妈妈爱她、夸她,有时也恼她。
特别是妈妈忙忙做饭菜要赶着去上班的时候,就会朝她大声嚷嚷:“一棵白菜,你快洗半个小时啦!”但她仍不慌不忙,直到洗得干干净净方才罢休。 高中毕业后先是待业,后分配在某商店当售货员。
爱清洁的习惯在商店是出了名的。伙伴们给的水果、瓜子之类是决不食用的,午餐用的碗筷也决不借给别人。
这样自然招来不少非议。某日,她接待一位顾客。
这位顾客长得瘦骨嶙峋,好像病入膏肓。一只青筋暴突宛若鹰爪的手抓着一团揉得很皱很腻的纸币不停地颤抖,缓缓地递给她。
迫于职业道德和礼貌,她接过纸币,打开铺平,然后找钱,交货。她几乎是屏住呼吸完成这一切的。
待那位顾客一边咳吐一边走开的时候,她只觉得一阵恶心,腹内一团热物直往上冒。连忙跑到洗手间反复搓洗双手。
下班回家后仍觉手不干净,又擦肥皂,洗个没完。渐渐地,洗床单,洗沙发巾,洗鞋,洗菜但洗得最多的是她那双手。
几乎已成了习惯,她接触任何东西之后就要去洗手,而且一洗就没完没了。终于洗完了的时候,小心地用两个指头关上水龙头,突然又觉得,这两上指头又弄脏了,还得洗。
由于处处小心,事事顾虑,做事缓慢,经常受到家人的批评,柜台同事也时有抱怨。自己也觉得洗手太多,有些过分,但苦于无法克制,欲罢不能。
每当下班时,只要她占用了一个水龙头,同事们便决不会恭候在此处,而宁愿在另一个水龙头前排长队。在这种场合,她极难为情,极为尴尬。
她觉得孤独、伤心,她觉得人们在疏远自己。她因此自责,多次决心放弃“恶习”,但终不能如愿。
病情时好时歹,严重时,要戴着手套睡觉,以免双手被污染。 一年前结婚,婚前婚后,是症状最轻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丈夫慢慢觉察到她的这种怪癖。
原来她还担心丈夫发现,有所克制,有所遮掩。如今既然事已败露,便毫无顾忌。
丈夫反映,她每天至少要洗手十几次,每次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1、先前因素――提前一日早产、从小身体弱,多病。
2、先前因素――母亲过度的关照和爱护。 3、促使因素――一位好像病入膏肓的顾客来购物,患者感到受到可能生病的威胁。
4、强化因素――爱清洁成为习惯,洗手缓解焦虑。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无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医生告诉她这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并给她推荐几种治疗方法,其中也包括行为疗法。
她服用氯丙咪嗪3个月,最高每日量为175毫克,同时进行系统脱敏治疗。 症状在治疗中期有所减轻,但总的效果不令人满意。
为此,被迫试用冲击疗法。最初,我们按照冲击疗法的经典形式,让患者双手污染,不准洗手,使其极度焦虑。
经过几次冲击,患者焦虑反应明显减轻,只是事过境迁,反复洗手的怪癖一如既往。由于治疗失败,患者显得更加烦躁不安,洗手次数增加。
家人稍加劝阻,便大发雷霆,还扬言要自杀。我们经过认真考虑,决定变通一下冲击。
照样给她一个强度超常的刺激。那么此时此刻,她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不言而喻,自然是洗手。
她当时的情况是:每天洗10多次,每次洗近10分钟,因此她已无法坚持上班。我们的治疗方案是:不再限制患者洗手,患者不仅可以洗手,而且要保证她洗足够的次数和时间――每天20次,每次洗一刻钟。
家属的任务不再是劝阻患者少洗、克制,而督促提醒患者按时按量地完成“洗手任务”。对于这种并不“痛苦”的冲击疗法,患者欣然接受。
治疗令人意外地顺利。治疗当天,患者昔日双眉紧蹙、焦虑不安的神情竟荡然无存。
她觉得好多年没有如此轻松过。接着是到点洗手,洗完15分钟后休息一刻钟,休息时的活动是自由的,到点后又必须去洗。
如此持续下去。当天下午,她开始觉得洗手并不是一。
标准的心理学实验报告或期刊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以及参考文献。
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写作技巧。 (一)题目和作者 题目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因此必须简洁明了。
它应该是对论文的主要观点的概括性总结,包括所研究的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字母大小写对记忆速度的影响”,就是一个较好的题目,它表达了重要的信息。题目也可以是一个理论观点。
应避免使用含义笼统的词语,这只会增加题目的长度并误导索引者。诸如“方法”和“研究结果”这样的文字,以及“一项……的研究”或“……的实验研究”之类的繁琐用词都不宜出现在题目中。
而且,题目中还要避免使用缩略词,应给出术语的全名以方便读者对论文进行正确而完整的检索。APA格式所规定的题目长度为10~12个单词;中国心理学会规定的中文期刊的题目则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论文的作者是那些对发表的文章具有主要贡献,并对数据、概念和结果解释负责的人。作者中既包括论文的撰写者,也包括对研究具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如直接参加了研究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的工作。
(二)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而全面的概括,能够让读者迅速总览论文的内容。并且,与题目一样,摘要也是各种数据库中常见的检索对象。
APA(1984)告诫所有作者:“一旦刊登在期刊上,你的摘要就将作为印刷版或电子版的摘要总集的一部分开始其活跃而长久的生涯”,因此一个好的摘要是整篇论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摘要既要具有高度的信息浓缩性,又要具有可读性,还要组织良好,篇幅简洁且独立成篇。
一篇好的摘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准确性。
摘要应能准确反映论文的目的和内容,不应包含论文中没有出现的信息。(2)独立性。
摘要应自成一体,独立成篇,对所有的缩写、省略语和特殊术语作出说明。(3)简练而具体。
摘要中的每个句子都要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并尽可能地简洁。APA格式规定的摘要长度不能超过120个单词;中国心理学会规定的中文期刊的摘要则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而且英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转译,需要简洁、准确地将文意译出。
摘要应以最重要的信息开头,可以是目的或主题,也可以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只需包含4个或5个最重要的观点、结果或含意。
一篇实验报告的摘要应说明:要研究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用一句话来表达;被试,详细说明相关特性,如数量、类型、年龄、性别、种类等;实验方法,包括仪器、数据收集程序、完整的测验名称、使用的任何药剂的剂量和方法;结果,包括统计显著性水平;结论、含意或应用。而报告的主体应该是对摘要的扩展(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摘要都要放在最后写的原因)。
(三)引言 引言往往包括提出问题、说明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这三部分内容。 1.提出问题 在正文的开始部分用一段文字提出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并描述研究策略。
在开始着手写引言时,需要考虑:所要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如何?假设和实验设计与该问题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该研究有何理论意义?与同领域内先前研究有何关系?所要检验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好的引言会用一段或两段文字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总结相关论点和数据,清楚地告诉读者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2.说明背景 对以往的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但并不是毫无遗漏地进行历史性回顾。
要假定读者对该领域具有一定了解,不需要向他们作完整而冗长的说明。也就是说,在对先前的研究工作进行学术性回顾时,应只引用和参考与具体问题相关的研究工作,而不要引用和参考无关或只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研究工作。
需要总结先前研究,但应避免无关紧要的细节描述,要强调相关的发现、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和主要的结论。在介绍别人的研究时,要始终让读者觉得你正在建立自己的研究题目。
同时,还应公平地对待尚有争议的问题。不管个人的观点如何,在陈述一个争议性问题时,应避免敌意和带有个人偏向的陈述。
3.阐明目的和理论基础和说明了背景情况后,接下来就要说明具体的研究。在引言的最后一段,要定义变量并对研究的假设作一个正式的说明,这些有助于增加论文的清晰度。
在写引言的结束部分时,要记住以下问题:我打算操纵什么变量?期望得到什么结果以及为什么我期望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我期望它们”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应该是明确的,并且还要清楚地说明每个假设的理论基础。至此,应该使读者认为你的研究正在填补一个重要的空白。
(四)方法 方法部分要详细描述研究是如何进行的,说明你对变量的处理过程。这部分一定要写得清楚、完整,尽量告诉读者他们需要知道的每件事。
这样的描述可以使读者对你的方法的适当性以及你的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也可以使感兴趣的研究者能够重复这个研究。通常方法部分被分成三个带标题的层次,这些层次包括被试、仪器(或材料)及程序。
1.被试 就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而言,对研究被试作恰当的说明非常重要,特别是评估研究结果(在不同的组间作比较)、。
4.谁有心理学实验报告啊心理学实验报告
彩色视野及盲点的测定
1.教学目的 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
2.实验程序
2—1 准备工作。
2—1—1 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红、黄、蓝、绿)、单眼罩。把视野图纸放在视野计视野计
上相应的地方,学习在图纸上作记录的方法。
记录时与被试反应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2—1—2 被试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来(只测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调好距离。眼睛与支架
靠近后,保持头部位置不变。被试用左眼注视正前方的白光点。要求被试发现视野中彩色出现或
消失就报告,被试视线要始终注视视野弧正中的白点,要求只用眼睛的余光去看彩色光点是否出
现或消失。
2—l—3 测定过程中,视野弧的位置可分别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2—2 正式实验。
2—2—I 主试将视野计弧轨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个红色刺激点投在弧轨右边靠近注视点处,
主试将红色刺激由内慢慢向外移动,直到被试看不到红色为止,把这时红色刺激所在位置记下来,
然后主试再把红色刺激从员外例向注视点移动到被试刚刚看到红色为止,记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
度,取两次的平均致,在视野图纸上图点。还有一点应注意,当进行右边实验时红色刺激由内向
外或由外向内时,会出现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现象,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位置就是盲点的位
置,将盲点位置也记录在图纸上。
2—2—2 再把视野弧轨放到下列位置测定红色视野的范围:900、450、1350(与水平交角)以及
其他不同角度。第一范文 网www.DIYIfanwen.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2—2—3 按上述测红色视野的程序分别测定黄、绿、蓝、白各色助视野范围。
2—2—4 每个颜色做完一种角度位置后休息2分钟,注意每次休息后头部的位置要前后不变。
3.结果
把各彩色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画在一个图纸上。
4.讨论
4—1 各种彩色视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点在视野及视网上的位置及大小。
4—2 彩色在视野消失前有何变化?
4—3 彩色视野是否固定不变?它依哪些条件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