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A
2.改革开放前
衣:穿旧的衣服,补丁上还是补丁
食:杂粮+土豆
住:一家人挤一间土房
行:无论多远的道 多恶劣的天气 都是徒步走的 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交通工具
改革开放后
衣:现在衣服不想穿了或感觉过时了就扔
食:白面+鸡、猪、牛、羊、鱼肉+各种蔬菜。现在天天找杂粮吃
住:宽敞的楼房
行 :不过多远都可以坐车 方便得很
3.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这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用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消费的变迁,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最直接地写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最细微、最形象地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那段逝去的岁月,会惊奇的发现30年的服装变革史就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改革开放发展史。 改革开放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
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笔者信手列举出以下有趣的变化,从中可见一斑。
当然生活五彩缤纷,变化远不止这几个镜头,相信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装修像宾馆。
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级宾馆还要豪华。 三人两个卫生间。
以前整座楼才一个公用厕所,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
一家两台大彩电。有的一家还不止两台,免得一家人争频道。
家中有了电影院。功能齐全的“家庭影院”已进入不少家庭,起码也有VCD机。
出门跟着轮子转。以车代步Ô绯上质担簧偃思一褂涤辛怂郊页怠? 电话装在兜里边。
移动电话已不是“大款”身份的象征,连收破烂的蹬三轮车的也有手机,而且款式越来越小巧玲珑,不必专门提个“大哥大”包,只要装在衣服兜里即可。 衣着越来越大胆。
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奇装异服都敢穿着“招摇过市”。 奶奶也把婚纱穿。
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抹补拍婚纱照。 客人来了不做饭。
以前家庭主妇最头疼的是家里来客,要买洗烧,忙活大半天还怕招待不周。现在招待客人往往是上饭店,差的也上“大排档”。
在家也可以,只需一个电话,热菜便会送上门。 除夕围炉上酒店。
千百年来除夕之夜都是回家吃团圆饭,如今除夕之夜各大酒家爆满,还要提前订桌呢。 退休大妈会“操盘”。
退休老人炒股票的不在少数,有的还成了高手老手,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当然实践中也是“被套”的占多。
男女征婚“网”上见。传统的“媒婆”已失业,婚姻介绍所应运而生,报刊上征婚启事铺天盖地,近来干脆在电视上、互联网上“推销”自己。
婚前先把“合同”签。现在的年轻人又浪漫又实在,既有鲜花、美酒、烛光晚餐,又有AA制甚至“财产公证”等等,以防日后不测。
买车买房敢贷款。超前消费就是超前享受,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所以贷款买房买车行情看涨。
大学毕业自己干。以前上了大学就是国家干部,就有了终身的“铁饭碗”。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改变,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连单位都不找,干脆自己当起“小老板”。 休闲花钱买流汗。
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家庭,花钱买流汗方兴未艾,双休日各运动场馆挤满了人,不少人还买了“月票”。 高雅音乐露天演。
被称为“阳春白雪”的高雅音乐开始走进普通市民中,近年厦门等城市每周都举办高雅音乐露天演奏会。 走出国门看新鲜。
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为时尚,很多人还开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开洋荤。 老头老太舞翩跹。
当年最反对男男女女搂搂抱抱的老人,现在舞跳得最欢,天一亮就花枝招展到公园扭起来了。 男人也进美容院。
连男人都讲究起化妆美容来了,女人就不必说了。
建国55周年 衣食住行中看北京人的生活巨变
《长城在线》 2004-10-5 9:12:06
新中国成立55周年,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从衣食住行的琐细方面也不难看出北京市民生活中发生的巨变。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的标准,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
裕,30%以下为最富裕。而北京市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2003年,北京市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31.7%,已处于富裕阶段。北京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65.4元增加到2003年的13882.6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5倍。
再看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北京人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韩暖生说,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居民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在过去的20多年中,北京人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的“量级”也经历了从“百元级――千元级――万元级再到十万元级”的发展。
从最初的“填饱肚子”跳跃到了现在的“食不厌精”。北京城市居民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2003年,北京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花费830元,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上升到11%。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18.67平方米。从1994年北京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到2003年,北京市共竣工经济适用住宅1084.4万平方米,销售939.9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
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北京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2003年,北京市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其中私人轿车65.6万辆。2004年以来,北京市场月均销售汽车3.8万辆,其中新车2.7万辆。
想和远方的亲人沟通信息,过去总离不开邮电局,得靠它寄信或打电话,而现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已成为北京人生活中的必备品。2003年,北京电话用户达到682.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34.2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7部,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电脑68.3台。
一家几口人围着听“话匣子”是过去北京胡同里常见的场景。现在夜幕降临时,人们都去逛书店、泡茶馆、看比赛、听演唱会,各种健身场所中更是人头攒动。仅2003年,北京就有31.9万人出国出境去旅游。
4.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1、绚丽多彩的服饰(板书)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板书)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板书)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
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板书)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
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
5.调查报告:建国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2、日益丰富的饮食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6.关于改革开放30年衣食住行的变化这可是我亲手写的!一定要给悬赏分:30—100 衣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
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
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
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
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
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
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
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
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
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
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
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
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
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
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
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
7.改革开放给人民的衣食住行带来的改变,1500字人生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四个基本方面,然后再去谈人生的理想。
改革开放前,特别是在上实际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和讲政治的狂热思想影响,全国人民形成的共识是勒紧腰带干革命,树立人生远大理想是努力实现共产主义。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不再空喊理想口号,而是一味的追求财富的积累。
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文化生活水平下降了,思想压力加重了。这些改变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衣:由单调匮乏到丰富多彩 人们把衣排在人生四个基本生活需要的第一位,说明国人有根深蒂固的爱面子的思想,从穿戴看人品,是多年来形成的思想习惯。但在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戴十分的匮乏,色彩单调,给人们一种灰色世界的感觉。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穿戴彻底变了样,不等待但数量多,更讲究质量好,整个世界丰富多彩起来。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大功绩。
二、食:由为吃饱发愁到讲究饮食的营养搭配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伤脑筋的事情。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在为吃饭发愁,家无隔夜粮、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现象始终不能隔绝。
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彻底解决,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不再为吃饱发愁,而是为吃的太好发胖发愁,人们吃的观念由吃好向吃的营养搭配科学而转变。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大功绩。
三、住:由随“寓”而安到思想上的一座沉重大山 过去节衣缩食的年代,人们住的条件十分简陋,城市按资排辈等待国家分房,农村一家三代住在三间土坯房其乐融融。虽然住的差,但大家都一样,责任在国家,老百姓心安理得的等待。
改革开放后,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居民住上高楼大厦后而终生成为房奴,农村没有一排砖瓦房就要断子绝孙。全国人民住的好了,而思想负担重了,生活的心情遭了一大半。
这是高房价造成的,改革开放中的一种弊病。 四、行:由行路难到地球村 行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
过去出门人等车,车来了还不一定挤上去。改革开放后是车等人,车不满也得走。
全国形成高速网,交通便利拉近了人的距离,世界成了地球村。这是改革开放第三大功绩。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一种事情总是有功也有过,对于改革开放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它的好处占了绝对,弊病也存在,这正是今后应该努力改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