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0月21日,中小城市绿皮书在北京发布。根据最新中小城市划分标准,全国共有中小城市2816个,经济总量占全国84%以上。然而,这批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区域的城镇化率仅仅为35%。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2011年迈过50%的大关达到51%,去年达到53%。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发展水平。那么,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空间有多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再上升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可以达到75%以上。目前,我国工业化率已接近40%但城镇化率却仅仅在53%左右。相近的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却滞后20个百分点以上。未来必然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
我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新增到今天的6.9亿人,增加了5亿人,增速迅猛。前瞻保守估计2030年前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预计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上下。据联合国预测,2030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5亿人。这样,2020年、2030年的城镇人口将分别为9亿以及10.5亿,较现在分别增加2.1亿以及3.6亿。
城镇人口从2012年的7.1亿增加到2030年的10.5亿,意味着城镇人口年均2.2%的增长率,这个速度与1995-2011年间实现的4.3%的速度相比,将近低2个百分点,2030年前不到3%的城镇人口增速完全可以实现。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城镇化水平空间较大。显然,整体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占了大规模比例的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加总经济体量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80%以上,这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再重视。大规模的人口转型也将依赖于这2816个中小城市发展。在公共资源分配、体制制度改革方面要努力突破障碍瓶颈的桎梏。只有解决好了中小城市的城镇化率我国整体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才能得到合理的提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2.谁知道现阶段中国的城镇化面临了哪些问题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三大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市民化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城市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二是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姻”;三是以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打破阻碍城乡资源要素、人口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说:“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同时,应该强调就近就地城镇化,促进中西部城镇化快速发展。”黄祖辉说,这样既可为东南地区减轻压力,也能真正推动中西部“追赶”发展。
如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新型城镇化应该在保障农民最重要的土地权益的同时,让农民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地方政府容易把经念歪,以为城镇化又可以大规模拆迁征地了。”顾益康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城市的公共财政应覆盖到辖区内的农村,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跟上。”顾益康说,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改革开路,推动深层次、“深水区”的改革,如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等。总体思路是让农民有更多选择权,推动农民财产股份化、交易化,让那些真正想进城的农民有机会将农村的财产变现、交易,从而在城市置产,体面、尊严地生活。
如何撬动内需潜力
“让农民过上现代城市生活,不光意味着政府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同时也意味着农民自身更多的消费,而这将带动整个消费结构的变化。”顾益康说。更为关键的是,抓好城镇化、小城市培育,可在广大农村周边产生更强的辐射作用,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消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
“城镇化的关键是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顾益康说,得益于发达的民营经济,浙江许多地方的农民已实现农业外就业,随着新型城镇化启幕,新老产业共振将撬动巨大内需潜力。
3.城镇化的动力是什么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4.未来城镇化中乡镇级该如何发城镇化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级别议题格外受关注。
原计划年初出台的国家中长期城镇化发展规划也一再拖延,此举不单没有引起各界的质疑与纳闷,反而是迎来一致的好评声音。主要是因为城镇化的规划事关重大,如果仓促出台规划不周,将有可能引起与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等目标相背离的发展后果。
城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已经有充足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生产要素的集中度也将越高,经济效益也将越高。反之,如果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间隔严重,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拖累。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将从农业转为工业,最后再转为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将呈现出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 回顾历史发展,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实现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长而不经历人口从农村大规模转移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从联合国公布的调查资料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相应处于最低的层次。 城镇化建设将直接带动基建等产业的发展,缓解建材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压力 未来我国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将持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也将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将带动房地产业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市政配套工程的投资建设,显然将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重的建材、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的需求。同时,也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物流等第三产业的需求。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按照2002年的价格水平,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相应需要基建配套投资9万元,如果按近十年年新增1800万人口计算,我国一年需新增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投资将达到16200亿元。 如再加上公共服务投资,投资潜力更是客观。
这将有助于消耗大量的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极大缓解冶金、建材等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压力。 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与规模的提升 城镇化将农民转为市民,随之而来的还有消费方式的转变与消费规模的提升。
《2013-2017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在同一城市居住满一年的农民工,平均支出为1761元。而如果他们在该城市居住了五年以上,平均支出将上升至2609元。
此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将会不断提高,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失衡上。
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城镇化建设将有助于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推动生活型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扩大服务业的范围与质量水平,最终改变服务业落后的局面。
从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来看,两者有着较高的相关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
9152。 同时,城镇化有利于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城镇化促进资源在区域之间流动,逐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逐步扭转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促使经济实现可持续与健康的发展。 不过,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权衡好绿色经济建设与地方政府政绩之间的关系,出现大规模围城产业发展却没有跟上甚至出现空心化,将有可能出现“鬼城”、“睡城”等最终有碍国民经济发展的效果。
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出台必须慎之又慎,多方考虑斟酌确定最优方案。 参考《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诚心回答你的问题,记得好评,谢谢)。
5.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景怎么样10月21日,中小城市绿皮书在北京发布。
根据最新中小城市划分标准,全国共有中小城市2816个,经济总量占全国84%以上。然而,这批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区域的城镇化率仅仅为35%。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2011年迈过50%的大关达到51%,去年达到53%。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发展水平。
那么,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空间有多大?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再上升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可以达到75%以上。目前,我国工业化率已接近40%但城镇化率却仅仅在53%左右。
相近的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却滞后20个百分点以上。未来必然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
我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新增到今天的6.9亿人,增加了5亿人,增速迅猛。前瞻保守估计2030年前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预计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上下。
据联合国预测,2030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5亿人。这样,2020年、2030年的城镇人口将分别为9亿以及10.5亿,较现在分别增加2.1亿以及3.6亿。
城镇人口从2012年的7.1亿增加到2030年的10.5亿,意味着城镇人口年均2.2%的增长率,这个速度与1995-2011年间实现的4.3%的速度相比,将近低2个百分点,2030年前不到3%的城镇人口增速完全可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城镇化水平空间较大。
显然,整体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占了大规模比例的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加总经济体量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80%以上,这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再重视。
大规模的人口转型也将依赖于这2816个中小城市发展。在公共资源分配、体制制度改革方面要努力突破障碍瓶颈的桎梏。
只有解决好了中小城市的城镇化率我国整体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才能得到合理的提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6.你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前景怎么样10月21日,中小城市绿皮书在北京发布。根据最新中小城市划分标准,全国共有中小城市2816个,经济总量占全国84%以上。然而,这批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区域的城镇化率仅仅为35%。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2011年迈过50%的大关达到51%,去年达到53%。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发展水平。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再上升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可以达到75%以上。目前,我国工业化率已接近40%但城镇化率却仅仅在53%左右。相近的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却滞后20个百分点以上。
所以,我国城镇化未来必然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
很高兴为你解答!如有问题欢迎追问或求助!请采纳或好评。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谢谢支持!
7.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教联盟老师: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
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
[4][4]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
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4]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发改委主任张平近日更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今年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
这些信号都表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4]据《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分析,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要盖楼建房,但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显然不是房地产化。
以城镇化的方向来修复地产股估值等逻辑,显然忽略了以下几层思考:一者,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带来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场房价进入快速上涨甚至暴涨期。房价问题的背后,还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内,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
那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稳妥”之意,当然在于纠偏类似失衡,在平抑房价的同时,引导地产业理性归位。[4]二者,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
有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今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恐怕还要再等等“市民化”的进程。
换句话说,“城镇化”固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但这种“转化”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城镇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4]三者,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
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4]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4]。
8.城市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 促进工业快速发展,推进城镇加快建设。城镇化增加城镇人口发展工业,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色金属、汽车、机械、铝业、制糖、食品、电力、钢铁、锰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提升。
(二) 继续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中农村人口逐渐下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民越来越少,从而越来越富,在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 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在过程中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强城乡居民与农民的消费能力,积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四) 深化各项改革,全面加强全民素质。在进城务工中,农民被迫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巧,开阔眼界,达到增强自身水平,做适宜市场经济与我国发展需要的人才。
(五) 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城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满意请楼主多用几秒钟采纳我的答案,这将是鼓励我们更好的为其他网友解答的动力。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追问。
9.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什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2011年迈过50%的大关达到51%,去年达到53%。
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发展水平。那么,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空间有多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再上升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可以达到75%以上。
目前,我国工业化率已接近40%但城镇化率却仅仅在53%左右。相近的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却滞后20个百分点以上。
未来必然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 我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新增到今天的6.9亿人,增加了5亿人,增速迅猛。
前瞻保守估计2030年前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预计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上下。据联合国预测,2030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5亿人。
这样,2020年、2030年的城镇人口将分别为9亿以及10.5亿,较现在分别增加2.1亿以及3.6亿。 城镇人口从2012年的7.1亿增加到2030年的10.5亿,意味着城镇人口年均2.2%的增长率,这个速度与1995-2011年间实现的4.3%的速度相比,将近低2个百分点,2030年前不到3%的城镇人口增速完全可以实现。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城镇化水平空间较大。显然,整体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占了大规模比例的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的加总经济体量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80%以上,这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再重视。大规模的人口转型也将依赖于这2816个中小城市发展。
在公共资源分配、体制制度改革方面要努力突破障碍瓶颈的桎梏。只有解决好了中小城市的城镇化率我国整体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才能得到合理的提升。
10.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的需求。仅从轨道交通建设来看,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建成地铁里程超过2000公里,地铁运营线路总条数为67条。
截至2013年8月15日,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总规模达到了67条26段,建设总里程达到了2300公里,建设车站1500座。根据各个城市的规划,未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空间广阔。
尤其是近期审批项目的逐步开工,未来两年或将进入第一轮建设高峰期。如果按照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平均造价4亿元/公里来计算,每年平均投入超过2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