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理科实验研究报告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准备
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2.初中理科实验报告范文理科实验研究报告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准备
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3.急需初三理科实验报告你好
氢氧化钙和蔗糖溶解度的实验报告
1、蔗糖:
实验设备:
水、蔗糖、杯子两个,吸管,用折弯的勺子制作的蒸发皿,蜡烛。
实验目的:
1、不同质量的饱和蔗糖水甜度是否相同。
2、饱和蔗糖水的底部与水面处甜度是否相同。
3、证明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子中倒入不同量的水,不断加入蔗糖并搅拌,直至容器底部的蔗糖不能再溶解。
2、各取一份的杯中上层溶液,各取一滴尝,甜度相同。
3、在一份溶液中,分别用吸管取底部溶液与上层溶液,甜度相同
4、取少量蔗糖饱和溶液,放在勺子中,放入少量蔗糖,蔗糖不溶。
5、将勺子放在蜡烛上加热,底部蔗糖溶解。
分析:
1、对于质量不同的饱和蔗糖溶液,其甜度是一样的,即单位体积内的蔗糖量是相同的。
2、对于饱和蔗糖溶液,其不同位置的甜度相同,说明在饱和溶液中,各处的单位体积内的蔗糖量是相同的。
3、于蔗糖,加热后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继续溶解蔗糖,因此证明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2、氢氧化钙:
实验目的:证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降低。
实验器材:水、氢氧化钙(收集到的)、微波炉、杯子、保鲜膜。
实验步骤:
1、将少量氢氧化钙放入杯子,缓缓倒入水,静置到上层溶液变清澈。
2、取上层清液,放入微波炉中加热20s
3、取出,观察到容器底部有沉淀。
4、用保鲜膜封住容器口,将其放入冰箱中。
5、1min后取出,发现底部沉淀明显变少。
分析:
通过加热饱和溶液观察到沉淀,并为了防止与二氧化碳或加热时水的蒸发对实验的影响,采取 了用保鲜膜,并降温再观察,证明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还满意吗
4.初中理科实验报告理科实验研究报告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准备 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5.急需初三理科实验报告你好 氢氧化钙和蔗糖溶解度的实验报告 1、蔗糖: 实验设备: 水、蔗糖、杯子两个,吸管,用折弯的勺子制作的蒸发皿,蜡烛。
实验目的: 1、不同质量的饱和蔗糖水甜度是否相同。 2、饱和蔗糖水的底部与水面处甜度是否相同。
3、证明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子中倒入不同量的水,不断加入蔗糖并搅拌,直至容器底部的蔗糖不能再溶解。
2、各取一份的杯中上层溶液,各取一滴尝,甜度相同。 3、在一份溶液中,分别用吸管取底部溶液与上层溶液,甜度相同 4、取少量蔗糖饱和溶液,放在勺子中,放入少量蔗糖,蔗糖不溶。
5、将勺子放在蜡烛上加热,底部蔗糖溶解。 分析: 1、对于质量不同的饱和蔗糖溶液,其甜度是一样的,即单位体积内的蔗糖量是相同的。
2、对于饱和蔗糖溶液,其不同位置的甜度相同,说明在饱和溶液中,各处的单位体积内的蔗糖量是相同的。 3、于蔗糖,加热后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继续溶解蔗糖,因此证明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2、氢氧化钙: 实验目的:证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降低。 实验器材:水、氢氧化钙(收集到的)、微波炉、杯子、保鲜膜。
实验步骤: 1、将少量氢氧化钙放入杯子,缓缓倒入水,静置到上层溶液变清澈。 2、取上层清液,放入微波炉中加热20s 3、取出,观察到容器底部有沉淀。
4、用保鲜膜封住容器口,将其放入冰箱中。 5、1min后取出,发现底部沉淀明显变少。
分析: 通过加热饱和溶液观察到沉淀,并为了防止与二氧化碳或加热时水的蒸发对实验的影响,采取 了用保鲜膜,并降温再观察,证明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还满意吗。
6.求一份初三的物理或化学的实验报告····急~平面镜成像
一,目的:1,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试验中获得的规律。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观察与猜想:平面镜可以在镜后成像,但平面镜是不透明的,不可能将实际光线会聚到镜后。因此猜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是-虚像
三,探究器材: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玻璃板支架,一张白纸(四开左右),光屏,直尺,铅笔,火柴。*蜡烛应尽量粗一些
四,实验过程: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将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作为平面镜,并用铅笔在纸上描出平面镜的位置;2,探究像的虚实:①在玻璃板侧面立一只点燃的蜡烛,使透过玻璃板可以观察另一侧面后蜡烛的像。②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3,探究像的大小和位置:①将另一只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②用铅笔记下两个蜡烛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新做试验(多做几次)③去掉玻璃板,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他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并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4距离记录起来(我就不做了)
五,结论: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上下一致,左右相反,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
实验目的:测量并比较食醋和洁厕灵(液态)的PH值 实验器材:PH值试纸、PH值对照卡片、食醋、洗洁精、筷子、小碟子等。 实验步骤:1、取少量食醋倒入洁净干燥的小碟子中; 2、用干净的快子蘸取一定量的食醋点滴在试纸的中部; 3、等试纸变色并稳定后,与对照卡片进行对比; 4、读取PH并作好记录。 5、将少量洁厕灵倒入另一洁净干燥的小碟中; 6、用干净的快子蘸取一定量的洁厕灵点滴在另一洁净的试纸的中部; 7、等试纸变色并稳定后,与对照卡片进行对比; 8、读取PH并作好记录。 实验结果:食醋PH值约为3,洁厕灵的PH值约为1。 实验结果分析:食醋和洁厕灵为酸性,且洁厕灵酸性强于食醋。
7.物理实验报告的格式怎么写格式如下:
1. 实验的题目
2. 实验原理:一般书上回写,抄就可以。
3. 实验目的:一般都写掌握什么什么的方法啊。了解什么什么什么啊!
4. 实验步骤:你做实验的过程
5. 实验结果:
6. 分析于讨论:写你的实验结果是否适合真实值!如果有误差要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还有实验的一些比较关键的步骤的注意事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一般分为以下八个连续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进行试验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在进行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查对实验仪器药品是否齐全;
在进行实验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时记录,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拆开实验装置,做好清洁工作
8.初三理科研究报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研究报告 景炎中学C0801班 袁媛 一、问题的提出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物理学告诉我们: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作用方向外,还有大小。
那么: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猜想4.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 三、理论依据 在物理课上,我们学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四、实验计划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 3.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五、实验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六、实验数据 实验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实验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实验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实验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实验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实验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七、实验分析 从实验1、实验2和实验3所测结果看,作用在木板上面的法码越重,摩擦力就越大。
也就是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与原猜想结果一致。
从实验1和实验4所测结果看,铺上棉布后的摩擦力比没铺棉布时大。也就是说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与原猜想结果一致。 从实验1和实验5所测结果看,快速拉动木块和缓慢拉动木块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一样大。
说明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原猜想是错误的。 从实验1和实验6所测结果看,大面积与木板接触和小面积与木板接触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也一样大。
说明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原猜想也是错误的。 八、实验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九、反思与评价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验证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否定了我们的错觉:以为速度越快,磨擦力就越大的观感;以为接触面越大,磨擦力也越大的错觉。
同时加深了所学的知识的映象,巩固了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学会了做实验的方法,增强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受益菲浅。
这个实验,是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的,实验方法正确,得到的结论就正确。所以我们要相互讨论,多请教长辈,多动脑筋,才能获得真知。
十、表达与交流 这个实验,我们小组成员确定课题后,首先在一起拟定了猜想目标,研究了实验计划,共同做好了实验准备,再分头行动,用同样的设备,每人回家单独做一次,得出了结论后,我们又到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得出了实验结论。当然,这份实验报告,是在父母的多次修改后成形的,开始写报告时,思路不清,写出的报告也不好,通过多次修改,我们基本掌握了实验研究报告的写做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本实验研究的成果形式: 1.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2.录制小组活动录象,实验过程录象,刻录光盘 3.编辑小组优秀作文集 4.汇编参与研究人员撰写的相关论文。
9.求初三理科实验报告 不要课本上有的实验蔗糖溶解度的实验报告 1、蔗糖: 实验设备: 水、蔗糖、杯子两个,吸管,用折弯的勺子制作的蒸发皿,蜡烛。
实验目的: 1、不同质量的饱和蔗糖水甜度是否相同。 2、饱和蔗糖水的底部与水面处甜度是否相同。
3、证明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子中倒入不同量的水,不断加入蔗糖并搅拌,直至容器底部的蔗糖不能再溶解。
2、各取一份的杯中上层溶液,各取一滴尝,甜度相同。 3、在一份溶液中,分别用吸管取底部溶液与上层溶液,甜度相同 4、取少量蔗糖饱和溶液,放在勺子中,放入少量蔗糖,蔗糖不溶。
5、将勺子放在蜡烛上加热,底部蔗糖溶解。 分析: 1、对于质量不同的饱和蔗糖溶液,其甜度是一样的,即单位体积内的蔗糖量是相同的。
2、对于饱和蔗糖溶液,其不同位置的甜度相同,说明在饱和溶液中,各处的单位体积内的蔗糖量是相同的。 3、于蔗糖,加热后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继续溶解蔗糖,因此证明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