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京杭大运河申遗研究报告
大家都知道运河要申报世界遗产,但运河申遗何时才能成功?
在中国苏州网上,我查到了有关运河申遗的信息。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距今已经2400多年。作为沟通我国南北的主要通道,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多年来,有识之士也一直想把大运河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可始终未能如愿。最近,申遗一事又有了转机。运河沿岸丰富的物质文化遗迹,对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为了保护好这些遗迹,宁可多花钱,多费力,也要尽量在原地确保文物古迹的完好;必要时,不惜让运河改道。50年代中期、1987年、1996年,苏州三改河道,让运河绕城而过。为了改善运河的水质,苏州还关闭了沿岸的两家大型造纸厂。 不过由于运河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航运功能,一些问题也比较凸现。就以苏州为例,一半的煤炭、建筑材料以及大米、农用物资、大件物品等,都是通过运河来承载的。
这只是运河申遗的一个难度,此外,由于运河涉及到六个省市,没有一个地方愿意出面来牵头组织申报工作,也导致现在申遗工作还停留在口头上。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不少政协委员提出提案,希望国家统一协调,加快京杭大运河的申遗进程。目前,省政协视察组已经结束了对宿迁、邳州、淮安等地运河的考察,今年5月份,相关学者还将在杭州集中讨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问题。
经过调查,我提出关于运河申遗的建议:
政府应该把运河的水质先搞好,不要因为两边的工厂而使运河的水质受到污染;要保留运河两边的古建筑,尽量不要拆掉。如果房子非拆不可也最好再仿原来的样子重建一遍,让运河保持原番风味;要更多的去宣传运河,使大家一起来保护运河。
2.大运河文化的大运河文化简介大运河文化,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宣统末年,续以当代公元两千之初。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因此大运河文化史---时间至少有2400多年,比中国的封建王朝还要长,跨越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四种社会形态。而长城则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刘枫说;“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权威专家郑孝燮和罗哲文说。大运河与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开凿于春秋-吴王夫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距今已2400多年的历史。清中叶后,南北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大运河作用逐渐缩小。
3.运河文化的介绍中国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这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4.写“运河遗珠”征文800到1000字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我院任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编制单位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6处世界遗产。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是纵贯我国中东部平原的内陆水道系统,流经8个省市地区。大运河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持续建造,到公元7世纪(隋朝)首次形成为我国统一的水路交通系统。这之后一系列巨大的工程,创造了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大运河历经多个政权连续修建,是我国历史上内陆交通体系的主干道。长期以来在漕运体系管理下,大运河是运输粮食及战略性物资、征收赋税和控制交通的专用通道。大运河体系供应了百姓生存所需的粮食物资、促进了对领土的统一的管辖、并实现了部队的运输。大运河在13世纪(元朝)发展达到顶峰, 形成为包含2,000多公里人工河道的统一内陆航运网络,将黄河、长江等中国境内五大最重要的水系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依据历史上的分段和命名习惯,中国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
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的编制单位,我院从2006年开始,先后组织、承担了“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第一阶段要求研究”(国家文物局课题)、“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预研究”(国家文物局课题)等。由院配套资金开展的项目有:“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及实施方案研究”、“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大运河扬州段水利遗产真实性研究”、“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以淮扬区段和南运河为例”、“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策略研究”等多项课题和工程项目,采用文献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多种方法,辅以空间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大运河的遗存进行逐步调查研究,为运河全线开展遗产调查、保护和管理规划的编制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
2010年我院开始承担《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以后,每年都列入院重点工作,由院领导亲自督办,组织了对三千多公里大运河沿线的遗产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和评估,在编制了大运河相关保护措施、遗产利用与展示、遗产管理、遗产研究、遗产环境保护规划以及近期规划等内容的同时,也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8年多的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专业实践,我院为中国大运河的成功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和技术支撑,受到国家文物局、遗产地领导和公众、诸多领域专家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认可。
5.中国大运河的大运河河北段河北段大运河始于东汉末年,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流经河北廊坊、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5市,总长近600公里。
其中,京杭大运河河北段共有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和沧州至德州段运河河道3处入选。
迄今为止,京杭大运河河北段运河的流向与河道基本没变,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得很好,能有力展示出北方运河的特色,因此,该段是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一环。例如,入选的沧州至德州段河道是利用河流走向的弯度来减缓水流速度,这明显区别于南方运河利用水闸控制水流的方法。
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和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是南运河仅存的两处人工夯土大坝,都采用了独特的建筑工艺。其中,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是由清末民初连镇一谢姓乡绅捐资兴建,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是南运河结构保存最好的夯土坝。
邯郸境内现存大运河主要流经邯郸东南部魏县、大名、馆陶县等地。肇始于东汉末期、形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延续至今的邯郸运河文化,以其跨越时空之长、流经地域之广、遗存之丰富,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经考古调查统计,大运河邯郸段遗存丰富,全长141.8公里,流域面积701.5平方公里,是中国大运河中段重要流域,并保存大量与运河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6.大运河文化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第二条黄金水道(张友茂说)”, 由人工河道、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运河文化区域---分七块:燕赵通惠文化区、北运河文化区、南运河文化区、齐鲁运河文化、中运河文化区、里运河文化区、江南运河文化区(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奠定以后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
7.大运河文化的介绍又称“京杭大运河文化”,但不同于“运河文化”。因为运河文化,可泛指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国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大运河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并紧密与中原文化相承。
8.申请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书我来回答京杭大运河名列“四大古代工程”
保护大运河,积极申报世界遗产,意义深远。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修凿前后持续了1000多年时间。其部分河段始建于春秋时期,至隋代全线贯通,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最终在元代形成今天的规模,明清两代又有不同规模的改造和整修。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同时还承担了排洪、灌溉、输水、排污等水利和市政功能。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而成为历史陈迹,惟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沿线城市,遗留有大量的城址、衙署、驿站、钞关、仓库、寺庙、商铺、桥梁等和地下的古墓、沉船、关闸、石坝等文化遗存。但目前对大运河主干河道和沿线文物古迹的家底调查并不是十分清楚。目前已知的山东段文物点有100多处,江苏段初步定有100多处,浙江段更多。
大运河在历史上不仅造就了北京城,而且造就了众多的沿岸城市,不仅发展了沿岸地区的经济,而且为中国南北的和谐统一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相比长城的防御性功能,大运河的建设性功能更强,至今都还在发挥她的作用。而今,全面整治的可全年通航的大运河,成为了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大动脉,综合利用效益明显。
大运河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载体,从大运河的文化精神层面,积极充分的传扬大运河的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实用功能。从遗产的角度,它包含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随着大运河热的升温,尤其是沿线城市对大运河价值的重新发现,对大运河遗产的调查整理工作正在全面地展开,让大运河的“宝贝”重放光彩有望不再是梦。
9.运河文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隋唐以后,运河的贯通直接导致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促进了南北方商品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运河区域,如苏州、杭州等地的某些行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包买商。随着运河区域商品经济的繁荣,更直接导致一批运河城市的兴起。由运河开发、畅通而兴起的商业城市,从今日北京南下,经天津、沧州、衡水、邯郸、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直到宁波,宛如一串镶嵌在运河上的明珠,璀璨辉映,耀人眼目。其共同特点都是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积、交易繁盛,成为运河上一个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尤其是隋唐的长安、洛阳,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元、明、清的北京,更是运河区域乃至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尤其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之成为对外交往和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中国的邻近国家和地区以及西亚、欧洲、东非各国纷纷派遣使团和商队来到中国,在各沿海港口泊岸,遂即沿运河航行到达京师及各地,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的更直接迁居于运河区,使这一地区成为内迁各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商人、学问僧、留学生及其他各方人士集中的地区。他们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而国外优秀的文化也传播到中国,不仅更加丰富了运河区域文化的内容,而且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