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勇成网络
姓氏的调查报告
篇一:姓氏调查报告 关于X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模板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看过课本上关于X姓的研究报告以后都对自己的姓氏感了兴趣,我也被吸引力所做想做一次关于X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1、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X姓的和X姓历代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X姓人口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X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1、X姓历史悠久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16。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广泛分布。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而非“木易”。 2、X姓历史名人 隋朝杨氏杨坚杨广宋朝杨家将明朝三杨内阁 3、X姓人口数量 有4000万人。 篇二:姓氏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书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让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这时我想起了我国最多的三大姓之一--王,便想出要调查王姓的历史。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书籍、报纸,上网浏览,问家长,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数量。
2.麻烦帮我写一篇关于姓氏的调查报告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
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
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
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
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3.我想要姓氏的研究调查报告闫 氏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班级里,只有我姓闫,我便不由自主的想,闫氏的人聚集在哪里呢?他们中有什么名人呢?于是,我想做一个调查,正好,老师也布置了这个作业。
二、调查方法
1、调查闫氏的来源。
2、闫氏人口的现今数量。
3、闫氏中的名人。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电脑
闫姓的来源
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称闫氏。
电脑
历史上的闫姓名人
闫锡山、阎立德、阎立本、阎尔梅……
电脑
闫姓人口的数量
据统计,目前闫姓人口数量已经至少有200万人。
电脑
闫姓现今分布
据网上调查结果,现在闫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四、结论
一、关于闫氏的来源,有这种说法。
1、据《姓谱》载,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说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相传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闫乡,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闫,称闫氏。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称闫氏。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闫,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闫。
二、闫氏人口现今的数量。
据2007年的统计,排在人口第一位的为李姓,其次是王姓,第二十几位才是闫姓。
三、闫氏中的名人:
姓闫的人中有许多的名人,有
阎立德:唐代画家、工程家,雍州万年人,与其父皆擅工艺、绘画,驰名隋唐间。
阎立本:阎立德之弟。当时最著名的画家,善画人物,尤精写真,善刻画性格神情,兼能书法。所画太宗像及《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外国图》等、为当时称誉。存世《历代帝王》、《萧翼赚兰亭》、《步辇》、《职贡》等图。汉有阎未央。
阎次平:宋代画家,善画山水、人物,尤工画牛,颇为生动。评者谓其"仿佛李唐,而迹不逮意"。存世作品有《牧牛图》等。
阎尔梅:字用卿,号古古,沛县人。崇祯庚午举人。李自成陷北京,尔梅上书请兵北伐,并尽散家财,结死士,为前驱。自成党武愫至沛,屡使招尔梅,以碎牒大骂下狱,愫败,乃免。赴史可法之聘,参军事,首劝渡河复山东,不听。时高杰为许定国所杀,河南大乱,尔梅又说可法西行镇抚之。杰部将约束待命,可法为设提督统其众,而自退保扬州。尔梅力阻之,请开幕府徐州,号召河南北义勇,得以一成一旅规画中原。又请空名告身数百纸,乘时布发,视忠义为鼓励,俾逋寇叛帅不得以逾时涣散,少有睥睨。策皆不行,遂贻以书而去。及可法殉节,尔梅走淮安,就刘泽清、田仰,画战守策,复不听。师入淮,尔梅率河北壮士伏城外,众惧阻,羽士陶万明特庇之。巡抚赵福星以书招,尔梅痛哭谢之。乃散其众,遁海上,祝发,称蹈东和尚。复走山东,联络四方魁杰,谋再举。又至河南,至京师,以山东事发被捕,下济南狱,脱走还沛。名捕急,弟尔羹、侄御九皆就逮,妻、妾同自缢。尔梅乃讬死夜遁,变名翁深,字藏若,历游楚、蜀、秦、晋九省。过关中,与王弘撰等往还。北至榆林,从宁夏入兰州。凡十年,狱解,始还。未几,为仇家所攀,复出亡,龚鼎孳救之,得免。北谒思陵,又东出榆关。还京,会顾炎武,复游塞外。至太原,访傅山,结岁寒之盟。尔梅久奔走,历艰险,不少阻。后见大势已去,知不可为,乃还沛。寄於酒,醉则骂座。常慨然曰:“吾先世未有仕者,国亡,破家为报仇,天下震动。事虽终不成,疾风劲草,布衣之雄足矣!”遂高歌起舞。泣数行下。居数岁卒。年七十有七。尔梅博学善诗,有白耷山人集。
4.麻烦帮我写一篇关于姓氏的调查报告有关中国人姓氏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姓氏制度的国家,丰富多彩的姓氏既是支撑着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结构,又是了解中华悠久文明的一个独特视角。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本文将粗浅地介绍中华姓氏的产生及发展以及与姓氏研究有关的趣事。义中教育科研义中一、姓的产生及原始发展 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传说,女娲造出人之后,就用他们的去向来给他们姓,爬到水边的就让他姓水,爬到石头上的就让他姓石,爬到李树下的就姓李。
用这个传说来解释姓的起源当然不可取,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姓氏与人类部落是同时诞生的。(传说中的“女娲”就是远古时代的一个女娲氏部落)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姓到底是什么?《辞海》中“姓”的解释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也就是说,姓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首先是属于家族的,然后才被赋予这个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因此,所谓的“姓”,也就是“族姓”。
义中教科研[NextPage]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至于族姓产生的原因,我们不妨先来看另一个神话传说: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生活在昆仑山上。为使人类得到繁衍,他们商议结为夫妻,却又自感羞耻。
于是兄妹俩登上昆仑山顶,各自点起一堆火,然后对天祷告:“上天如果有意让我们兄妹二人结为夫妻,就让两股青烟相合;如果并无此意,就使烟消云散。”刚说完,只见两股袅袅上升的青烟果真合为一气,直冲云霄。
这样伏羲和女娲便在上天的认可下正式结合了。这种神圣的结合使人类得以繁衍。
但是他们不愿让子孙后代再以这种形式繁衍,为此专门制定了两个规矩:一是将人类分为不同的姓族,二是同一姓族的后代不许结合,只能按一定的礼节与另一姓族的男女互论婚嫁。古书上所记载的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或“正姓氏,通媒约”,就是以此为实际内容的。
义中教育科研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神话传说,在苗、彝、壮、白、僳僳、哈尼等几十个民族中都有流传。 浙江省义乌中学神奇的传说,往往是远古人民生活的投影。
许多学者从这些关于兄妹通婚,民族起源相一致的传说里,得出这样的结论:族姓产生于区分血缘,防止血亲婚配的需要。兄妹结婚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社会曾实行过群体内婚制包括血亲乱婚的事实。
其后,人们逐渐悟出了血亲婚配不利于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道理,开始实行不同群体相互通婚而群体内部禁婚的制度。正因为有了这种群体外婚制度,才有了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分族并给之一个标志符号以便识别的需要,这种标志性称号就是原始的族姓。
迄今已有一万年的时间了。 义乌中学[NextPage] 浙江省义乌中学而在族姓尚处于原始状态时,不同的原始部落或部落联盟,往往会推举一位被神话或半神话的始祖、酋长作为精神力量的象征,这些始祖或酋长的名称便成了原始部落联盟的代号,因而也就成为最原始的“姓”。
因此包括前面提到的女娲氏,伏曦氏,还有神农氏,轩辕氏,金天氏等等,不仅是代表某个被神话的人,又是标志其所属血族团体的“姓”,甚至于可以代表整个部落或联盟,乃至这个部落的任意一位领袖。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中华民族向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根据《国语》中所说,少典和有娇氏结婚,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两兄弟怎么会异姓呢?这又要提到“氏”的问题。xaero先来透视这段传说所反映的历史真相:有人认为,少典和有娇都是原始氏族的名称,两个氏族互相通婚,所生的孩子又分别为姬姓和姜姓两个姓族,黄帝和炎帝就分别是在这两个姓族中出生长大的。
按照当时母系氏族的规则,通婚后所生的孩子应归母方部落所有,又为何会分出姬姓和姜姓呢?我们认为原因大致有两点:义中教育科研[NextPage]xaero一、两个部落长期通婚,若不加干涉,必会导致血亲越来越浓,最后甚至可能演变为血亲同婚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后代再加以分族。 xaero二、随着新领地的不断开拓和阶级社会雏形的形成,一些对部落有功绩的成员得到了封地,并被允许带领家人,部属以及在部落交战中获得的俘虏一起前往封地生活。
xaero两个原因的结果,都是令原先以一个“姓”作为氏族或部落联盟的共同标识的大团体,从此裂变成了若干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有所辨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也应该有不同的标识。
于是,另一家族系统的标识——氏产生了。形象的说,姓好比一棵大树,氏就是它的枝杈。
这样一来,许多人就又有姓又有氏了。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一、姓氏的流变 义中在《史记》卷五《秦本纪》中,秦始皇的远祖伯益“姓嬴氏”,以我们今天的常识判断,秦始皇自然应该姓嬴了。
可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这位伯益的后代却成了“名为政,姓赵氏”。那么秦始皇究竟叫“赵政”还是“嬴政”?义乌中学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姓氏”这个词说起。
义中教育科研网[NextPage]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我们今天说的“姓氏”,其实和“姓”是同一个意思。可是在秦始皇出生的那个年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前面已经提过,这里不再复述。
义中根据。
5.写一份有中国姓氏的调查报告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
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
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
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
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6.姓氏调查报告作文400字吸烟有害健康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虽然人人都知道,但“吸烟”仍然成为当今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从年迈的爷爷、奶奶到几岁的小孩都有这种不良嗜好。难道香烟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难道禁烟就这么困难吗?……记得,我小时候就看过爷爷吸烟的模样,他老人家口里常叼着一根香烟,烟瘾来了就用火柴点着,然后大口大口地吸,烟雾从他嘴里慢慢地吐出来,可又从两个鼻孔里吸了回去,就这样进进出出,吞云吐雾似的,我看了十分好笑,到最后,浓浓的烟雾从他嘴里喷薄而出,空气里立刻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辣味。
爷爷边吸边还咳嗽着,刚吸完一根又接着点燃另一根,害得站在旁边的我被烟雾熏得不停流泪着。那一刻,我忍无可忍、情不自禁地大叫着:“爷爷别吸了、爷爷别吸了”。
爷爷却乐呵呵地笑着,嘴里不经意地露出了黄斑斑的牙齿,据说,爷爷吸烟已经有几十年了。后来,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爷爷终于患肺癌去世了,家里的亲人都十分悲痛,他们知道是香烟害了爷爷,如果爷爷早点把吸烟的陋习戒掉,说不定至今还健健康康地活着呢。
也许是香烟害人不浅的原因吧,爸爸从此永不抽烟,难怪连爷爷留下的烟灰盅也不知何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据有关权威报告说,如果一个人每天吸10至20根香烟,其患肺癌、喉癌、口腔癌、鼻咽癌至死的机率比不吸烟者高14倍之多。
吸烟不仅对自己有害,而且对身边的人同样有害,因为烟雾里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等十多种有害物质,一旦吸入肺里其危害不亚于吸烟的人。为了使人们意识到吸烟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危害,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吸烟有害健康”,我国就有禁止香烟广告的规定,联合国也特别制定了每年的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
目的是创造一个清新、环保、绿色的“地球村”,让全人类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健康、更美好。我想:我是一位少先队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向人们宣传戒烟的重要性,让身边的每一位亲人、朋友、同学都远离香烟和拒绝吸烟,让我们的广州也早日成为一个“无烟城”。
7.关于姓氏或者网络调查报告作文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网络,书籍,报刊魏姓的来源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
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魏了翁之父系魏苹之子过继高黄中,改姓高名孝;高孝第五子了翁还继魏士行,归宗魏姓。
说明魏了翁及其后世子孙,均系魏姓血统);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网络,书籍,报刊,教科书历史上的魏姓名人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
网络魏姓人口数量据统计魏姓人口:魏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居第四十七位,约540万。结论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芈姓等多种说法。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是当今姓氏排行第47位的大姓。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
8.调查报告的格式及范文一、问题的提出书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让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调查王姓历史的题目。
二、调查方法查阅有关书籍、报纸,上网浏览,问家长,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数量。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报刊、上网历史、现代的名人战国时“鬼谷先生”王诩、书法家王羲之及王献之,文学家王维、王勃、王昌龄,政治家王安石等。
上网王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王姓人口数量为9288.1万人,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上网、问家长王姓的历史由来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4.出自妫姓5.出自子姓6.他族改姓或赐姓7.少数民族改姓王氏四、结论1. 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
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千古留名。
唐代,有著《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
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堪称经典。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论》的王夫之。
清末有大文学家王国维。现代的名人有:科学家王选、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王震……我们为王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2.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
根据考证,福州王氏发源于山东琅琊王氏,以王审之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3. 据2007年最新统计,王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数量达9288.1万人。
通过这次研究,我还知道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广,可以上网浏览、可以查阅书籍、查阅报纸,问家长、问老师都是获取信息的好方法。不过,有一些信息不一定准确,大家要筛选后再用。
9.调查报告的格式及范文一、问题的提出
书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让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调查王姓历史的题目。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书籍、报纸,上网浏览,问家长,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数量。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上网
历史、现代的名人
战国时“鬼谷先生”王诩、书法家王羲之及王献之,文学家王维、王勃、王昌龄,政治家王安石等。
上网
王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王姓人口数量为9288.1万人,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上网、问家长
王姓的历史由来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4.出自妫姓5.出自子姓6.他族改姓或赐姓7.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四、结论
1. 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堪称经典。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论》的王夫之。清末有大文学家王国维。现代的名人有:科学家王选、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王震……我们为王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2.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福州王氏发源于山东琅琊王氏,以王审之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3. 据2007年最新统计,王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数量达9288.1万人。
通过这次研究,我还知道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广,可以上网浏览、可以查阅书籍、查阅报纸,问家长、问老师都是获取信息的好方法。不过,有一些信息不一定准确,大家要筛选后再用。
10.调查报告范文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查报告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查报告 我带领市政府办的有关同志,对**区中小学校布局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区中小学校布局亟需调整。 一、学校布局的现状 **区目前共有普通中小学校32所,在校学生45380人。
其中,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9584人;初中10所,在校学生13782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22014人。 随着旧城改造的加速、城区容量的扩大,**区学校的布局已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
29所公办普通中小学校,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在校学生17679人,校均规模1359人;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在校学生3335人,校均规模1112人。
洞庭大道以南有初中学校6所,在校学生9400人,校均规模1567人;大道以北只有2所,在校学生2038人,校均规模1019人。城市的扩大、学校布局的过于集中,给部分学生的就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据了解,火车站附近的学生,不少要到育英、常蒿路、紫桥等学校上学,路程最远的约有5公里。 二、调整学校布局面临的问题 1、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未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这对今后学校的新建、扩建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会造成学校建设成本增大,甚至无地可扩、可建。现在正在开发的水榭花城、九重天小区,其周边难以找到一块可以新建学校的地方。
市一中、四中、北正街小学等中小学,今后如需在原址扩建,成本会很高。 2、在房产开发中新建学校的政策没有兑现。
《湖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各城市新建4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必须配置小学, 8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还必须配置初中,其基建经费应纳入该区的开发计划。新建扩建4000居民以下的零星住宅区,必须缴纳教育设施配套费。”
但是,这一政策一直没有落实。目前,老城区房产开发非常火爆,一些新建小区住宅套数多的达到几千,也没有按规定配套学校。
如滨湖公园周边开发的水榭花城,三期规划建设住宅4000多套,入住人口1万多人,规划时没有规划建设学校。其附近的北正街小学,现在已经爆满,班额严重超标,且学校已没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因此,今后该小区学生上学问题,将会变得十分突出。 3、学生就学压力越来越大。
**区16所公办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2958人、2933人、3010人、3320人、3433人、3546人;10所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063人、4234人、4500人;5所普通高中学校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3475人、3153人、2950人。据分析,今后几年,生源将呈现如下变化趋势:小学生源近两年相对稳定,今后缓慢上升;初中生源近几年缓慢下降,从长远看初中有资源紧缺问题;高中生源从今年起,今后几年快速增长。
当前,**区学校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小学班额过大。现在小学平均班额为62.1人,普遍超额。
尤其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学校,班额严重超标。比如常师附小平均班额73.9人,东升、育才、常蒿路、育英、北正街平均班额都在65人以上。
二是初中学生分布不平衡。有的学校学生爆满,有的学校资源富余。
市六中、五中、四中在校初中学生人数分别为1479人、2606人、1523人,平均班额均在60人以上,长怡实验中学有学生2076人,平均班额达到64.9人。而市十一中、十三中只有1023人、1015人,平均班额44人、42人。
这两所学校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基本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由于招生难,生源不足,师资、教室等资源都有较大浪费。武陵区东郊中学,房地产已经开发到附近,全校只有学生196人,而且去年因生源不足,已经停招了初中一年级。
这与该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有关,大部分学生都拥向了临近的市六中、四中。三是高中学位严重紧张。
现在高中学校均已饱和,平均班额达到53.7人。根据目前初中在校学生数,如果按照55%升入普通高中学校常规偏紧的比率测算,后三年普通高中学生入学人数将分别达到4025人、3682人、3410人,均超过现有高中相应年级的规模。
比如今年初三学生是7319人,按55%的比例,升入普高的学生人数将达到4025人,而今年高中毕业年级空出的学位只有2950个,其中还包括芷兰的360个学位,净差1075个学位。 4、债务包袱较重。
据初步统计,目前市直5所公办高中学校累计负债达1.22亿元,其中市一中4155万元、七中3010万元、六中1898万元、三中1720万元、二中1354万元。沉重的债务不仅使学校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而且学校每年的学杂费用于教育教学的比例也很低,没有教学方面的大投入,学校很难获取高质量。
另外,部分初中学校的内部条件较差,也亟待改善。目前,城区有的初中学校虽有漂亮的房子,但在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图书仪器等方面比农村初中学校还差,整体水平比较低。
三、几点建议 1、将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教育局会同武陵区政府拿出了近三年以及到2010年、2020年学校建设规划,应搞好与市规划局的衔接,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分期新扩建一批中小学校。2005-2007年期间:新建白马湖完中、荷花塘初级中学。
今年完成白马湖完中的征地工作,明年开始启动建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