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辛亥革命不君主与制制度的终结) ——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不五权宪法 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旪代是民族危机加深,清朝几乎“破产”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涌动的年代。
首先,20 丐纨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 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1904 年至1905 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次之,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各种赋税丌 断追加,新税层出丌穷,官吏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第事,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沦为 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甘当“洋人的朝廷”。虽然清政府后来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 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所以反而激化了矛盾。
亊实表明,清政府已经无 法统治了。 最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开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 来。
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不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旪,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 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 年8 月20 日,中国同盟 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 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最早是发表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中,之后的《中国国 民党党纲》和《廸国大纲》中也有阐述三民主义以及五权宪法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一、三民主义 : (甲) 民族主义: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
(乙) 民权主义: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不完成男女平等之全民政治,人民有一下各 权:选丼权、创制权、复决权以及罢免权。 (丙) 民生主义:防止劳资阶层之丌平,求社会经济之调节,以全民之资历,廹 发全民之富源,其大要实施如下: 1、国营实业:凡国中大规模之实业属二全民,有政府经营管理之; 2、平均地权:有国家规定土地法、使用土地法及地价税法,以谋地权之平均; 3、改革货币:革新货币制度,以谋国内经济之进步。
事、五权宪法: (甲)立法权 (乙)司法权 (丙)行政权 (丁)监察权 (戊)考试权 以五权分立为原则,完成民国更进步之宪法。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 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事是追求独立,廸立民族独立的国 家。从这一点上来说,孙中山的思想具有划旪代的意义,他既看到了外国列强对中国 的肆意侵略和掠夺,也意识到清政府的软弱和无能,决心推翻无能的清政府。
对二民权主义,西方对三权的集中已非常害怕,孙文却只怕丌是“万能政府”。 他认为可以用选丼、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来防止万能政府变成独裁政府。
2.《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摘抄书中的内容,难免断章取义,抄写以便记忆之用。
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讲义自中国通欧洲陆道凡四,北经西伯利亚逾乌拉岭如欧俄,一也;自蒙古经天山北路出两海(咸海、里海),二也;自天山南路逾葱岭,三也;南经前后两印度西北行,四也。北道最荒凉,直至俄人据西伯利亚筑铁路而大开。
蒙古迄两海间为游牧人种荐居地,匈奴、蒙古侵略欧洲实自此道。葱岭以西、印度固斯以南,自古多城郭繁华之国,然天山北路,既阻之大沙漠,川边海藏又为世界第一高原。
中国文化,古来迄今在北方至南方渐即开明。海道自地中海、黑海出波斯湾,或自埃及出红海为自古贾舶所由,然是时航海之业尚未大盛,至近世此道沿岸悉为土耳其所据,西人之航海转于此时勃兴,遂不得不舍旧有之道,而另觅新路,海路之新通者有二,一绕非洲南端入印度洋,一则经西半球东来。
中国政治疏阔,武备废弛,但求与天下安,实只可处闭关独立之时,而不宜于列国竞争之世也。清代内治可分数期:自顺治入关至康熙平三藩灭郑氏为勘定之期;圣祖世宗整顿内治,至高宗遂极盛;高宗(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秉性夸大,文治武功,皆近文饰,末年更用一黩货无厌之和珅,吏治大坏,民生日蹙;遂至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嘉道以后,日入于艰难之世矣。
满洲兵力本极强悍,用能以一隅之众抗天下之兵,然其衰弊亦极速。禁烟活动,鸦片战争,江宁议和,五口通商五口通商为中国见弱于外人之始,此乃积数千年之因,以成此一时代之果,断非一人一事之咎。
1、朝政之非,朝令夕改,中央亦无能主持大局之臣矣。2、兵力之不振。
3、士大夫之虚娇,不能知己知彼,勤求敌情,又不能实事求是,尽其在我,而徒放高论,轻佻强敌。此为自宋以来士大夫之积习,道咸之时,亦复如此。
4、民心之不靖,前后各役汉奸为外人效力,国民性丧失如此。——第二部分 中国近世史前编人必有其所处之境,与其所处之境适宜则兴盛,不适宜则衰亡。
文化本是控制环境的工具,不同的环境,自然需要不同的控制方法,就会造成不同的文化。文化是无所谓优劣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各适宜于对付各种不同的环境。
但是环境不能无变迁,而人们控制环境的方法,却变迁得没有这么快:(一)大多数人,总只会蹈常习故。审察环境的变迁,而知道控制的方法,不可不随之而变迁的,总只有少数人。
(二)而我们现在社会的组织,没有能划出一部分人,且拣出一部分最适宜的人来,使之研究环境的变迁的情形。制定人类控制的方法,而大家尊而行之。
误谬在于:迷信世界上有一个万古不变之道,此道昔人业已发现,我们只要尊而行之,遂不复从事与研究;处事之时,亦不肯注重于研究。即或迫于事势,不得不加以研究,而研究的人数,既苦于不足,其人选又不适宜。
制度二字,旧时多就政治方面而言,此处所用,兼该社会的规则。所谓环境,实有两方面:一为自然,一即社会,可谓人类的自身。
制度即人类所以控制自己的。近代史以前中国的情形, 从政治社会两方面:中国的政治,是取放任主义的。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天下安。”中国政治上的治者阶级,在封建时代,为世袭的贵族。
封建即废,则代之以官僚。所谓官僚,一为官;二为士(官的预备军);三、辅助官的人:幕友、吏胥、差役;四、与官相结托的人,绅士、豪民。
生物学上的公例,好的和坏的,都是反常现象,只有中庸是常态。官僚政治的情态是1、不办事;2、但求免于督责;3、督责所不及,便要作弊。
用人方面:取材之途是学校与科举。学校在官办的情形下,自然不会认真。
倒不如科举,还有一日之短长可凭。科举遂成积重之势,流俗看重它,朝廷亦特优其出身。
然科举则所学非所用。文官考试,唐朝为诗赋和贴经、默义,宋朝则废贴经而改墨义为大义。
专重记忆的考试;明清以来,遂专注重于几篇四书义,而其余都不过敷衍了事。而四书义的格式,又经明太祖和刘基制定,是要代圣贤立言的。
八股文,段段相对,而且不准自己说话,而要代书中的人立言。天资中等的人,就可以穷老尽气了。
唐朝的进士试诗赋,其性质多近于浮华(空疏)。明清的科举,重四书义,四书注则采用朱注,所以其士子的性质,多近于迂腐。
空疏则不知官吏的职责,迂腐则成为改革的阻力。清朝的所谓绅士,多成为顽固守旧之魁。
财政,由于政治的放任主义,财政更是混乱。全国最主要的赋税是地丁。
地即田税,丁乃身税,本指力役。全为农民负担,其伸缩之力极小。
财政困难,加赋往往召乱。但不加赋,又无以应付事情。
兵刑,在历史上,往往内乱猝起,外患猝至,国家竟无一兵可用,新的可用的军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从一面打仗,一面训练中,发生成长起来。这亦是是政情所规定。
刑法,则向来维持秩序的,是习惯而非法律。换言之,即是社会裁定,而非法律制裁。
中国人民,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农民的知识,大概是从经验得来的。中国的农民是困苦的,1、水利的不修,森林的滥伐,时而不免于天灾。
2、因田主及高利贷的剥削,商人的操纵。3、沃土的人口,易于增加。
所种之田,因分析而面积变小。工业:大抵是手工。
3.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摘抄书中的内容,难免断章取义,抄写以便记忆之用。
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讲义 自中国通欧洲陆道凡四,北经西伯利亚逾乌拉岭如欧俄,一也;自蒙古经天山北路出两海(咸海、里海),二也;自天山南路逾葱岭,三也;南经前后两印度 西北行,四也。北道最荒凉,直至俄人据西伯利亚筑铁路而大开。
蒙古迄两海间为游牧人种荐居地,匈奴、蒙古侵略欧洲实自此道。葱岭以西、印度固斯以南,自古 多城郭繁华之国,然天山北路,既阻之大沙漠,川边海藏又为世界第一高原。
中国文化,古来迄今在北方至南方渐即开明。 海道自地中海、黑海出波斯湾,或自埃及出红海为自古贾舶所由,然是时航海之业尚未大盛,至近世此道沿岸悉为土耳其所据,西人之航海转于此时勃兴,遂不得不舍旧有之道,而另觅新路,海路之新通者有二,一绕非洲南端入印度洋,一则经西半球东来。
中国政治疏阔,武备废弛,但求与天下安,实只可处闭关独立之时,而不宜于列国竞争之世也。 清代内治可分数期:自顺治入关至康熙平三藩灭郑氏为勘定之期;圣祖世宗整顿内治,至高宗遂极盛;高宗(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秉性夸大,文治武功,皆近文饰,末年更用一黩货无厌之和珅,吏治大坏,民生日蹙;遂至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嘉道以后,日入于艰难之世矣。
满洲兵力本极强悍,用能以一隅之众抗天下之兵,然其衰弊亦极速。 禁烟活动,鸦片战争,江宁议和,五口通商 五口通商为中国见弱于外人之始,此乃积数千年之因,以成此一时代之果,断非一人一事之咎。
1、朝政之非,朝令夕改,中央亦无能主持大局之臣矣。 2、兵力之不振。
3、士大夫之虚娇,不能知己知彼,勤求敌情,又不能实事求是,尽其在我,而徒放高论,轻佻强敌。此为自宋以来士大夫之积习,道咸之时,亦复如此。
4、民心之不靖,前后各役汉奸为外人效力,国民性丧失如此。 ——第二部分 中国近世史前编 人必有其所处之境,与其所处之境适宜则兴盛,不适宜则衰亡。
文化本是控制环境的工具,不同的环境,自然需要不同的控制方法,就会造成不同的文化。文 化是无所谓优劣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各适宜于对付各种不同的环境。
但是环境不能无变迁,而人们控制环境的方法,却变迁得没有这么快: (一)大多数人,总只会蹈常习故。审察环境的变迁,而知道控制的方法,不可不随之而变迁的,总只有少数人。
(二)而我们现在社会的组织,没有能划出一部分人,且拣出一部分最适宜的人来,使之研究环境的变迁的情形。制定人类控制的方法,而大家尊而行之。
误谬在于:迷信世界上有一个万古不变之道,此道昔人业已发现,我们只要尊而行之,遂不复从事与研究; 处事之时,亦不肯注重于研究。即或迫于事势,不得不加以研究,而研究的人数,既苦于不足,其人选又不适宜。
制度二字,旧时多就政治方面而言,此处所用,兼该社会的规则。所谓环境,实有两方面:一为自然,一即社会,可谓人类的自身。
制度即人类所以控制自己的。 近代史以前中国的情形, 从政治社会两方面: 中国的政治,是取放任主义的。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天下安。” 中国政治上的治者阶级,在封建时代,为世袭的贵族。
封建即废,则代之以官僚。所谓官僚,一为官;二为士(官的预备军);三、辅助官的人:幕友、吏胥、差役;四、与官相结托的人,绅士、豪民。
生物学上的公例,好的和坏的,都是反常现象,只有中庸是常态。 官僚政治的情态是1、不办事;2、但求免于督责;3、督责所不及,便要作弊。
用人方面: 取材之途是学校与科举。学校在官办的情形下,自然不会认真。
倒不如科举,还有一日之短长可凭。科举遂成积重之势,流俗看重它,朝廷亦特优其出身。
然科举则所学非所用。 文官考试,唐朝为诗赋和贴经、默义,宋朝则废贴经而改墨义为大义。
专重记忆的考试; 明清以来,遂专注重于几篇四书义,而其余都不过敷衍了事。而四书义的格式,又经明太祖和刘基制定,是要代圣贤立言的。
八股文,段段相对,而且不准自己说话,而要代书中的人立言。天资中等的人,就可以穷老尽气了。
唐朝的进士试诗赋,其性质多近于浮华(空疏)。明清的科举,重四书义,四书注则采用朱注,所以其士子的性质,多近于迂腐。
空疏则不知官吏的职责,迂腐则成为改革的阻力。清朝的所谓绅士,多成为顽固守旧之魁。
财政,由于政治的放任主义,财政更是混乱。全国最主要的赋税是地丁。
地即田税,丁乃身税,本指力役。全为农民负担,其伸缩之力极小。
财政困难,加赋往往召乱。但不加赋,又无以应付事情。
兵刑,在历史上,往往内乱猝起,外患猝至,国家竟无一兵可用,新的可用的军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从一面打仗,一面训练中,发生成长起来。这亦是是政情所规定。
刑法,则向来维持秩序的,是习惯而非法律。换言之,即是社会裁定,而非法律制裁。
中国人民,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农民的知识,大概是从经验得来的。中国的农民是困苦的,1、水利的不修,森林的滥伐,时而不免于天灾。
2、因田主及高 利贷的剥削,商人的操纵。3、沃土的人口,易于增加。
所种之田,因分析而面积变小。
4.速求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1500字的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算起,时间只有一百多年,但却千头万绪,纷繁复杂。
蒋廷黻用他自己称之为“简略的初步报告”的一部只有五万字的小书,却能条分缕析,将近百年的时事写得深入浅出,充满真知灼见,成为一个时代的学术精品,堪称奇迹。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的广告词:比小说还好读的历史。
用小说笔法写历史,固然让历史摆脱了枯燥,但也同时影响了对真实历史过程的理解。以至于读过之后,脑子里只剩下些名人轶事。
读《中国近代史》则不同,虽然它也象小说一样好读耐看,却能让人在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理性诠释,境界大不同。这大约就是《中国近代史》能成为传世名作而《帝国政界往事》只能成为畅销书的原因所在。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自1928年在清华教书时起,蒋廷黻已经有了一个长期规划,准备用十年时间写一部中国近代史,并为此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可惜的是,从1934年起,蒋廷黻就开始走上仕途,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学问了。所以,这本书,是蒋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他学术生涯的终结。
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是他对历史资料融会贯通后的思考,是精品中的精品,说它达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全书共分总论和四个部分。
在总论中,作者开明宗义,指出中华民族到十九世纪到了一个特殊时期,简单说,就是内忧外患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现代化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组织一个近代国家吗?所以,我们要仔细研究近代史上每一个时期的救国救民方案,以期对目前的中国能有所贡献。
直接指明了“经史致用”的目的。 第一部分剿夷与抚夷,专讲外患。
蒋廷黻以研究外交史著称,在这一部分,他指出,到了十九世纪,世界已经进入贸易和商业时代,但清政府却一味闭关自守,妄自尊大,“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我觉得,这个说法,真正看到了晚清中国病的症结所在。
即使一贯被我们看作“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其实初与英国人打交道,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也是一无所知,也只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认识世界的。精英尚且如此,何况一般民众?处于“中古”的中国与已经处于“近代”的世界该如何打交道?唯有革新,唯有改变我们的不图振作的现状。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天津、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丧权辱国的开始。但蒋廷黻并不这样看。
他说,“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条款虽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密切了。这种关系固然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
只要我们不留恋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时代,勇敢地到国际生活中去找出路,中华民族并非不能从此富强起来。 第二部分洪秀全与曾国藩,乃讲内忧。
作者认为,在近代史上,外交固然要紧,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在外患袭来的同时,清政府又受到了太平天国的冲击。
而曾国藩则为清政府的统治而战。洪秀全对宗教革命十分积极,对社会革命则无认识亦无行动。
其实即使宗教,太平天国的宗教又哪儿称得上革命呢?前天看高尔泰的一篇文章,说到皇权崇拜对中国文化人的束缚,他曾有一句话,让我很不以为然。说曾国藩“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而同信仰基督教的太平天国进行的战争,实际上保护了满清人皇朝”。
先不说这句话中苛求先人的一面,只说太平天国与基督教。太平天国的宗教也能称得上是基督教?那根本就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糟粕。
这一点,蒋廷黻看得很准确。他说,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而在建设新朝代。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洪秀全而非曾国藩才是皇权的崇拜者。曾国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他要革新,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保护中华固有的美德。
我倒觉得,曾国藩的道路,也许是未来中国可行的道路。 第三部分自强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应付大变局,谋求富强的实践,但最后却归于失败。原因何在?蒋廷黻认为,在于他们的不彻底。
这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
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妄自尊大而又轻举妄动的的士大夫阶层;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等等。最后的结果是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
第四部分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其实这部分是第三部分的继续。
变法运动是政治层面的革新;义和团是西洋化、近代化的反动;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才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看到最后一部分,我想起有一次看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写的文章,问题罗列了一大堆。
5.求一篇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的读书笔记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程性质和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和类别:本课程是自2008年开考的一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课程。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段同学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类别属于公共课程。 2、本课程的教学主线和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和1949年至今的中国现代史)的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简称“两个了解”“三个领会”)。 课程所用教材 1、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规定的由李捷、王顺生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版)同名教材(后附本课自学考试大纲)。
本教材共分十章,前三章主要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80年风云变幻的历史,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授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30年翻天覆地的历史,第八章至第十章,讲授新中国成立至当今近6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每一章都由数小节构成,每节由数个小目构成。
本课程内容历史和逻辑关系紧密清晰,有助于同学对课程的把握和认知。 2、本教材是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本教材。
3、本课程串讲以考试大纲和本教材为依据,要求学生在全面阅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串讲要求,对所讲问题作适当记背。 本课程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1分*30(道题)=30分 多项选择题:2分*10(道题)=20分 简 答 题:6分* 5(道题)=30分 论 述 题:10分*2(道题)=20分 串讲的目的 1、本课程串讲旨在协助应考学生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逻辑入手”,以“问题为干”,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2、本课程串讲旨在协助应考学生(特别是未收看本课程精讲内容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帮助同学有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应考。 3、本课程串讲试图引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今后正确地观察和思考各种问题提供方法论引导。
串讲方式(即知识点如何讲授) 1、以章为单位串讲。 2、将每章中的知识点归类为“基本概念和判断”“简答题”和“论述题”三方面问题进行讲解辅导。
一般而言,“基本概念和判断”是应对考卷中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即客观试题部分):“简答题”和“论述题”则是应对考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即主观试题部分)。 3、三种问题从内容上会有适当的交叉和包含,同学须融会贯通理解。
4、本串讲对“基本概念和判断”题不作全部讲解,仅选择一部分作说明,“简答题”和“论述题”只会讲授答题的思路和要点。须由学生结合全部文字内容作深入理解。
本章重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和由盛而衰的表现。 2、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主要矛盾、新产生的两个阶级的特点、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3、中国人民分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封建的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广学会、《万国公报》和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10、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6.速求一篇关于《我眼中的中国近代史》的1500字的读书笔记 初一水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在漫长的岁月里,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可是19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协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而中国却依旧顽固的守着那扇大门不肯打开, 清王朝的统治使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江河日下,日落西山。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强制清朝统治者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接憧而至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清朝统治者成为他们控制中国的人偶。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
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英勇奋斗,前仆后继,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我这么辛苦,不给我满意真是要哭了)。
7.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急求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
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
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
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
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
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
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
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
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
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
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
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
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
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家。曾国藩读书,却不读死书,他跳出了困住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泥沼。
他明白,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下,谁能更好地利用、挖掘出别人所没有利用到的潜力,势必能高人一头。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孔孟之道、家族观念、以身作则,全成了他的湘军的兵刃。其实洪、曾二人是相当相似的,他们都懂得建军之本为人心,也懂得如何利用人心。
然而曾国藩始终高洪秀全一筹,他在精神层面给与众将士感召之余,更从客观实际出发,务虚不忘务实,才是其制胜的关键。救中国于内忧之中后,他亦欲救华夏于外患之外。
利用平内乱所取得的资本,他开始了其革新与守旧并举的尝试。但他始终是有局限性的,恪守儒道,因而无法开拓,能胜洪之天平天国,却未必能胜西方之坚船利炮。
那么革新与守旧矛盾乎?看似是不矛盾的,但是想做好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依我看来,矫枉必先过正。
决不存在一步登天的改良,新理念的诞生必然要伴随着旧观点的破除,至于恢复传统之良性则需留待之后进行,否则结果只有四个字:积弊难除。之后的中国又一次迎来了变革,恭亲王、文祥、左宗棠、胡林翼这些名字推动了又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最终的风暴中心,无疑落在了李鸿章的肩膀之上。
这次变革与以往之最大不同即是终于认清了一点:强大国力,不但需要改革军务器械,也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式。确定了目标,于是步步向前进,近代化学校、机构纷纷应运而生。
一切似乎就要走向成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一轮的变革,以甲午之战中国完败日本而告终。这一战。
8.中国近现代史的体会心得如楼上所说近代史是中国的屈辱史。
我上学那时候很讨厌这一段历史,感觉我们泱泱大国经常被一些屁股大的地方打的一败涂地,甚是丢人。
但后来打开历史我看到的是无数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危亡而奋斗,中国人民空前团结,为了拯救中国抛头颅,洒热血。那些伟大的人用血泪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所以今日之我们能够知道当日之一切,那是一条指引我们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我敬佩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荣誉而牺牲的烈士,更加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以上是个人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