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手机) |
郗超重善是一个成语,也是一篇文言文
郗超与谢玄不善①。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③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④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⑥必能立勋。”元功⑦既举⑧,时人咸⑨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①善:和,和睦。
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典故出自楚庄王“问鼎中原”。
③狼:像狼一般,名词活用作状语,下文“虎”同此用法。
④是:这个人,指谢玄。
⑤济:有益
⑥履屐之间:原指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⑦容:或许。
⑧元功:首功,大功。
⑨既举:立大功后。既,已经。举,成,实现。
⑩咸:都。
译文: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此时,前秦的苻坚准备发动进攻夺取东晋政权。占据梁岐之后,又对淮阴虎视眈眈。当时朝廷商议对策,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世人对此颇有争议。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由此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谢玄立大功后,当时的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漠视别人的长处。
评价:郗超虽然和谢玄不和,但在困难当头之际,面对朝廷的用人计划,他没有随声附和“异同之论”,更没有推波助澜,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对谢玄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促成其率师北伐之事。这充分地表现出郗超的爱国情怀及宽容大度的性格特征。
2. 劝、勉、师、善、修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一、劝:拼音 quàn 【释义】 1、(形声。
从力,雚( guàn)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
本义:勉励) 2、同本义 劝,勉也。——《说文》 劝防之事。
——《周礼·丧祝》。司农注:“劝防引柩也。”
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战国策·秦策》。
注:“进也”。 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左传·宣公四年》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左传·成公二年》 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庄子·天地》 各劝其业。
——《史记·货殖列传》 太公劝其女功。 所以劝之。
——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又如:劝进(劝勉,策进);劝蚕(勉励种桑养蚕);劝戒(劝勉警戒);劝相(劝助,劝勉);劝掖(劝勉扶持);劝督(劝勉督促);劝奖(劝勉鼓励);劝劳(劝慰;慰劳);劝农(奖励农事);劝慕(因受奖勉而有所企慕、向往,多指倾心向善);劝惩(奖惩) 3、劝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 肃劝权召瑜还。
——《资治通鉴》 劝东游。——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劝君东游。
又如:劝沮(劝阻);劝酬(劝酒);劝杯(劝人饮酒用的小酒杯);劝盘(放劝杯用的盘子);劝讽(婉言劝告);劝导(规劝开导);劝谏(劝说谏诤) 4、勤勉;努力 荆王大说;许救甚劝。——《战国策·宋策》 又如:劝赞(努力引见);劝心(努力进取之心);劝功(谓努力建功立业);劝务(勤勉努力);劝耕(努力耕种);劝业(努力从事其事业) 5、通“观”。
细看,看 称德度功,劝其所能。——《管子·君臣下》 6、通“欢”。
喜乐 以劝其心使犯其主。——《韩非子·八奸》 二、勉:拼音 miǎn 【释义】 1、(形声。
从力,免声。本义:力所不及而强作) 2、同本义 勉,强也。
——《说文》 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
——《楚辞·离骚》 勉力不时。——《荀子·天论》 又如:勉意(勉强;勉为其难) 3、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尔其勉之。
——《左传·昭公二十年》。注:“谓努力。”
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史记·魏公子列传》 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论衡》 又如:勉勉(努力的样子);勉旃(努力);勉农(努力从事农务);勉厉(努力) 4、勉励,鼓励 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
——《商君书·垦令》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 不加勉,而民自尽竭。
——《管子》 又如:勉学;勉勖(勉励);勉劳(勉励慰劳);勉厉(劝勉鼓励);勉慰(勉励安慰);勉喻,勉谕(晓谕,劝说) 5、通“免”。除去,脱掉 乃厚其外交而勉之。
——《国语·晋语八》 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大戴礼·曾子立事篇》 6、姓 三、师:拼音 shī 【释义】 1、(会意。
从币,从垖。垖( duī)是小土山,帀( zā)是包围。
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 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
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2、同本义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 王乃犬巡六师。
——《书·伪泰誓》 陈师鞠旅。——《诗·小雅·采芑》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周礼·地官·小司徒》 3、泛指军队 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过秦论》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 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水师(水军);挥师(指挥并带领军队);师旅(军队的通称,亦用来指战争);师船(师舶,兵船,兵舰);师老(军队疲劳,士气低落,战斗力衰弱);师吏(军吏);师令(军令);师干(本指军队的防御力量。
后指军队);师禁(军队的禁令) 4、军师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5、民众,徒众 溥彼韩城, 燕师所完。
——《诗·大雅·韩奕》 师,众也。——《尔雅》 师锡帝曰。
——《书·尧典》 6、天子所都曰京师。地下之众者,莫过于水,地上之众者,莫过于人,京大师众也。
又如:师锡(众人的意见;舆论) 7、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尚书大传》 8、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师儒(乡里教人道艺的人);师生关系;师风(老师的风度);师台(对老师的尊称);师保(负责教导贵族子弟的官);师课(由书院负责人主持的对学生进行的月考) 9、对僧、尼、道士的尊称 。 如:师太(对年长尼姑的尊称);师丈(对老僧的尊称);师姑堂(尼姑庵);师婆(巫婆);师哥(寺院中伺候客人的小和尚);师娘(巫婆);师巫(巫师);师姥(巫婆);师姨(比丘尼。
即女僧) 10、长,首领 甸师,下士二人。——《周礼》 11、亦以称专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员 12、首都,京城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后汉书·张衡传》 13、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而渔工水师虽知。
3. 翻译文言文从前有一个大富翁的儿子, 与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中采宝。这位.大富翁的儿子会背诵入海驾船的方法,如果船在海中行使到有旋涡、回流、礁石的地方,应该怎样驾驶怎样停靠。他就告诉大家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大家听了都相信他的话。
船行使到了大海后没有多久,船师生病忽然死了,这时大富翁的儿子就代替死去的船师驾船。当船行使到有旋涡的急流中,他大声背诵如何驾船的方法,可是船只是在漩涡中打转,无法继续前进到达采宝的地方。满船人最终都落水而死。
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原文及注释: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诸:众,许多)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捉船:掌舵,驾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矶:水中岩石或石滩)激之处,当如是(如是:如此,这样)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悉:全部)知之。”
众人闻已(已:了),深信其语。
既(既:已经)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驶流(驶流:急流,湍急的水流)之中,唱(唱:大声报,大声念)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举:全)船商人没(没:淹没)水而死。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就是印度版的“纸上谈兵”;其译文如下:
从前,有一个富有老人的儿子,和许多商人到海上开采宝藏.
这个老人的儿子善于背诵到海上行船方法,比如,进入海水有漩窝洄流或者有岩石激流的地方,就应该这样掌舵,这样摆正船身,或这样使船停下来(这些方法都是书上说的).他对众人说:"到海上行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众人听了,都相信他说的话.
已经进入海中,行不了多久,艄公(驾船的师傅)得了病,突然死了.当时那位老人的儿子立即便代替了艄公的工作.
船行到了有漩窝急流的地方,他便大声背诵着要这样驾船,要这样摆正船身,船却随着漩窝来回打转,不能前进到达有宝藏的地方.全船的商人都沉没到海中淹死了.
4. 文言文翻译《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原文及注释: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诸:众,许多)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捉船:掌舵,驾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矶:水中岩石或石滩)激之处,当如是(如是:如此,这样)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悉:全部)知之。”
众人闻已(已:了),深信其语。
既(既:已经)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驶流(驶流:急流,湍急的水流)之中,唱(唱:大声报,大声念)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举:全)船商人没(没:淹没)水而死。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就是印度版的“纸上谈兵”;其译文如下:
从前,有一个富有老人的儿子,和许多商人到海上开采宝藏.
这个老人的儿子善于背诵到海上行船方法,比如,进入海水有漩窝洄流或者有岩石激流的地方,就应该这样掌舵,这样摆正船身,或这样使船停下来(这些方法都是书上说的).他对众人说:"到海上行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众人听了,都相信他说的话.
已经进入海中,行不了多久,艄公(驾船的师傅)得了病,突然死了.当时那位老人的儿子立即便代替了艄公的工作.
船行到了有漩窝急流的地方,他便大声背诵着要这样驾船,要这样摆正船身,船却随着漩窝来回打转,不能前进到达有宝藏的地方.全船的商人都沉没到海中淹死了.
参考资料:国学网
5. 惠子善喻的译文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 ! ”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若何 ? '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 ? ”王曰:“末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 ? ”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 ‘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译文:惠子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不知道‘弹’是什么东西的人在这里,他问你:‘弹的形状象什么?’如果回答说:‘弹的形状就象弹’,那他明白吗?”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说:“在这时就应该改变说法回答他:‘弹的形状象把弓,却用竹子做它的弦’,那么他会明白吗?”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说话的人本来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真正弄懂它。现在您却叫我不打比方,这就行不通了。”梁王说:“你讲得好。”